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6《三國鼎立》教案(吳老師獲獎作品).doc
學科歷史教師教學內容三國鼎立媒體使用多媒體、投影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講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并分析出各自的影響;2.能列表歸納魏蜀吳三個政權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過程與方法:通過兩次戰役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 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曹操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教學重點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學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學過程新課導入:請同學們欣賞一首歌曲,知道歌曲的名字嗎?(滾滾長江東逝水)它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謂是家喻戶曉,但小說畢竟是一種文學作品,是在歷史史實基礎上進行的一定程度的虛構,并不能被完全的相信。那么,大家想了解真正的三國時期的歷史是什么樣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那個時代,領略三國時期豐富多彩的史實。一官渡之戰課件展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示意圖”、曹操詩句“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里行材料反映了什么社會現象?教師指導:東漢末年由于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人民的生活非常艱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最渴望什么?是誰順應歷史的潮流,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統一了北方呢?(曹操)結合課文內容思考,當時北方勢力最大的是誰?(袁紹)為了爭奪勢力,曹操同袁紹發生了多次軍事沖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官渡之戰”。對于戰役我們應該了解哪些方面內容?學生講述:公元200年,雙方在官渡展開決戰。袁紹兵多將廣,但用人乏術,軍心渙散,而曹操聲東擊西,偷襲袁軍軍糧所在地烏巢,消滅了袁軍主力,為日后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分組討論:分析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的原因?(教師點撥:從用人、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分析)教師過渡: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后,又相繼消滅了北方一些其他軍閥,統一了北方后,曹操下一步又會怎樣做(聽詩朗誦龜雖壽-曹操)通過對詩內容的分析,顯示了曹操什么樣的雄才壯志?(統一全國)曹操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哪個對手呢?二赤壁之戰1. 教師點撥:展示三顧茅廬圖片。當時南方有哪兩股主要的勢力?面對強大的曹軍,他們會怎樣做?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孫劉最終走向了聯合,同曹操在赤壁展開大戰。請看視頻(火燒赤壁的視頻)2. 由學生講述赤壁之戰的經過。3. 列表比較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異同點4. 分組討論:曹操在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中一勝一敗的原因教師總結:從曹操一勝一敗的不同結局中得出:驕兵必敗。同學們在學習當中,也不要驕傲自滿,應該虛心向他人學習。赤壁之戰后,曹操狼狽逃回北方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和劉備分別在江東和西南發展自己的勢力。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于是出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三國鼎立1.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完成表格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魏蜀吳2. 教師總結:三個政權建立后,為壯大自身力量,消滅其他勢力,三國都進行了治理與開發。那么,三個政權是如何發展經濟的,我們下節課再進一步學習。四評說歷史人物1. 教師指引:學習了三國鼎立一課,同學們認識了很多人物,說一說如何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以曹操為例,把曹操說成白臉的奸雄合理嗎?我們應該如何客觀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提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主要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2. 學生討論:曹操實行屯田制,發展經濟;善于用人,唯才是舉;統一北方。特別是統一北方,結束了北方的戰亂,順應民心,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是值得肯定的。 課堂小結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以后,為了積蓄力量消滅對方,每一個政權都致力于壯大自身力量,那么,他們是如何恢復和發展自己的經濟?下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作業選一個三國時期的人物,用今天所學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寫成小故事,與同學討論交流。教學反思成功之處:課前廣泛搜索相關視頻、圖片,為學生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活躍。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除掌握了課本內容外,還掌握了列表歸納、評析人物的方法。不足之處:對于學生的問題討論,應該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資料參考;官渡之戰講的時間有些長,使得“評說歷史人物”一個環節沒能充分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