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美術8《魚兒游游》教案(宋老師公開課作品).doc
誰畫的魚最大教材分析:本課設計目的是訓練學生敢于充滿畫面大膽作畫的習慣,認識魚的形狀和特點,了解自然界的魚與美術作品所表現的魚的異同,初步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本課欣賞部分選擇農民畫和自然界中魚的圖片,選擇農民畫戲魚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農民畫色彩鮮艷,裝飾性強,表現手法夸張。書中第10頁自然界中于的圖片作為欣賞內容,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魚的形狀和特征,用自然界的魚與農民畫中的魚進行對比,發現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初步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教學目標:1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兩者之間的關系,知道大小是在對比中產生的。2培養學生大膽的作畫的習慣,學會組織畫面和運用點線面的能力。3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教學重點: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魚的形狀和特征,運用所學的知識畫一條漂亮的并充滿畫面的大魚。教學難點:自然界中的魚與美術作品中的魚的區別,如何突出特征把魚畫大。教學過程:一、 激趣導入上課前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誰?(引出小魚)它生活在廣闊而又神秘的大海中,今天,它想邀請大家去認識一下它的家族朋友,大家愿意嗎?在大海中生活著形態各異、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魚,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畫魚,而且要比比看誰畫的魚最大!揭示課題誰畫的魚最大二、 觀察分析a:看一看,魚由哪幾個部分組成b:說一說,你最喜歡那條魚,它的外形、花紋、色彩是怎么樣的?c:練一練,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嘗試畫一條小魚。三、討論研究a:猜一猜,這條魚是大是小?學生討論交流,找出畫大魚的方法:首先要把魚本身畫大,還要運用對比的方法顯得魚更大。得出結論,物體的大小是通過對比出來的。b:教師出示農民畫戲魚,引導學生觀察探究:1.你認為戲魚中的魚是一條大魚嗎?說一說理由。2.這條大魚與自然界中的魚有什么不同?3.除了大魚,畫面中還出現了什么?c:想一想,神秘的大海還會有些什么?d:作業步驟:1畫外形 2添花紋 3加環境 4涂顏色e:欣賞作業:出示優秀的學生作品,學生欣賞,啟發。四、 布置作業,學生實踐作業要求:運用豐富的花紋和色彩,畫一條美麗的魚,比一比誰畫的魚最大。五、 展示評價出示優秀學生作業,讓作者自己談談運用了哪些花紋和形狀畫魚,打算用什么顏色來裝飾。六、 課后延伸魚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明白身邊的設計都來自于生活。教學反思:本課是一堂造型課,設計目標旨在訓練學生敢于充滿畫面大膽作畫的習慣,認識魚的形狀和特點,了解自然界的魚與美術作品所表現的魚的異同,初步感受藝術來源于生活的道理。課堂開始,我以謎語激趣導入,緊緊吸引住孩子,激發他們的積極性,這樣就可以帶出后面的課程內容,在探究活動中,我層層遞進,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先出示大量魚的圖片,讓學生直觀了解自然界魚的種類、形象特征、色彩和花紋圖案,感受自然的美。接著我就示范,學生們都認真的看著,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作畫的步驟,加深印象。說大魚,我先給學生提出一個探究的問題:小組討論怎么才能把魚畫大呢?教師又出示兩條大小不同的魚,啟發學生理解大小是在對比中產生的。教師講解之后,就是學生自己創作階段,我在此過程中,進行了巡視指導,在作品展示時,先讓學生在組內進行評議,然后將每一組中畫的最大的同學請到上面進行作品展示,并讓他們自己說作畫的過程,鍛煉他們的膽量。在結尾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愛護環境,保護動物。我充分重視教學的直觀性,運用各種魚的圖片、優美的范畫、板書,海底世界背景圖、營造良好的美術教學氣氛,體現美術學科的特點;積極開發課內外資源,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中提倡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學互動、玩中學,讓學生充分體驗造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課堂教學做到張弛結合、氣氛活躍,學生的認知心理、情感心理及動手能力和諧并進。同時重視課堂知識的延伸,體現新課程發展性、生活性的理念。通過反思,我感覺還有許多的不足,值得今后改進。1、教師的課堂用語,一定要準確,要清楚地知道,語言所產生的行為。我感覺,我在上課指導,說多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活動少了點。2、對畫不好的學生的鼓勵可以多些,再多些,鼓勵的方式要改進。3、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對一年級學生“即畫大魚,又畫美魚”的要求可能稍微高了一些。由于學生作畫慢,難以當堂完成任務,心里急躁。4、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應恰當點評、語言不夠舔美、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