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全冊(共75頁).docx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案全冊(共75頁)目錄:第1課 鴉片戰爭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第4課 洋務運動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第6課 戊戌變法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第9課 辛亥革命 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第13課 五四運動第14課 中國共產黨誕生第15課 北伐戰爭 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第23課 內戰爆發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第1課 鴉片戰爭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通過對中英南京條約內容、影響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過程與方法以歷史事件以及戰爭視頻作引入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創設情境及學生分組調查、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和創造性,鍛煉其合作、自主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認識到“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規律,從而激發學生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重點難點】重點:林則徐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難點: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教學過程- 3 -【時政熱點鏈接】【熱點】:2020年11月12日,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可立小學一名教師在為學生錄制自學課件時,出現錯誤及怪異的旁述,包括在講述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時,指英國當時是“為了消滅中國內的鴉片而發動鴉片戰爭”。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表示,基于該教師教學的嚴重錯誤、欠缺擔任教師的能力,根據教育條例取消其教師注冊。【設問】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為了幫助中國消滅鴉片而發動的戰爭嗎?英國挑起戰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讓我們走進這戰爭,探尋英國發動這場戰爭不可告人的目的!一、導入新課今天是新學期的開始。我們歷史的學習也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中國近代史。展示:通過展示視頻和中英兩國對比,鴉片戰爭的經過,美麗的罌粟花引入本課,觀看后說明:中英兩國遠隔重洋,一個在亞歐大陸東端,一個在亞歐大陸西端。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國家,為什么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這場戰爭能否避免呢?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課 鴉片戰爭。2、 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2頁正文第一自然段內容,指出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情況?中國英國茶葉、生絲呢絨、布匹(清前期中英貿易情況中國出超,英國入超,英國處于貿易逆差地位)教師引導: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鴉片)2.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第3頁圖片、數據資料;同時出示一則材料,讓學生分析討論: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多媒體課件展示材料:(鴉片)槁人形骸,蠱人心志,喪人身家,實生民以來未有之大患,其禍烈于洪水猛獸。 魏源(答案提示:財政危機、政治更加腐敗、軍隊戰斗力下降)3.教師過渡:面對鴉片的輸入所造成的嚴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煙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多媒體展示林則徐:“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虎門銷煙圖(指出林則徐禁煙的決心)提出問題: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的過激行為引起的,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就不會發動戰爭。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答案提示:不對。虎門銷煙只是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從而導出鴉片戰爭“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目標導學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1.教師多媒體課件展示“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教師據圖講述鴉片戰爭的經過。教師:鴉片戰爭以大清王朝的的失敗而結束,其實當時英國派往中國作戰的士兵前后不過萬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戰的兵力超過10萬人,但卻打了敗仗,其原因有哪些?學生討論后回答: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清朝統治腐敗;中國國力衰弱;經濟落后,武器落后(客觀原因)等。2.教師總結: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強國,這樣一個擁有先進生產力和近代戰爭武器的英國在同清王朝的較量中明顯處于優勢,這也決定了社會制度、生產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必然失敗的命運。“落后就要挨打”是鴉片戰爭留給國人最深刻的歷史教訓。目標導學三:南京條約的簽訂1.教師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多媒體課件展示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五口通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關稅協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稅款,雙方協議2.教師引導學生,逐條歸納內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割地:嚴重損害中國的領土主權。賠款:不但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困難,也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五口通商: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損害了中國的貿易主權。協定關稅:這表明關稅稅則中國自己不能做主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同時,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以“利益均沾”為借口,紛紛效尤。這樣,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就落入到所有與中國通商的資本主義國家手中。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史上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第7頁正文部分內容,并提問:南京條約簽訂后,西方侵略者有強迫中國簽訂了哪些條約?有什么樣的危害?學生回答: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英國通過虎門條約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 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美國和法國通過條約,除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外,還擴大了侵略權益。4.教師總結: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名義上是獨立的國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開始遭到外來干預,中國社會的自熱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三、課堂總結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是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是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社會性質是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后,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人民開始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革命任務。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在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為了擴大市場(根本原因)起因 虎門銷煙(直接原因)鴉片戰爭 爆發經過 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結果 戰敗南京條約簽訂影響: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鴉片戰爭是新學期歷史教學第一課,也是后面課程學習的重要鋪墊。因此,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在本課中,我始終把學習目標貫穿整個教育教學地方始終,通過視頻資料、創設歷史情境、分組討論學習等各種形式,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學習。同時讓學生能樹立正確的歷史唯物史觀,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當然,我在教學上還有許多改進的地方,語言更加簡練,增加邏輯性,同時多聽課,多請教,多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內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史實。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并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探究,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列強的侵略擴張是人類文明遭到破壞的原因;中國人民從來就有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維護統一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要繼承的愛國傳統。【重點難點】重點: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罪行難點:如何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教學過程- 6 -1、 導入新課教師展示:(斷壁殘垣圓明園遺址和相關視頻)雨果致巴特力爾上尉書信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后,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我們所有大教堂的財寶加在一起,也許還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那兒不僅僅有藝術珍品,還有大堆的金銀制品。【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提問:這兩個強盜是誰?你知道它昔日的豪華壯觀與今日的斷壁殘垣是怎樣造成的嗎?這個故事是怎樣發生的嗎?由此導入新課。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3、 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英法再次發動侵華戰爭1. 教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為什么叫第二次鴉片戰爭?(學生思考后回答: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或目的)教師歸納: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并沒有滿足西方侵略者的貪婪的欲望,西方列強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這一目的同鴉片戰爭是一脈相承的。因此,此次戰爭在歷史上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2. 教師提問:為了掩蓋戰爭的侵略性,英法兩國為戰爭尋找了什么借口?(展示課件:“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3.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一說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過和結果?學生回答: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城,挑起戰爭;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教師講述:(展示課件內容)請同學們簡單識記天津條約的具體內容,有關天津條約的影響將在后面部分進行重點分析。目標導學二: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1. 教師講述:天津條約的簽訂,并沒有使侵略者滿足。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對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了大肆搶劫,之后又放火燒毀。2. 教師展示課件:焚燒過后的圓明園(有條件可以放映視頻火燒圓明園片斷)3.教師提問:火燒圓明園是中國近代史上慘痛和恥辱的一頁,這一歷史事件的發生,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清政府的腐敗無能4.教師提問: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敗無能,在火燒圓明園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請同學們簡要歸納北京條約的內容?學生歸納:(展示課件歸納內容)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大幅度增加。(注意:重點展示香港島割失圖文和史實,鏈接香港問題熱點)5.教師過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獲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目標導學三: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1. 教師講解:從19世紀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鴉片戰爭世紀,大肆入侵中國東北地區。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2. 教師展示沙俄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請觀察地圖,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哪一條約割占的土地最多?學生回答: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3.教師總結:沙俄在中國近代史上所割占領土面積,相當于歐洲德法兩國面積的總和,外加一條與多瑙河一樣長的黑龍江,是19世紀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4.教師設問: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有哪些國家侵占了中國哪些土地?學生回答:英國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沙俄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150多萬平方千米。5.教師展示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內容,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外國公使進駐北京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增開天津為商埠;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大幅度增加。并問:根據表格內容,談談你對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理解?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總結: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國、法國等西方侵略實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占領了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主權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鴉片戰爭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三、課堂總結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并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第二次鴉片戰爭板書設計起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時間:18561860年經過:1856年占領廣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燒圓明園結果:失敗,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影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比較歸納】教學反思第二次鴉片戰爭是承接第一課鴉片戰爭所授課程。在本課中我始終重點圍繞“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進行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的講解。通過引導學習、分組討論、圖片史料等各種方法和輔助材料,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關知識點,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析史料、解讀史料的能力。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知識點的銜接要更自然、流暢,要增加邏輯性,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史實;掌握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的內容及評價;分析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和階級局限性過程與方法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有關洪秀全的歷史資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史料的分析、解讀,培養學生全面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農民階級英勇無畏的抗爭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使命感【重點難點】重點:天平天國運動興衰過程;天朝田畝制度。難點: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及失敗的原因。教學過程- 9 -2、 導入新課【想一想】1.鴉片戰爭中中國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的劫難,主觀原因是什么?2.人民作出了什么反應?(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引發學生思考)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由于清政府的腐敗,一再妥協退讓;中國的落后導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由此引起了人民群眾的極端不滿。人民紛紛起義,反對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反擊外國的侵略勢力。今天我們學習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展示太平天國運動導入課件或者視頻)4、 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洪秀全與金田起義4. 教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洪秀全領導金田起義的原因有哪些?(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歸納:鴉片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統治階級和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2.教師過渡:我們說時勢造英雄,在這樣的時勢下,一個英雄應運而生。這個人就是洪秀全。3.教師提問:洪秀全為了壯大自己的力量,創立了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學生回答:洪秀全于1943年創立了“拜上帝教”,并積極傳教,發展貧苦農民會員達兩千多人。4. 教師過渡: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開始“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于1851年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轟轟烈烈的反清起義運動。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被稱為“太平軍”。5.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指出洪秀全為加強起義軍隊伍建設所作的努力?學生回答:洪秀全自稱“天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諸王均受東王節制。使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展開各王圖片課件)目標導學二:定都天京1.教師展示太平天國運動形式示意圖讓我們根據地圖和教材描述,簡單看看進軍路線:金田永安(初建政權)全州(馮云山戰死)長沙(蕭朝貴戰死)武昌南京(天京)2.教師講述:1853年,太平軍攻占南京后,將南京改為天京,作為都城。至此太平軍建立了同清政府相對立的農民政權。3.教師過渡:我們常說,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太平軍定都天京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采取了什么措施管理自己的半壁江山?學生回答:對內: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對外:北伐西征。教師講解: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其主要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那么它是如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呢?又該如何評價這一種方法?(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表格歸納總結。)教師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簡要說一說太平天國北伐西征的情況?學生回答:北伐:曾逼近天津,最后全軍覆沒。西征:取得重大勝利,至此天平天國在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4.教師過渡:(展示北伐西征課件)軍事上的全面勝利,讓洪秀全等太平天國領導人沖昏了頭腦,他們開始享樂腐化,爭權奪利,一場席卷太平天國的暴雨即將開始。目標導學三:天京陷落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通過圖示簡單描述天京事變的經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展示課件)2.教師講述:天京事變后,洪秀全依然掌握著朝政大全,但這一事變使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為了重振國政,洪秀全大膽起用新人,封洪仁玕為干王,總理朝政;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青將領。(課件展示)3.教師提問:洪仁玕總理朝政后,采取什么措施重振國政?學生回答: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得到洪秀全的賞識。但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踐。4.教師講解: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但由于當時戰爭環境和歷史條件的限制,未能付諸實踐。5.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指出:為了打破敵人的包圍與封鎖,挽狂瀾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國事業,太平軍進行那些軍事斗爭?學生回答:浦口、三河大捷安慶陷落受挫上海天京圍困天京淪陷。6.教師指出:1864年天京的陷落,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這場歷時達14年之久、席卷半個中國的農民運動為什么會轟然倒塌,其原因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問題;教師進行總結歸納)7.教師總結歸納:失敗原因:主觀: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體的腐敗,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李秀成進逼上海時,遭到華爾的洋槍隊和李鴻章淮軍的聯合抵抗和反撲)8.教師總結指出: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它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三、課堂總結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有力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外國的侵略,促進了封建社會的崩潰,阻止了中國殖民化的進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頁。 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太平天國運動是新篇教材中作為一課時講授的內容,增加了這一事件的前后聯系。在此課的講授中,重點是圍繞對史實的講解,讓學生明白太平天國運動“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因以及給我們的歷史教訓。通過導學、分組討論、史料分析等各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分析、解讀史料的能力。同時要注重改進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史料的選取和解讀不夠精確;對學生的引導、啟發不夠靈活等,都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得到改進,從此,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第4課 洋務運動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掌握洋務運動的內容和評價;分析理解洋務運動沒有實現“自強”、“求富”的歷史原因。過程與方法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歷史資料,討論分析歷史資料,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研讀史料的能力。通過對洋務運動作用的客觀分析,提高學生辯證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既要認識到洋務運動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自救運動(落后性),又要清楚的知道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進步性)【重點難點】重點:洋務運動的概況難點: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教學過程- 12 -3、 導入新課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均戰敗,太平天國席卷大半個中國,清政府陷入內憂外患的危局之中。西方侵略者在東方海岸架起幾尊大炮就降服了大清帝國。刀槍土炮不敵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腐朽的清王朝無法戰勝強大資本主義列強。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力圖自救,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想一想】洋務派為什么要掀起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有哪些活動?它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入第4課洋務運動的學習。5、 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洋務運動的興起教師首先講解:什么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指19世紀6090年代中期清朝內部一些開明的官僚掀起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一場自救運動。)這些開明的官僚在當時被稱為洋務派。5.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完成下表:洋務運動時間19世紀60年代90年代中期主張(目的)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目的: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統治口號“自強”“求富”代表人物中央恭親王奕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2.教師強調:面對嚴重的統治危機,清朝統治集團的開明官員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從而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他們只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沒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政治、經濟制度,治標不治本,為其最后的命運埋下伏筆。(展示李鴻章、曾國藩的主張課件)3.教師過渡:接下來我們共同來看看洋務派具體怎樣學習西方的?目標導學二:創辦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 1.教師提問:為什么洋務派首先興辦的是軍事工業?創辦了哪些軍事工業。學生回答:鴉片戰爭中,中國武器落后,致使戰爭失敗。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的軍事工業主要有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軍事工業。(展示課件)2.教師提問:為了滿足洋務的需要,洋務派還采取了哪些措施?學生回答:興辦新式教育,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3.教師過渡:創辦軍事工業,需要巨額經費,但當時清政府對外支付賠款,對內鎮壓人民起義都要大量經費,政府財政面臨枯竭。洋務派看到外國資本主義以工商致富,認為“求富”是“自強”的先決條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企業。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找出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有哪些?學生回答: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展示課件)4. 表格歸納5.教師過渡: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實現強兵,接下來在看看清政府是如何實現強兵的?目標導學三:建立新式海陸軍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歸納洋務派建立新式海陸軍的過程?學生回答:(展示課件)時期成就19世紀60年代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淘汰傳統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練兵,清朝軍隊的武器和戰術發生變化19世紀70年代開始大規模進行近代海防建設,籌建新式海軍19世紀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其中以北洋艦隊規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6. 教師講解:洋務派建立的新式海陸軍,尤其是海軍,成為當時亞洲第一水師,勢力雄厚,但是甲午中日戰爭,由于統治集團內部腐敗,軍備訓練不當,最終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同時也宣告了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破產。3.教師指出:有人認為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啟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具有進步意義;也有人認為,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如何?(學生回答)4.教師進一步闡述:首先,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要充分肯定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第一: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企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第二: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第三: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其次,指出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甲午中日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破產。這其中的原因有許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觸動封建制度,立新而不除舊,沒有徹底變革封建制度,這是洋務運動破產的根本原因。【總結圖示】三、課堂總結19世紀6090年代,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開明的官員,先后提出“自強”“求富”為口號,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洋務運動。這一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從而使古老中國開始順應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節點。因此在本課的講述中,要圍繞“近代化”進行講解,深刻詮釋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推動作用。通過對文字、圖片等資料的講解和分析,讓學生在理清基礎知識的脈絡,分析理解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重要作用,進而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解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時要注重改進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對知識點的過渡不夠靈活等。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了解左寶貴、鄧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掌握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掌握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和影響過程與方法以啟發和討論探究為主,運用史料分析問題,從中日兩國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分析歷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而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維護國家統一,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重點難點】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馬關條約的內容。難點: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門戶開放”的實質和影響。教學過程- 15 -4、 導入新課在中國東南沿海背景地圖前展示聞一多像及七子之歌臺灣。“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臺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這里的“夏日”是指哪個國家?臺灣是怎樣離開母親的呢?今天讓我媽一起學習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6、 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甲午中日戰爭清國日本朝鮮7. 教師展示地圖:出現清國、朝鮮、日本。思考:19世紀的清王朝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回答: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從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國淪為任列強宰割的對象,中國已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教師指出:此時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還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的對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學生回答: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展示課件)教師歸納: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這就是明治維新后日本確定的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展示大陸政策課件)。3. 教師講解:1894年,夾在兩國間的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請求清政府“助剿”, 處心積慮的日本尋找到了挑起戰爭的機會。這一年是舊歷甲午年,所以稱這次戰爭為甲午中日戰爭。(展示課件)4.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結合地圖作相應的戰爭進程演示。1894年豐島海戰,戰爭爆發1894年9月,平壤戰役黃海大戰,旅順大屠殺1895年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5. 教師展示圖片日軍在旅順屠殺中國居民,并讓學生談感想。學生說出感想:日軍殘忍如禽獸,滿清腐敗無能,人民生靈涂炭;不忘國恥,落后就要挨打。【歸納總結】分析中國失敗的原因。6. 教師提問:1895年,日軍陸海軍進攻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最終的結果是什么呢?學生回答:清政府與日本議和,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個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目標導學二:馬關條約的簽訂1.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馬關條約各條款內容對中國的影響。學生討論后回答: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領土主權,致使中國京津地區受到安全威脅;中國東南沿海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受到收縮和損害。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為了還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掠奪從沿海深入到內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列強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比較認識】2.教師指出:(展示課件)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目標導學三:瓜分中國狂潮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簡單了解“三國干涉還遼”事件。2.教師指出:“三國干涉還遼”之后,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的狂潮。3.教師展示各國在華強租海灣和劃分“勢力范圍”情況表提問:當時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強國美國,為什么沒有在中國強租海灣和劃分“勢力范圍”呢?學生回答:當時美國正在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無暇東顧。進一步提問:為爭奪中國市場,美國提出了什么政策?這一政策的內容是什么?學生回答:“門戶開放”。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4.教師指出:“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三、課堂總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日本為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經過黃海海戰、遼東半島戰役、威海衛戰役,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板書設計日本的“大陸政策”、東學黨起義背景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豐島海戰,戰爭爆發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黃海海戰,鄧世昌殉國經過遼東戰役,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覆沒割地 賠款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結果開埠 設廠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影響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講述的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史實,重點是對馬關條約的解讀,分析它使如何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的重要影響;通過啟發式教育,結合相關資料,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而黃海大戰中致遠艦為代表的清軍將士浴血疆場和滿清統治者的腐朽無能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中充分注意挖掘,達到了對學生的啟發式教育。當然,還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提高的地方,比如,提問要更加巧妙,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聯系現實等能力的培養,進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6課 戊戌變法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公車上書的時間和主張;識記維新派創辦的報刊及宣傳的維新思想;理解百日維新的內容和歷史意義。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康、梁的理論學說和維新活動的分析,學習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過分析和評價光緒 盟帝頒布的一系列變法詔書的主要內容,變法的歷史意義以及變法失敗的原因,讓學生初步學習辯證地、全面地認識歷史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戊戌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讓學生學習維新人士的進步立場,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重點難點】重點: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的內容及影響。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學過程- 18 -5、 導入新課教師展示時局圖:戊戌變法前所面臨的政治局面。現在我們做一個假設:我們都生活于19世紀末這個動蕩的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看待當前的時局?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火之中?談一談你的看法想法。請2-3位學生回答。(隨機讓學生回答)(背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使中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