教科版(2017)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4.3《心臟和血液》.docx
心臟和血液教學設計【教材簡析】心臟和血液是教科版五年級上冊健康生活單元的第3課。心臟、血管和血液屬于人體血液循環系統,承擔著運輸養料和氧氣、廢物和廢氣的作用。血液循環系統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響著身體各器官的健康。心跳是人體的主要生命體征之一,心臟停止跳動,意味著生命的終止。本節課從對心臟跳動的測量入手,讓學生了解心臟的位置,探索心臟跳動的規律;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了解心臟跳動對維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的意義,培養學生建模與推理能力,提升關注心臟、血管健康的意識。【學生分析】心跳是五年級學生非常熟悉的生命現象。學生通過生活經驗知道心臟的位置及心臟在不停地跳動,但是他們不了解心臟跳動的意義及血液循環和心臟跳動的關系。本課以心跳為出發點,通過感覺心跳了解心臟所在位置;通過測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心率)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狀況;通過探究心跳的意義,理解心臟、血管的功能;通過測量下蹲運動一分鐘后恢復正常心跳所需的時間,并與經常運動的同學進行比較,使學生感悟到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益于心臟和血管的健康,進而激發學生保護心臟的意識。【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心臟是重要的人體器官。心跳是心臟工作的外在表現。 2.心臟跳動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動,維持人的生命活動。 3.體育運動可以強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科學探究目標1.能夠借助模擬實驗推測心臟“工作”的方式。 2.學會測量心跳和脈搏。科學態度目標對研究心臟、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維持人的生存感興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知道體育鍛煉可以強壯心臟,并能夠用所學知識指導自己的行為。教學重點:能夠借助模擬實驗推測心臟“工作”的方式。教學難點:理解心臟跳動的意義。【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聽診器、滴管。教師準備:關于心臟和血液的相關多媒體資料、兒童心臟模型。【教學過程】一、聚焦教師談話:同學們,老師最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想知道嗎?教師播放獻血過程視頻。教師提問:對,老師去獻血了。你們知道血液儲存在身體的哪個器官里嗎?(學生可能回答心臟、血管等)。教師談話:現在我們來進行一項比賽,“看誰找血管又快又準”,時間是30秒。學生活動:找血管比賽。學生猜測、交流、匯報。教師講解:血管遍布我們的身體,它們有的粗,有的細,最細的毛細血管10根合起來只有一根頭發粗。如果把一個人全身的血管連起來,足足有9.6萬多千米。血管里裝滿了血液,血液在血管里是流動的嗎?你怎么知道的?學生猜測、交流、匯報。教師提問: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動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動?教師小結: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動,是有一個動力源,這個動力源就是心臟。設計意圖:以老師獻血視頻導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引出本節課探究內容的同時,讓學生初步感知血液循環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二、探索(一)認識心臟和心跳教師提問:關于心臟,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師先讓學生回答,然后出示兒童心臟模型,向學生介紹心臟的形狀和大小。教師介紹:心臟主要由肌肉構成,形狀像一個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頭接近,成人的心臟重量在300克左右。教師提問:心臟大致在我們身體的什么位置?你根據什么找到心臟的位置?請你找找看。學生活動:在自己身上指出心臟的位置。教師課件出示心臟的位置圖并講解:心臟位于胸腔中部,在兩肺之間偏左的位置。教師談話:心臟每收縮、舒張一次,我們就能感受到一次跳動。人們常用心臟停止跳動來表述生命結束。正常成年人的心臟每天跳動10萬次左右。教師談話:我們把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叫心率。讓我們來測量一下我們在安靜狀態下一分鐘的心跳是多少。學生活動:利用簡易聽診器和同伴相互測量一分鐘心跳次數。對照不同年齡段兒童心跳次數統計圖,評估自己的心跳是否正常。設計意圖:學生的經驗和已有認識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通過學生自己體驗和教師課件展示,使學生對心臟的大小、質量、形狀和位置有直觀的感受。(二)模擬心臟跳動和血液流動的活動教師談話:從生命之初,我們的心臟就在不停地跳動著,這對于人體有什么意義呢?我們知道心臟深藏于人體內部,想要了解它并不容易,為此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套材料,我們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來一起研究。教師談話:我們的活動如圖所示,將膠管放入水中,反復擠壓和放松吸耳球,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用不同的力度擠壓吸耳球,觀察到的現象有什么不同?數一數,一分鐘里我們擠壓了多少次?我們的手有什么感覺?小組實驗時,每個成員都要用吸耳球實際體驗一次,并填寫實驗記錄表。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提問: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的手和吸耳球相當于人體的什么器官?塑料管、水槽內的水分別相當于什么?教師談話:模擬實驗中,吸耳球相當于心臟,手的力量相當于心肌收縮產生的力量,塑料管相當于血管,水相當于血液。教師講解:(出示人體血管分布圖)圖上紅色的血管叫動脈血管,血液從心臟出發,經過動脈血管流向全身。藍色的血管叫靜脈血管,血液通過靜脈血管流回心臟。教師提問:血液循環到底有什么意義呢?讓我們通過一個短視頻具體了解一下(播放血液循環的視頻)。教師總結:心臟相當于人體的“泵”,推動血液在血管內流動,將肺部吸進的氧氣和從腸吸收的養料運送到身體各處,又把從全身各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廢物,輸送到肺部和其他器官,然后排出體外。設計意圖:本課以探究心跳意義為線索,通過心臟跳動和血液流動的模擬實驗,幫助學生認識心臟、血管及其功能,感受心臟的工作強度。血液循環系統是人體內的一個封閉系統,無法直接觀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心臟跳動,讓學生明白利用模型研究內部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現象,是科學研究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建模與推理能力。三、研討教師談話:心臟無時無刻不在工作,它會疲勞嗎?如何保護我們的心臟?學生討論、交流、匯報。教師小結:在身體休息狀態下,特別是睡眠的時候,氧氣的需要量減少,每分鐘心跳的次數也會減少,心臟會得到較多的休息。所以合理的休息與良好的睡眠,會讓心臟更好的工作,有利于我們的健康。教師談話:經常鍛煉身體,可以使我們的心臟更加強健。下面,我們測量下蹲運動一分鐘后,恢復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時間。運動時下蹲姿勢要標準,速度要快,運動時間為一分鐘。學生活動并比較:找一個平時愛運動的同學,和他比較一下,恢復正常心跳所需的時間有什么差別。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現平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同學,劇烈運動后心跳恢復正常所需的時間較短。心臟由心肌組成,心肌收縮和舒張,使得血液流出和流回心臟。心肌越強健,每次收縮輸送出去的血液量就越多。因此,運動員的心率通常比普通人的心率低。教師補充:英國科學家威廉哈維研究發現,人的心臟可容納約0.5升的血液。雖然心臟收縮時擠出來的血液不是所有的血,但也有一定的量。假設擠出的量是0.2升,按心臟每分鐘跳動75次計算,一分鐘從心臟送出的血量就約有15升,一小時輸出的血量約有900升。一個正常人的血量相當于體重的8%,50公斤體重的人約有4000毫升血液。一次獻血400毫升,對人體健康不會有影響。堅持定期獻血,可刺激人體骨髓造血器官提高造血功能,促進人體血液的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還會使其保持旺盛的造血狀態,防止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設計意圖:通過學習資料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心臟的工作機制,理解合理的作息時間可以減緩心臟的工作強度,有益于心臟的健康。通過測量比較平時經常運動和不經常運動的同學運動一分鐘后恢復正常心跳所需要的時間,幫助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有益于心臟健康。最后,了解人體血液有多少,經常獻血對人體的益處,拓展學生的認識。四、拓展除了手腕,還有哪里可以摸到我們的脈搏? 拓展活動可以在課內完成,也可以在課外進行,還可以將其放在探索活動 2“測量和比較”活動前進行。【板書設計】血液血液循環系統 血管心臟“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