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第2課《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教案(浙江部級優課).docx
- 資源ID:38083 資源大小:4.42MB 全文頁數:8頁
- 資源格式: DOCX 下載權限:游客/注冊會員/VIP會員 下載費用:30金幣 【人民幣3元】
下載資源需要30金幣
【人民幣3元】
| |
溫馨提示: |
支付成功后,系統會自動生成賬號(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下次登錄下載和查詢訂單;
|
支付方式: |
![]() ![]() |
加入VIP,下載更多資源 |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第2課《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教案(浙江部級優課).docx
第三單元第二課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第二課的內容。本單元著重介紹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從體例上采取了時序和專題相結合的原則,前三課重時序,后兩課重專題。本課重點分析了秦漢興替的原因和過程,幫助學生認識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漢初統治者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下,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本課在第三單元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歷朝統治者的統治措施,初步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二、學情分析1.已有水平(已知點):學生對在課外歷史書籍、影視劇中秦始皇、劉邦、項羽的人生事跡已經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新課中可以略講人物的陳述性知識。部分學生也曾經去過秦始皇帝兵馬俑博物院,對秦朝的歷史也有感性的認識。2.學習瓶頸(困惑點):秦漢朝代更迭的直接原因是與秦末農民起義密切相關,但是暴政及具體表現,沒有深入認識,不能感悟到人民群眾是歷史(時代)發展的推動者;學生不能夠理解“無為而治”開創文景之治局面的重要意義。3.學習愿望(興趣點):八年級的學生更愿意接受感性知識,為了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博物館為獲取學習資源、陳勝吳廣農民起義課本劇、本班同學的繪畫作品展示與交流、視頻的播放、情景對話等方式,讓歷史變得鮮活,讓感悟變得真切。三、學習目標1.通過欣賞“跨越時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與漢景帝陽陵出土陶俑展,學生能夠說出秦漢時期陶俑的主要差異,能夠初步解釋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2.通過年代尺制作,學生能夠說出秦漢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建立時空觀念;小組合作,學生能夠結合史料描述“不開心”的兵馬俑與秦朝統治的關系。3.學生自導自演課本劇陳勝吳廣起義,學生能夠歸納起義的基本史實,并對“如果陳勝吳廣在前行漁陽戍邊的途中沒遇雨,秦末的農民起義就不會爆發了。”這一觀點作出判斷和解釋。4.挑選本班的優秀繪畫作品進行展示,學生根據已有的歷史知識,暢談秦漢交替之時的歷史小故事,進一步分享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事跡。5.通過西漢初期三位皇帝(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的統治策略為線索,以認知碰撞、視頻觀看、史料解讀為手段,學生能夠闡述休養生息政策實施的原因、過程和影響。6.通過現場的統計、交流、碰撞,學生能夠認識到在推動秦朝滅亡,促進漢朝建立、發展的過程中,人民群眾推動了歷史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四、學習重難點1.學習重點:理解秦的暴政是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源落實策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欣賞博物館展覽,小組合作,史料分析,展示交流,自導自演情景劇等方式。2.學習難點:理解“休養生息”政策實施的歷史背景和影響,思考人民群眾與杰出君主的辯證關系,理解人民群眾是時代進步、發展的推動者。突破策略:通過引發認知沖突、史料對比、視頻欣賞、現場調查、小組觀點爭鳴、秦漢陶俑比較等方式。五、學教方法本節課主要采用場館體驗、合作探究、情景表演、史料分析等方法。學生從機械、淺層的學習轉變為深度學習,真正讓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提升學生的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六、課時安排 第1課時(共1課時)七、學教過程學教流程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設計意圖課堂引入1.標題解讀:說說本節課將要走近的朝代?2.學法交流:學習歷史的方法有很多,同學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學習秦漢這段歷史繼而獲得歷史感悟?今天我們將進入博物館,在真實的情境中感悟歷史的變遷。解讀標題交流歷史學習的方法:通過歷史書本、文字史料、圖片史料1.學生通過本課標題解讀能夠厘清秦漢朝代的更迭與原因;2.博物館作為學習歷史的載體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小人物”,大時代1.“走進”博物館:欣賞“跨越時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與漢景帝陽陵出土陶俑展,談談感受。2.陶俑對比:兩張博物館內陶俑圖,學生推斷分別是哪一皇陵出土的陶俑,并談談推斷依據。3.縮尺梳理:制作年代尺,梳理秦朝至西漢初期(漢景帝)重要歷史事件。4.小組討論:“不開心”的兵馬俑與秦朝的統治有關聯嗎?為什么?1.掃描二維碼,進入博物館,欣賞陶俑展;2.學生通過著裝、外貌、表情作出歷史解釋;3.學生制作年代尺;4.小組結合所給“四大場館信息”討論,代表上臺展示、交流。藝術,源于生活。本環節旨在通過秦始皇帝陵和漢景帝陽陵陶俑這樣的“小人物”進行對比,學生初步感知“不開心”的兵馬俑與“微笑”俑所處的時代的基本特征。繼而深入分析“不開心”的兵馬俑與秦朝統治的關系。過渡:秦朝的暴政是人民陰郁、兵馬俑“不開心”的根源,若你是秦朝的百姓,你將會如何應對這樣的一個時代?大時代,“小人物”1.神入歷史:陳勝吳廣起義課本劇準備,并進行學法指導:農民起義學習的六大要素,要求學生邊欣賞邊記錄。2.深度思考:如果陳勝吳廣在前行漁陽戍邊的途中沒遇雨,秦末的農民起義就不會爆發了。你如何看待?3.作品交流:結合優秀學生繪畫作品,學生暢談秦漢之交的成語故事。4.歷史解釋:項羽死前嘆道:“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請結合材料說說你的看法。1.部分同學上臺進行課本劇展示,學生欣賞,神入歷史,在還原歷史的情境中記錄、思考;2.學生深度思考,理解遇雨誤期與秦的暴政與農民起義的關系;3.學生結合身邊身邊所繪的歷史場景,激發學習興趣,同時鍛煉語言表達能力;4.學生結合材料分析項羽戰敗原因。時勢造英雄,在這樣一個哀嚎遍野、水深火熱中的“小人物”諸如農民階層(陳勝、吳廣)、官吏(劉邦)、貴族(項羽)都開始與時代抗爭。本環節旨在:1.農民起義是秦朝統治者暴政的結果,初步感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通過楚漢戰爭,初步感受贏民心得天下。“大人物”,大時代1.認知沖突:劉邦約法三章贏得了百姓的擁護,但成為皇帝后,他“允許百姓買賣兒女”,你如何看待?2.視頻歸納:高祖在百姓饑荒、人口銳減、生產破壞的時代背景下采取的策略。3.歷史理解:漢文帝、漢景帝在位時期統治措施中有哪些相似之處?4.史料實證:結合史料,說說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具有哪些特點?5.二重證據:為什么在漢景帝陽陵中出土了大量的家畜俑,這說明了什么?1.學生分析得出:“令民得賣子”“人相食” “死者過半” “饑荒”“戰亂、失業”2.學生歸納措施;3.學生深度閱讀教材,分析得出:輕徭薄賦、重視農業、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等修養生息的共同之處。4.學生得出文景之治時期政治清明、國力強盛、經濟發展、百姓富足的證據。5.通過二重證據,“家禽俑”是治世局面的證據,“五谷六禽”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與民休息,國富民強。本環節的明線是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三位皇帝的統治策略以及成效。暗線是修養生息之因(1)、修養生息之策(2、3)休養生息之果(4、5)。環環相扣、深入思辨,旨在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培養學生歷史理解、史料實證的素養。升 華小 結1.我來揭秘:為什么秦始皇、漢景帝陵的陶俑的表情有明顯的不同?2.深度思考:在推動秦朝滅亡,促進漢朝建立、發展的過程中,( )起到的作用最大?A.杰出君主(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B.人民群眾3.以古鑒今:結合習近平在2019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作業布置:作業本1.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個人的生活往往會打上時代烙印。2.人民是新時代的建設者,是歷史的創造者。本環節試圖升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板書設計:八、802班優秀繪畫作品展示九、教學反思(一)成功之舉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這一節課,經歷備課、磨課、上課等環節,感悟良多,收獲頗豐,在設計和上課的過程中有以下成功之處:1. 主線明晰,聚焦素養立意。本節課主要通過“小人物,大時代”、“大時代,小人物”、“大人物、大時代”三個環節展開。第一環節主要通過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和漢陽帝陵)中“小人物”即陶俑,反映現實中的人們的遭遇,藝術源于生活,通過探尋兵馬俑“不開心”的原因來分析秦朝統治的具體表現;第二環節主要圍繞尸橫遍野、囹圄成市的時代環境下的“小人物”,如陳勝、吳廣、劉邦、項羽挑戰時代、掙脫羈絆而做的不懈努力;第三環節主要圍繞漢朝建立后的三位杰出君主“修養生息”的前因后果,讓學生思辨君主與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感悟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2. 創設情境,指向深度學習。本節課試圖改變原有的機械的、淺層的、被動的學習,努力創設情境實現深度的有意義的學習。如:博物館的在線欣賞、交流、互動;在分析兵馬俑“不開心”的原因時,提供四個相對比較真實的史料情境,在史料的研讀、交流中加深對暴政表現的深度理解,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教材文本中冰冷的文字;在落實陳勝吳廣起義這一重點內容的時候,試圖還原歷史,學生自制課本劇,在真實的情境中引發思考,活動感悟;秦漢之交出現了諸多成語故事,通過本班學生優秀繪畫作品的展示和交流,實現了文與史的深度融合,學生惟妙惟肖的描述成語背后的歷史故事,從抽象到具象,加深學生的歷史理解。3. 學法指導,培養關鍵能力。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的培育主要就是要提升關鍵的能力與必備的品格。在本節課中比較注重能力的培養。如:(1)在上課伊始,我提問:同學們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學習歷史知識,獲得歷史感悟的?(2)為建立學生的時序意識,講解年代尺制作的一般流程和方法;(3)在情景劇的表演和彩排過程中,試圖提高歷史的代入感,培養語言的表達能力、角色扮演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上課的過程中,學生的反應敏捷,思維迅速,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參與的覆蓋面較廣,在生生、師生的深度對話中學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二)敗筆之處本節課在設計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知識建構,但是在上課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1) 評價方式: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對學生的點評不夠精準,評價的方式仍然有些單一,這對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不利的;(2) 多元互動:因為是錄像課的緣故,我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比較拘束,不敢讓學生說開去,課堂的“控制力”仍然有些強,有些環節的互動和碰撞不足,這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3) 語言表達:在40分鐘的課堂中,有些地方的語言仍然不夠精煉。(三)再教設計在錄像課結束后,我對自己的課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總還有這樣那樣的遺憾,我想這也就是這節課留給我的積淀和成長,如果再對這節課進行設計和優化,我會特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 如何在問題設計的時候更顯層次性和完整性。問題的設計,是促使學生知識發生、邏輯思維培養、關鍵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所以我還會進一步圍繞核心問題進行問題鏈的設計。2.如何在組織課堂討論的時候更顯思維力。合作討論在組織中帶有隨意性,出現了組內不同質,組間也不同質的現象,這不利于組內學生、組間學生出現思維碰撞的火花,所以再教的過程中要立足學情,確保“組間同質,組內異質”。8
- 注意事項
-
本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第2課《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教案(浙江部級優課).docx)為本站會員(葉紅魚)主動上傳,叮當云教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叮當云教育(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