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版七年級上冊地理3.2《海陸變遷》教案(云南部級優課).docx
第2節 海陸變遷教學目標:1、 能夠舉出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樹立海陸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唯物主義科學觀點。2、 了解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3、 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通過閱讀“板塊分布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圖”,分析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的方法。4、 通過對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規律的了解,增強防震抗災能力和對生命的關愛意識。教學重點:1、 能夠舉出實例說明海陸的變遷。2、 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教學難點:通過閱讀“板塊分布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圖”,分析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教學內容:導入:播放電影后天的片斷,引發學生關于海陸變遷的思考展示南太平洋上的島國-圖瓦盧。由于氣候變化,不斷上升的海平面正慢慢吞噬這個島國,已有氣候專家預測,圖瓦盧將在50年內完全消失,而今,圖瓦盧被迫舉國移民新西蘭。如此美麗的地方終將成為記憶。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由陸地變成海洋或海洋變為陸地的現象,這也是我們今天共同探討的話題:海陸變遷。展示三則材料:材料一、云南省玉溪市澄江縣帽天山被譽為“世界古生物圣地”。這里埋藏著距今5.41億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群,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奧秘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證據 材料二、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現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在臺灣海峽海底發現古森林遺跡。材料三、歐洲的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1/4的陸地低于海平面。讓學生讀材料分析其說明了什么?得出結論,海陸是變遷的。 教師提問:那么,造成這些海陸變遷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思考討論活動:連連線教師提問:請同學歸納,導致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哪些屬于自然原因?(對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與氣候有關,氣候變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氣候變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2、你認為這些原因中哪些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教師補充:我們人類活動也能使海陸發生變化,不過這種變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規模的,而且這種活動還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否則,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正因如此,從上世紀90年代初,荷蘭人一改過去“與海爭地”的強硬策略,開始學習與水共存,荷蘭人開始將部分圍海造田獲得的低地還給大海,讓其重新變成沼澤和湖泊。轉折:接下來,讓我們休息一下,看個短片。觀察在影片中,陸地發生了什么變化?在影片中我們看到陸地起初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然后漸漸漂移開來。這是影片帶給我們的特效效果,請大家思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陸地會不會漂移開呢?展示 偶然的發現 偉大的假說 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故事教師提問: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問:是什么給了他靈感?地圖。魏格納從世界地圖上得到怎樣的啟示?(出示材料)-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 為此他提出了怎樣的大膽假設?-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后來因為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設問: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活動:同學們都學過剪紙,大家能否用這種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撕紙活動 (1、學生先哪一張白紙撕紙,老師用不同顏色的紙演示,他們輪廓相吻合,但不一定就能證明以前是連在一起的,2、引導學生留下線索(證據)能證明以前是連在一起的。在紙上寫字或畫圖,兩張紙拼合不僅輪廓相吻合,紙上的標記也吻合。 小結:事實證明我們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臆斷二者是連在一起的,我們做事情要注意認真求證。閱讀材料:看看魏格納為自己的大陸漂移說找到了那些證據?展示大陸漂移的動畫:動畫中海洋和陸地發生了什么變化?請同學概括一下大陸漂移假說的基本觀點? 大陸漂移假說的基本觀點: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分裂成數塊,并緩慢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布局。轉折 設問: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呢?是什么力量在驅動大陸的漂移呢?讀圖分析:讀圖說出七大板塊的名稱?觀察七大板塊的大致范圍說說其命名的規律?七大板塊中哪個板塊以海洋為主,他被哪些大板塊包圍著?印度洋板塊?教師設問:到底是什么力量驅使各板塊不斷運動呢?播放視頻 教師自己錄制的小實驗 通過對燒杯里的水加熱,觀察熱對流,理解板塊的相互運動展示動畫:當板塊相互擠壓會發生什么現象呢?讀圖分析:請同學讀圖找到世界兩條著名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由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等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并解釋他們的形成?具體說阿爾卑斯山脈是那兩個板塊相互擠壓形成?據科學測量,珠穆朗瑪峰還在長高,這又是為什么? 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后,現在的地中海將會消失,為什么?展示動畫:當板塊張裂拉伸會發生什么現象呢?教師題問:地球上最大的傷疤在哪里?東非大裂谷又是怎樣形成的?請你預測下紅海的未來,并說說為什么? 過渡:板塊緩慢的運動我們是感覺不到的,如果兩個板塊運動太過熱情,在自然界會發生什么? 美國東海岸 A點和西海岸B點相比較,哪里發生地震的幾率大,為什么? 教師提問:你認為多地震、火山的集中分布區會在什么地方?環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兩條地震帶地震時釋放的能量已占去全球地震總能量的95%。 通過剛才的學習了解,讓我們一起歸納下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活動:我當小小預言家有專家說我國和美國十億年后是陸上領國,你認為可能嗎?科學測量表明大西洋在不斷變大,太平洋則在不斷縮小,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分布格局仍然在緩慢的變化,最后,請同學解釋大陸為什么會漂移? 板書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