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九上歷史精品教案——第3課 古代印度.doc
- 資源ID:40071 資源大小:915.00KB 全文頁數:4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權限:游客/注冊會員/VIP會員 下載費用:20金幣 【人民幣2元】
下載資源需要20金幣
【人民幣2元】
| |
溫馨提示: |
支付成功后,系統會自動生成賬號(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下次登錄下載和查詢訂單;
|
支付方式: |
![]() ![]() |
加入VIP,下載更多資源 |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
人教部編版九上歷史精品教案——第3課 古代印度.doc
第3課古代印度1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古代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知道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并了解它對印度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了解佛教的創立及傳播;通過對種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對歷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過程與方法識讀地圖古代印度,獲取有效歷史信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賞古代印度人民的創造力【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教學難點:印度的種姓制度的影響2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河南洛陽白馬寺據史書記載,公元64年,東漢明帝夜夢金人飛入殿中,大臣解釋說是西天的佛。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兩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經、佛像,一同回到洛陽。明帝下令修建寺廟,讓僧人譯經。因當時用白馬馱載經書和佛像,故該寺名為白馬寺。這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古代印度文明。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環境1教師提問:指導學生閱讀地圖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結合前面所學知識說一說其形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印度河流域,這里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終年氣溫偏高。印度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來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來自季風降雨,水量豐沛。良好的農耕自然條件,保障了人們穩定的衣食之源,從而創造了古代印度文明。2活動與探究:閱讀教材P14課后活動2關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亞非文明的地圖,結合地圖回答:(1)按從左至右的順序寫出古代文明的名稱,并寫出它們產生的大致時間。(2)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樣的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為什么?提示:(1)古埃及文明,約公元前3500年;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約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約公元前2300年;中國文明,約公元前3000年。(2)大河流域。北緯20北緯40。原因:大河流域氣候溫和,光熱充足,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二)文明歷程1學生自學:閱讀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歷史沿革。提示: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為代表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隸制小國;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2教師提問:說說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誰?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完成統一的王朝是哪個王朝?提示: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孔雀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統一的王朝,其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指導學生搜集摩亨佐達羅遺址的資料,結合圖片感受古代印度早期城市的繁華,在課堂上分享交流。目標導學二:森嚴的種姓制度1圖片展示:有關種姓制度的漫畫結合上述漫畫,指導學生閱讀“森嚴的種姓制度”一目,說說種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其內容是什么?提示:雅利安人的入侵。隨著雅利安人內部的貧富分化日益加劇,等級的差別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逐漸形成了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把社會群體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第三等級是吠舍;第四等級是首陀羅,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材料:婆羅門法典中,印度人被分為四級:一曰祭司,即婆羅門;二曰武士,即剎帝利;三曰工人階級,即吠舍,包括農民、工人及商人;四曰賤民階級或奴隸階級,即戍達羅(首陀羅)。換言之,這四級的人,即祈禱者、打仗者、生產及買賣者、供他人驅使者是也。婆羅門法典規定這四級人的本務及其相互之關系,約略如下:婆羅門的任務為講授吠陀,研究吠陀,為自己及為他人主持祭祀,發給施舍之物及接收施舍之物。剎帝利的任務為保護人民,辦理施舍,提供祭品,研究吠陀,并嚴防自己接近物欲。吠舍的任務為照顧牛羊,辦理施舍,提供祭品,研究吠陀,經營買賣,以款貸人,耕種土地。戍達羅的任務則為規規矩矩侍候上舉三階級的人。世界通史第一等級: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首陀羅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賤民在這四個等級之外,是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種姓制度是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以職業世襲、內部通婚為特征。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一直延續下來,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3.教師補充:種姓制度的影響:種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種姓成員內部提供了保護,有利于維護統治及社會安定。但是其消極作用是主要的,它制造種姓隔離,維護社會不平等,使下層勞動群眾備受壓迫和歧視,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過渡:正是因為森嚴的種姓制度,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從而推動了佛教的產生。目標導學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學生自學:閱讀教材“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一目,了解佛教創立的基本信息。提示:創立時間: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基本教義:眾生平等、忍耐順從。2問題思考:結合教材回答,佛教為什么宣揚“眾生平等”?國王為什么大力扶持佛教?提示: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同時,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3問題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佛教外傳的時間及兩條傳播路線。提示:時間: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北傳:中亞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傳至東亞地區)(公元前1世紀,由中亞傳入中國)南傳: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三、課堂總結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在雅利安人進入古印度后,印度半島除南端以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3板書設計4教學反思通過對古代印度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佛教的教義因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某種需要,受到統治者特別是剎帝利的保護。根據特定情感目標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討、共同體驗、共同感受,讓學生在相互尊重、信任的氣氛中學到知識、陶冶情操,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
- 注意事項
-
本文(人教部編版九上歷史精品教案——第3課 古代印度.doc)為本站會員(實驗中學朱老師)主動上傳,叮當云教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叮當云教育(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