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朱老師獲獎作品).doc
教學設計案例名稱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師姓名案例類型新授課學段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學/活動目標1、教學目標:掌握淝水之戰的基本史實,了解東晉取勝的原因;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內容及作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比較系統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2、活動目標:培養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融合的前提條件;認識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動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歷史價值觀。學習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雖然獨立學習歷史和收集整理歷史資料的能力相對較差。但他們善于通過課堂活動展現自我。這個班級學習歷史的熱情和積極性比較高,善于小組合作,是一個積極向上,熱愛學習的班集體。教學/活動過程1、 導入新課教師:上課。同學:老師好!教師:同學們好!我們先來看一段新聞報道。(播放視頻“中共十九大”開幕新聞報道,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與當今中國人民的歷史使命。)教學/活動過程2、 新課講授:(一)、自主學習完成導學案:請同學完成導學案并以提問回答的方式檢查核對導學案預習題的完成情況,結合導學案閱讀教材自探。(二)探究新知識【知識點一】淝水之戰【課件2】回顧歷史:課件展示年代更替圖示,讓學生填寫,復習三國以來的朝代更替情況。教師:看圖,誰能把下圖填寫完整。學生:填寫回答。教師:我們今天學習的歷史就是發生在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課件4-5】出示“東晉十六國形勢圖”和“東晉前秦形勢圖”,教師講述引出淝水之戰。十六國時期北方氐族建立的前秦強大并統一了黃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堅想滅掉東晉統一全國,所以和東晉之間發生著名的淝水之戰?!菊n件6】課件展示淝水之戰問題,學生搶答。教師:按圖表,快速回答相關問題。學生:依次回答?!菊n件7】看圖說史:出示圖片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教師:下面我們通過這三個成語故事來了解一下淝水之戰的經過。我們先一起來看“投鞭斷流”的小故事。(教師視頻播放“投鞭斷流”的成語故事)誰能給同學講講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故事。學生:講述成語故事,了解淝水之戰的經過?!菊n件8】課件展示問題探究:淝水之戰中東晉以少勝多打敗前秦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教師:故事講完了,老師有問題要問問大家,(課件展示問題)誰能來回答一下?學生:原因:從前秦方面看:苻堅驕傲輕敵;秦軍不得人心,軍隊戰斗力不強;前秦軍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也是失敗的原因。從東晉方面看:A、東晉士氣高昂,團結作戰;B、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我覺得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菊n件9】課件展示:史海沖浪:淝水之戰與以前歷史上的哪些戰役相似?教師:看思考題,誰能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教師過渡:淝水之戰后,前秦的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那之后的北方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下面我們學習第二個問題?!局R點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課件11】課件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勢圖教師:同學看圖,和淝水之戰前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北方原來是前秦,現在變成了北魏,南方原來是東晉,現在變成了宋。教師:(課件出示南北朝更替圖)淝水之戰后鮮卑族拓跋部統一了北方,建立北魏,后來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有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這5個朝代統稱為北朝。南方的東晉滅亡后先后出現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統稱為南朝,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教師:課件出示問題,誰能簡單介紹一下北魏是怎樣建立的?學生回答:按課件提示問題回答時間、民族及影響。教師過渡:北魏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我們同學知道他是誰嗎?學生:孝文帝?!菊n件12】課件展示北魏孝文帝像。教師過渡:看這就是孝文帝,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誰能讀一下?學生: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為元宏,他四歲繼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個皇帝,繼位19年時,祖母馮太后去世,開始真正掌握政權。孝文帝自幼在馮太后的教養下,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課件13】課件展示孝文帝改革措施表格。教師:孝文帝即位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看這是他的改革措施。他的改革主要分為2個方面,首先第一個措施就是遷都?!菊n件28】(1)遷都洛陽圖(超鏈接)教師:494年把都城由平城遷到了洛陽。孝文帝為什么要遷都洛陽?學生:學生甲:平城氣候寒冷,那里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洛陽比較溫暖。學生乙: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和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學生丙:洛陽曾是多個王朝古都,經濟發達,有利于北魏的統治。(課件返回13,)教師:改革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推行漢化措施。我們同學齊讀一下。學生:齊讀:語言: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服飾:以漢服代替鮮卑服。姓氏:改鮮卑姓為漢姓?;橐觯汗膭铛r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教師:誰能把漢化措施的每一點簡化成三個字,其中都有一個“漢”字?(學生邊回答,教師直接在課件上演示: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分別展示課件漢化政策的具體措施及相關材料)【課件14】展示材料。說漢話:材料一 (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 魏書材料二“今欲斷北語,一從正音”。30歲以上的鮮卑官員要逐步改說漢語,30歲以下的要立改說漢語,故意說鮮卑語的,要罷官降爵。 資治通鑒教師:請同學讀一下。學生:朗讀。教師:結合材料說說孝文帝用什么方法讓人們說漢語的?學生:不說漢語就要罷官降爵。教師: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力度是很大的。【課件15】穿漢服:課件出示胡服和漢服及孝文帝穿漢服出行圖。教師:誰能說說胡服和漢服有什么區別?學生:胡服是小袖子上衣和窄腿的褲子,方便騎馬打仗干活。漢服衣袖寬大,褲腿也肥大,看起來飄逸好看。教師:我們再來看看孝文帝的出行圖,從圖上看孝文帝和他的隨從都穿的是漢服還是胡服?(學生:漢服)可見當時出現了胡人漢服,漢人胡服的現象。【課件16】改漢姓:課件出示鮮卑姓改漢姓圖表及孝文帝圖。教師:這就是鮮卑族改的漢姓,孝文帝原來叫拓跋宏現在也改名為元宏。我們同學有姓圖表上的姓氏的嗎?如果有,那你的身上具有鮮卑族的血統啊?!菊n件17】通漢婚:課件出示胡漢通婚圖片.教師: 孝文帝不僅為自己選擇中原大姓(漢族貴族)女子作后宮嬪妃,還分別為五個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并把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高門子弟?!菊n件18】用漢制:材料四 孝文帝恢復漢族禮樂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材料五 孝文帝時,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教師:誰來讀一下?(學生讀)可見孝文帝也提倡依法治國,文化興國。(通過以上材料的展示,培養學生從史料獲得歷史信息能力,進一步了解“論從史出”的原則。)”教師:孝文帝采取的的這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嗎?下面請同學來讀一段材料?!菊n件19】課件展示:閱讀材料,孝文帝改革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具有怎樣的意義?材料:南朝的官員陳慶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陽的風貌,感慨地說:“以前以為長江以北都是落后的異族風氣,現在才知道中原地區禮儀興盛,人才濟濟,難以言傳。學生:朗讀。教師:通過這段材料能看出孝文帝改革有怎樣的意義?學生: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進了北魏的實力。教師過渡:講到這里老師有一個問題不太理解,同學們幫老師來分析一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問題?!菊n件20】各抒己見:材料:內遷較晚的鮮卑族以文治移風易俗,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進了北魏的實力。而一度強大的前秦,淝水之戰后很快衰亡。你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說說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之間的關系嗎?教師:誰能來說一下?學生:原因:前秦苻堅沒有得到各民族的支持,不得民心。而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促進了民族團結,得到各民族的擁護。認識:學生1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學生2;民族團結能促進國家的統一。教師: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和強大的有力保證。(突出“民族團結促進國家的統一”。從而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歷史價值觀)【知識點三】北方地區的民族的融合【課件22】課件展示民族融合的含義。教師:民族融合是什么意思,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學生:齊讀。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文化語言等方面互相影響、趨向一致。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課件23】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圖教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幅圖片,魏晉以來,北方各游牧民族內遷到中原與漢族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北魏后期,我國北方地區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梢娒褡迦诤鲜钱敃r歷史發展的主流?!菊n件24】課件展示一系列民族融合的相關圖片和合作探究題:小組合作,結合下圖試從生產技術、服裝、飲食、文化等方面舉例說說北朝后期北方各民族是怎樣相互融合的?教師:下面同學按小組合作完成。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并派代表舉例說明胡漢民族相互學習融合的具體事例,培養學生閱讀、歸納合作學習的能力,從而了解民族融合的表現。【課件25】民族融合是“胡人漢服”“漢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民族融合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菊n件26】課件展示放飛夢想:教師:從歷史回到現實,面對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作為當代的中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你將怎樣做?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夢想和努力。3、 課堂小結【課件27】課件展示歷史朝代歌。教師:最后我們通過一首朝代歌結束對本課的學習。學生:齊讀。4、 課堂練習學生自主完成導學案中達標檢測題。教學/活動反思本節課講述的是七年級上冊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本課中我采取的是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我主要通過課前預習、課上自主學習、視頻播放、課堂小結、自主測評幾個方面完成對本課的學習。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收集整理資料、課堂展示、詩歌總結等方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和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講述歷史的能力。整個課堂過程自然流暢,學生表現積極向上。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同時也有以下幾個不足:1、本節課的小組討論學生不夠熱烈,今后應加強小組長的學習引導能力和學生的參與能力的培養。2、收集資料的同學資料整理很好,但熟練程度不夠,以后應多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訓練。3、還應加強學生的講述和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