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韓老師獲獎作品).doc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學設計【教學任務】 課標要求內容要點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認知提示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義。教育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體會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歷史過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進程。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討論、回答“為什么說北魏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導學生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意義,培養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凡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重點孝文帝改革。難點民族大融合的意義。學習方法1、 認真閱讀教材,掌握基礎知識,把知識點在書上標注清楚。2、 把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標注出來,以備學習討論中與小組共同完成。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生理、心理不夠成熟,好動、好奇、好表現、應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校學生理論知識比較薄弱,但思維活躍,素質整體上呈現多層次的特點。【教學流程】環節教學問題設計教學活動設計情境引入同學們,都認識這些影星嗎?其實她他們都是少數民族的明星,如今,中華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和諧大家庭,那么歷史上北方各個民族既有斗爭又有交融,看似矛盾的現象,是否蘊含著某些必然性呢?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第19課 教師:出示各少數民族影星圖片,配備音樂,創設情境導入。學生:思考問題,激發求知欲。自主預習學生依據學案自主預習部分,閱讀課本,標劃知識點。教師:出示知識提綱,督導學生。學生:閱讀課文,標劃重要知識點,初步掌握基礎知識。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第1篇 章 文明的碰撞淝水之戰交戰時間:383年交戰雙方:前秦東晉兵力對比:80萬對8萬成語典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交戰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回顧歷史:淝水之戰同在此以前歷史上哪幾次戰爭相似?第2篇 章 文明的磨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的統一1、民族:鮮卑族2、政權名稱:北魏3、統一時間:439年4、影響: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遷都:遷都洛陽漢化: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通婚作用: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結論: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第3篇 章 文明的交融北方民族大交融秦長城長度超過萬里,標志著萬里長城的開始;同時也代表著中華大地上兩種不同文化形態共存的開始。”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李鴻賓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互相學習:生產飲食文化藝術生活習俗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北方民族交融的作用:1注入新活力。 2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3奠定隋唐多民族國家統一的基礎。教師:指導觀看東晉前秦形勢圖,尋找歷史信息點。學生:依據形勢圖和教材思考,了解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學生: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教師師:出示“嘎仙洞遺址”了解北魏的統一。學生:依據教材思考總結教師:指導學生依據圖片,文字資料結合教材總結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其帶來的深刻意義,培養學生歸納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凡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學生:討論總結教師:出示材料和五胡內遷的示意圖,了解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融合。教師:出示圖片,反映出漢族與少數民族在哪方面互相學習?學生:小組合作,總結北方民族交融有何作用?學生:小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分享智慧的能力。課堂小結淝水之戰促 進 民 族 交 融遷都洛陽孝文帝改革第10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漢化措施前秦衰敗北魏統一板書設計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交戰時間交戰雙方第1篇 章 文明的碰撞淝水之戰 交戰地點交戰結果交戰影響戰役特點背景第2篇 章 文明的磨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作用結論表現第三篇章 文明的交融北方民族大交融影響【達標檢測】:1.4世紀發生在東晉與前秦之間的著名戰役是A. 長平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2.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國家,很多少數民族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魏晉南北朝時期建立北魏的少數民族是A.匈奴 B.鮮卑族 C.氐族 D.羌族3.小明在查閱資料時,發現中國古代有一位少數民族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這位皇帝是A.北魏孝文帝 B.前秦皇帝苻堅 C.匈奴呼韓邪單于 D.東漢光武帝4.歷史圖片往往能再現當時的歷史現象,圖片反映出的歷史現象是北魏文官俑 漢人胡食圖A. 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國家統一 D.經濟發展5. 在淝水之戰中,前秦軍隊80多萬,但內部矛盾重重,軍心不穩,看似強大,實則不堪一擊。你認為用哪一成語評價前秦軍隊最合適A. 背水一戰 B.外強中干 C.一瀉千里 D.兵不厭詐6.北魏孝文帝遷都的目的是A. 解決糧食問題 B.擺脫鮮卑貴族的控制 C.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 D.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A.澄清吏治 B.提倡漢化 C.發展經濟 D.中央集權8.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們變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進民族的融合 B.學習了漢族先進的文化 C.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D.都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材料題: 北魏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移風易俗,信為甚難。” 魏書任城王傳材料反映了孝文帝為學習漢族先進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舉措?舉一例說明“移風易俗”的具體表現。孝文帝的這些改革措施產生了怎樣的歷史作用?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