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蔣老師獲獎作品).doc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通過分析洛陽歷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遷都前后的洛陽風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戰的戰敗和民族交融的趨勢,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響,培養提取歷史信息、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通過研讀北魏時期洛陽城和北方民族發展的各類史料:詩歌、文獻、地圖、文物及考古遺存,學習和運用多種證史解史方法。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分析北魏洛陽城為代表的北方歷史遺存,感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形成“美美與共,同根共進”的民族觀【教學重點】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響、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學難點】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教學方法】識圖探究法、文獻解讀法、論從史出、二重證據法、歸納概括法、闡釋歷史法、討論法、問題導學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視頻古都洛陽,引出宋代司馬光的過故洛陽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那個胡風漢韻的民族交融的時代。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課講授:過渡:洛陽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人稱“九州腹地”。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之稱。如此獨特的洛陽,在民族交融的歷史上又具有怎樣的歷史地位?一、謙謙洛陽,坐擁中華源遠流長洛陽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即古人所謂“中國”,它為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繁榮,發揮了決定性的、無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從黃帝開始,生活在河洛地區的諸多氏族、部落,通過相互通婚、結盟、通商、戰爭等多渠道、多層面的交往過程,相互滲透融合,在語言、經濟、文化、心理等方面漸趨一致,最后形成了華夏族。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帶的戎、狄、蠻、夷差不多都和華夏族融合在一起了。教師過渡:在洛陽的歷史上,她既積極引領民族交融,也會冷眼靜觀民族的隔閡,我們進入第二部分:二、冷眼洛陽,靜觀前秦朝興暮亡教師過渡:西晉滅亡后,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割據政權攻伐混戰。最終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統一了北方。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到,前秦疆域的四至。學生看書,回答:前秦疆域東瀕大海,西至龜茲,南抵漢水,北達沙漠。教師講述:“秦王堅會群臣于太極殿,議曰:“自吾承業,垂三十載,四方略定,唯東南一隅,未沾王化。”“東南一隅”指的是哪一政權?學生回答:東晉教師過渡:統一了北方的苻堅,雄心勃勃,夢想滅掉東晉,實現中華統一的野心。下面我們了解一下讓苻堅夢碎的淝水之戰。教師引導: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教材86頁,梳理一下淝水之戰的相關知識。哪一位同學愿意做“小小故事家”,給大家講講淝水之戰?講述時要求用淝水之戰的相關成語。學生思考講述:教師總結:老師這樣整理大家看看如何。戰前,投鞭斷流雄心壯,東山再起謀圖存;戰時,草木皆兵信心虛;戰后,風聲鶴唳野心消。教師過渡:根據教材的提示,我們知道苻堅當時號稱百萬大軍,為何就敗給了僅僅八萬軍隊的東晉呢?作為“小小政治家”能不能帶領大家從細節來分析一下前秦苻堅夢碎的原因。教師引導:戰前:強征各族人民,拼湊士兵八十萬;戰時:一呼而大亂奔逃,自相踐踏,一潰而不可收拾;戰后:迅速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戰局面。從戰前可以看出,前秦發動戰爭人民無意愿,缺乏民心支持。戰時材料可以看出前秦的士兵沒有斗志,不愿意作戰;戰后的材料可以看出民族隔閡,沒有民族的認同感。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怎樣的啟示?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過渡:從前秦的敗亡中我們可以得出“民族壓迫,國家動搖”。在前秦崛起過程中滅亡過一個“代”政權,這一政權是拓跋鮮卑族建立的。我們一起了解一個與前秦歷史有交叉重疊的拓跋鮮卑。三、激情洛陽,置身交融日新月異教師講述:拓跋鮮卑發祥于內蒙古呼倫貝爾拓跋鮮卑的嘎仙洞,請注意鮮卑騎士傭的服飾。在拓跋鮮卑發祥的嘎仙洞發現了鮮卑時期的石刻祝文,在文中明確提到“南遷”,我們一起回顧拓跋鮮卑的南遷大事。根據蒙古大學梁云教授拓跋鮮卑早期歷史若干問題研究一書,老師將內容整理如下:東漢初年南遷大澤即今呼倫湖,東漢末年遷至河套及陰山一帶,公元315年拓跋猗盧建立“代”政權。后來氐族前秦苻堅統一北方于376年滅掉了拓跋鮮卑的“代”政權。在土崩瓦解的中,386年拓跋鮮卑政權乘機復國。教師過渡:面對前秦覆亡的教訓,北魏會如何去做呢?教師引導: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最終于439年統一了北方。在北魏統一北方后,政權出現了新的問題,能不能在書上的87頁找一找看看他出現了什么問題?學生看書回答:統治困難教師提問:民族習俗導致了統治困難,作為拓跋鮮卑的皇帝,孝文帝有什么想法?請看材料“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學生回答:孝文帝想遷都教師過渡:494年孝文帝完成遷都洛陽的目標。難道遷都就可以解決孝文帝面臨的政治困難嗎?還需要做什么?學生回答:不能,還需要移風易俗。教師引導:我們從洛陽城的風貌了解孝文帝移風易俗的努力。1.洛陽風貌都城建制北魏洛陽城是在東漢、曹魏及西晉都城原址上重建的在沉寂將近200年后,漢魏洛陽城再度得以重建,魏晉宮殿舊址上,一座座高大巍峨的新宮殿拔地而起。隨后幾年,大量人口遷入洛陽,千年古城再次青春勃發,繁榮興盛,四處洋溢青蔥的生命活力。重生洛陽城成為連結天下的橋梁。有人說,這個時候的中國,最有可能永遠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南、北方統治者種族不同,操著不同的語言,穿著不同的服裝,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分裂為兩個國家的危險,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鮮卑人拓跋宏遷都洛陽,他下令重建的宮闕,多依魏晉舊地基,刻意恢復魏晉規模形制,甚至不少宮殿的名字,也沿用舊制。于是,洛陽城的重建,具有一種文化上的象征意義:既然洛陽的毀滅,標志著大動蕩的開始,那么洛陽城的重生,也應該成為新秩序建立的標志。作為一個族群,鮮卑族和匈奴、羯、氐、羌等最后完全消失,但后來隋唐眾多人物,都有著多種血統,如隋煬帝的母親獨孤皇后是鮮卑人,她與唐高祖李淵的母親還是親姐妹,她們的籍貫都是“河南洛陽”;而李淵和李世民的皇后,也都是鮮卑人。鮮卑血脈,從此生生不息,或許就在你我的身上流淌。孝文帝生前和死后,他的漢化措施屢遭抵制,但經由這座橋梁,中國南北最終再度統一;經由這座橋梁,歷史最終走向恢弘壯麗的盛唐。2.洛陽風貌官制律令教師引導:從東漢洛陽城和北魏洛陽城的官署考古實證中,發現北魏的職官制度有什么特點?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學習和使用漢族的政治制度,用漢制。2、洛陽風貌,風俗習慣教師引導:北魏帝王出行儀仗圖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哪兩項措施?學生回答:穿漢服、習漢禮從北朝民族通婚研究的數據統計中,你能得出哪一項措施?學生回答:通漢婚教師引導:在考古發掘中,在北魏時期的墓穴中發現元暉墓志,從這一圖片中你能得出哪兩項措施?學生回答:說漢語、改漢姓教師總結:說漢語民族交融日常化,穿漢服民族交融形象化,改漢姓民族交融認同化,通漢婚民族交融長期化,習漢禮民族交融儀式化,用漢制民族交融制度化。教師引導:孝文帝通過一系列措施進行移風易俗,有沒有實現他的目標呢?我們一起通過兩段材料,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教師展示:材料一:“北魏遷都以后,洛陽再度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四面來的商人匯集在這里,交流著來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們中很多人說著夾雜鮮卑語的漢語,穿著和漢族一樣的服飾從他們身上,已經看不出鮮卑族和漢族的區別了。”材料二:“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學生看材料,分析:教師總結:通過孝文帝的改革,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實力。由此我們得出的啟示是:民族交融,國家強盛。教師過渡:在洛陽,孝文帝顯示了舉世無匹的宏大氣魄,吞吐萬匯,兼納遠近,熔鑄一體,互相化育,生機無限。拓跋宏在洛陽做的一切,使這座古城變身為一座宏大的“洛陽橋”,在一個大動蕩、大斷裂的時代,凝聚人心,連結天下,溝通未來。文化融合,血緣融合,使北方眾多的民族從此不分彼此。民族融合的橋梁再也難以阻斷,經由這座橋梁,北方民族最終完成大融合。四、魅力洛陽,胡風漢韻芳年華月教師引導:魚羊鮮湯這道菜說明了什么?教師展示材料:(王肅)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并各稱珍。”學生思考:南北方的民族認同得到增強。教師展示材料:“自北魏建國至魏孝文帝執政前近一百年,北魏境內各族人民起義多達八十余次。”、“孝文帝改革后15年間,只發生6次暴動事件。”學生思考:民族矛盾得到緩和教師過渡:北方民族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轟轟烈烈的展開了。教師展示圖片:服飾、飲食、出行、生產、歌舞、文學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思考,北方地區民族大交融的特點。學生思考:教師展示:民族大交融的特點:衣食住行生產方式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外而內,改變社會風貌,推動歷史進程教師講述:費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內涵。“各美其美”說明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因為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說明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和活力。教師過渡:由表及里,由外而內的北方地區民族大交融,對我國歷史產生怎么的影響?請看下面兩則材料;教師展示:材料一 “他們帶來的有戰亂,還有北方民族的充滿活力的氣質與氣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極富生氣和極其活躍的。它為中華民族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學生回答:教師過渡:通過本課的學習,如何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呢?教師展示案例:新疆某中學,根據中共中央第二次新疆座談會的會議精神,按照自治區和兵團關于民族團結工作的指示,進行混班工作。工作之初,引起了個別家長的強烈反對,一度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造成了極惡劣的社會影響。假如我的家長反對混班,我會怎樣說服家長?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民族團結工作關系到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我們要積極履行使命,肩負起歷史職責。教師總結:最后我們用一段文章結束本課。“追隨歷史的步履拾級而上,鮮卑民族的滄桑歲月,述說雄渾的交響。胡風漢韻在滾滾浪潮中交織激蕩,鑄就了輝煌燦爛的泱泱盛世,赫赫隋唐。幾千年來,我們手足相親,心首相望,讓民族交融的不落壯歌,在中華大地永遠傳唱!”【板書設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