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六年制)五年級下冊數學第二單元1.分數的意義 第1課時 教案
一、分數的意義第1課時n 教學內容教材第910頁,感悟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 n 教學提示本節課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是我們以后學習有關分數知識的基礎。學生以學校的藝術節活動為切入點,觀察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有關分數的數學問題,展開數學活動。n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在說一說、畫一畫、分一分等活動中感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過程與方法:在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應用意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獲得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和探究欲望。n 重點、難點重點1.建立單位“1”的概念。2.理解分數的意義。難點1.建立單位“1”的概念。2.理解分數的意義。n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題卡n 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回顧舊知,激趣導入。老師在很黑板上寫一個數(板書: ),認識它嗎?生:分數。師:在三年級,我們已經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對于分數你有哪些認識?(1)你能舉例說說 表示的意義嗎?(2)對于分數你想了解哪些知識?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分數?生:我想知道分數的性質是什么?師:大家提了那么多的問題,有些問題在本單元就能解決,有些要等六年級才能學習。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分數的意義。(板書課題:分數的意義)設計意圖:這個環節要找對孩子的認知的起點,這是上好這節課的關鍵。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時,先給出分數,讓學生說說對分數知道哪些,其目的就是要激活學生的原有認知,為新課的學習鋪路搭橋。同時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單位“1”及分數的意義。讓我們一起走進校園藝術節,看看藝術節上隱含著哪些數學問題?我們先到手工制作區,看看那里發生了什么?(課件出示請情境圖把4塊黑色的橡皮泥平均分給4個人。)根據圖中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關分數的數學問題?生:每個人分得這些橡皮泥的幾分之幾?師:我們借助于學具來研究這問題。找出題卡1(畫有四塊橡皮泥),大家分一分,每人分得這些橡皮泥的幾分之幾?完成后,在小組內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教師巡視,大家交流,挑選作業進行展示)學生的做法:師: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做法,這位同學的做法你能看懂嗎?生:他把這四塊橡皮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1份,就是,師:大家還有補充嗎?生:我有補充,我把這4塊橡皮泥看成是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1塊就是1份,每人分得這些橡皮泥的。師:這位同學提到了“把這4塊橡皮泥看成是一個整體”,怎樣才能看出這四塊橡皮泥就是一個整體呢?生:把這4塊橡皮泥圈起來。師:是這樣嗎?師:剛才大家注意了沒有,這位同學用了一個很重要的詞,每人分得這些橡皮泥的,誰的?生:4塊橡皮泥的。師:誰能再說說為什么每人分得這4塊橡皮泥的?(板書:4塊橡皮泥 平均分4份 )看看黑板,同桌再相互說一說。教師追問:一人分得這個整體的,兩人分得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生 :兩人分得這個整體的。師:3人呢? 4人呢? 生: 師:4人分得,也就是生:1師:.在這幅圖上,這個“1”是1塊橡皮泥嗎?生:不是,是說這四塊橡皮泥是個整體,師小結:這個“1”表示的是4塊橡皮泥組成的整體,我們給它加個引號。(板書:“1”)設計意圖:通過對4塊橡皮泥的一圈一畫,學生對“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有了直觀、清晰的認識,對下面建立單位“1”的概念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用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時,強調是“誰的幾分之幾”,為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奠定基礎。(二).深入理解分數的意義。離開手工制作小組,我們再到折紙小組去看看。(出示情境圖:4張黃色紙平均分給2人,把6張綠色紙平均分給3人。)你能提出關于分數的問題?生提問題:問題1.把4張黃色紙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得這些紙的幾分之幾?問題2.把6張綠色紙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這些紙的幾分之幾?學生自己嘗試解決,拿出2號題卡,分一分,畫一畫,找出解決的方法,然后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1)解決問題1.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哪位同學能說說自己的想法?生1:把4張黃色紙平均分給2人,每份是2張,2張占4張的,所以每人分得這些紙的。生2:我不同意,每份雖然是2張,但2張在2份里占其中的1份,所以每人分得這些紙的。現在兩種不同的意見,大家的想法呢?學生說明自己的觀點。師:教師操作課件:把4張黃色紙平均分成2份,圈出其中的1份)誰能說說這次又是怎樣分的?生:把把4張黃色紙看作是一個整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整體的。師:如果把4張換成6張,每人分得幾分之幾?換成10張呢?生:還是沒人分得。師小結:不管有多少張,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追問:這里的和表示的意義一樣嗎?(2)解決問題2.學生獨立解決問題2,和同桌說說自己的想法。(3)觀察比較,出示兩題的分析過程。把6張黃色紙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這些紙的。把4張黃色紙平均分給2人,每人分得這些紙的。仔細觀察兩幅圖中每份的情況,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每份都是2張,為什么一個用,一個用表示?)學生小組討論,說出自己的觀點。師:每份雖然都是2張,由于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不一樣,所以表示出的分數就不一樣。(4)總結提升。師:同學們,觀察剛才學習的內容,我們把4塊橡皮泥、4張紙或6張紙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什么數來表示。出示課件: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設計意圖:前后設計了兩次比較(與,與),在爭論中去偽存真,洞分數意義的本質,從而使學生明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三)、認識單位“1”師:回頭看這個“1”,它可以表示一個蘋果,也可以表示4塊橡皮泥組成的一個整體、4張紙表示的一個整體,6張紙表示的一個整體。我們把它叫做單位“1” 。聯系生活想一想,還可以把什么看作單位“1”。生:一根繩子的長度可以看作單位“1”,全班56名同學我們也可以看作單位“1”(四)、總結分數的意義。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分數,現在你們能總結一下什么是分數嗎?(課件出示:把一個物體或幾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1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單位“1” 一個物體或許多個物體組成的整體。)一個物體或許多個物體我們可以稱之為單位“1”。(將板書補充完整)。師:表示這樣的1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如的分數單位,它里面有兩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你能舉出一個分數,說出它們的分數單位嗎?生:,它的分數單位是。設計意圖: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觀察比較的基礎上,單位“1”及分數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三)達標反饋1.判斷:既可以把一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也可以把很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 )2. 桌子上有3杯牛奶,2個人分,平均每人分( ),也就是( )杯。A B C D 3.把長4米的鐵絲平均分成9段,每段占全長的( ),每段長( )。4. 米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有這樣的()份;也表示把()平均分成()份,()份是多少。答案:1.2. C 3. 米 4. 7米 8 1 1 米 8 7 (四)課堂課堂評價,拓展延伸。師:同學們,馬上就要下課了,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用自己本節課的表現給自己打分,滿分為1的話,你打算用那個分數來評價自己?生:我打算為自己打,期待自己在以后的學習中表現的更好。師:老師感覺大家這節課表現的都很棒,想給大家打滿分,該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呢?生: 生:說的完嗎?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將學習像、這樣的分數。他們還有新名字。設計意圖:數學只有融入生活才能被賦予活力與靈性,讓學生用本節所學的知識來評價課堂表現,既考查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情況,又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應用價值。同時為以后的學習埋下伏筆。(五)布置作業1.在進行( )、( )或( )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 )的結果,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2.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作( ),把這個( )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 )或( )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3. 的意義就是把單位“1”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4.一根木料鋸成8段,用去3段,用了( )。5.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同,則這兩個分數( )。6.把2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占全長的( )。7.小明把5個梨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平均每人分( )個梨。8.小紅看了一本280頁的故事書,30天看完,把( )看作單位“1”,她每天看的頁數占單位“1”的( )。9.根據陰影部分,填分數。10.小明的課外書的本數是小新的5倍,那么小新的課外書的本數占他們總課外書本數的幾分之幾?答案:1. 測量 分物 計算 整數 2. 單位“1” 單位“1” 一份 幾份 3. 4 34. 5. 分數單位相同 6. 7. 8. 一本280頁的故事書的頁數 9. 10. n 板書設計分數的意義一個物體 單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 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用分數表示許多個物體n 教學資料包(一)教學精彩片段聯系生活,在感知單位“1”相對性的過程中理解概念的含義。師:(分別出示1支粉筆、一盒粉筆,板書數字“1”)1支粉筆和一盒粉筆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但“1”所表示的具體的意義不同在哪兒?生:1支粉筆表示1個物體,而一盒粉筆表示許多個物體組成的整體。師:我們來玩個游戲吧,我說表示1個物體的“1”,你說由許多個物體組成的整體的“1”。就像剛才的1支粉筆和一盒粉筆一樣。師:(依次說)1塊餅干、1個蘋果、1個學生、1張練習紙、1本練習本生:(依次答)1盒餅干、1筐蘋果、1群學生、1堆練習紙、1捆練習本師:1盒餅干我們既可以看作有多快餅干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是好多盒餅干中的一個物體,看來一個物體和一個整體是相對而言的。師:先讀首兒歌,讀完以后對單位“1”有什么新的認識?(課件:一只大餅一個梨,一噸稻谷一克米,一堆石子一群雞,數量不一卻稱“1”,都是看作單位“1”。)生:把誰看作單位“1”,把多少看作單位“1”,不是固定的(二)教學資源1.把10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9段,每段占全長的( )2.一項工程必須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這項工程的( )3.( )個是,7個是( )。4.我們可以把一個星期分成七份,周末表示其中的( )份,用( )表示。答案:1. 2. 3. 5 4.1 (三)資料鏈接 單位“1”和自然數“1”單位“1”也稱整體“1”。目前沒有形式化定義,只有廣泛存在于分數教學實踐中的描敘性定義:把一個完整的量(比如一段路程、一項工程、一筐蘋果、一本書、一段時間等)或一個數(正數)視為一個整體或一個單位,并賦予自然數1的特性,可記為“1”。單位“1”和自然數“1”的區別:自然數“1”是一個數,只表示一個具體的事物。如:一本書、一個人、一間房,它是自然數的計數單位。而單位“1”不僅表示一個具體的事物,還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