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7《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教案(馮老師獲獎作品).doc
第17課 西晉的短期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西晉、東晉、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史實。2.過程與方法用“問題解決” 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關歷史知識,自主解決問題。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和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以求真的科學態度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從而初步樹立學生尊重歷史、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和積極進取勇于改革的的歷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歷史價值觀。21教育網【教學重點】西晉的統一;少數民族內遷。【教學難點】正確認識民族大融合含義。【教學方法】討論法、問題導學法【課前準備】課件、視頻等【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提問:“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的鼎力局面是怎樣形成的?那么,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終結局如何呢?它又是如何滅亡的?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7課 西晉的短期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板書)。21cnjy三國實力比較表三國中哪一國有條件完成統一?戶數人口兵力魏103萬443萬60萬蜀28萬94萬10.2萬吳52.3萬230萬23萬三國中哪一國有條件完成統一?一、西晉的建立(學生讀書思考并回答)說一說,西晉是如何建立的?1. 背景:學生回答:263年,司馬昭出兵,魏滅蜀。教師講解: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后期的吞并戰,蜀漢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統一的序幕。國家的統一是由西晉王朝完成的,西晉是什么時候、由誰建立的呢?21cnjy.com2.建立:學生回答:266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教師講解:司馬炎是誰呢?我先講一個故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名叫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經過激烈的權力爭斗,魏國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氏手中。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司馬懿死后,其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后專權。司馬昭總攬大權后,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帝曹髦。他不斷鏟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干掉司馬昭。21cnjycom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消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后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司馬炎就是司馬昭的兒子,而司馬昭是司馬懿的兒子。266年,司馬炎廢魏帝,改國號為晉,都于洛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西晉王朝。司馬炎是為晉武帝。www.21-cn-jy.com教師提問:西晉在建立之后,國家還沒有統一,它是什么時候、怎樣完成統一的?3.西晉的統一:學生回答: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教師講解:為了完成滅吳大業,晉武帝在戰略上做了充分準備。早在公元269年,他就著手滅吳的準備工作。晉武帝一邊在襄陽對吳軍施加影響,一邊在長江上游的益州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經過長達10年時間的充分準備,公元279年,晉軍開始向東吳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由于晉武帝準備充分,時機恰當,戰略正確,前后僅用了四個多月,便奪取了滅吳戰爭的全部勝利。從此,東吳的全部郡、州、縣,正式并入晉國版圖。www-2-1-cnjy-com公元280年,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結束了。晉武帝司馬炎終于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晉朝本身承接了東漢晚期至曹魏期間的割據局面,地方上世族影響力遠超帝王。如司馬氏本身就是世族權臣,控制曹魏朝廷,并篡魏自立。所以司馬炎在篡魏得手后,為免其他世族、權臣效法,便分封了各宗室成員為王,在地方上作為維護皇室的力量。這些出鎮宗室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勢力日益強大。這成為了“八王之亂”的背景之一。2-1-c-n-j-y二、八王之亂1. 背景(1)晉初分封諸王。教師講解:晉武帝司馬炎為什么要分封諸王?首先司馬家族成員眾多、勢力巨大,那是既成事實。司馬炎想讓司馬家族支持自己當皇帝,就必須得分封諸王。只有大封同姓諸王,司馬炎祖父、父親的各枝成員才會能獲得在曹魏帝國中無法獲得的利益。否則,司馬炎的叔祖、叔叔們,實在沒有支持司馬炎當皇帝的理由。其次,吸取曹魏滅亡的教訓。從曹魏帝國滅亡的角度看,皇族力量的衰弱是它滅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這種背景下,司馬家族自然不敢舍棄分封諸王的政策。八王之亂的出現,還和西晉的社會風氣及統治有關。請同學們思考課本P79材料研讀并回答該問題。學生回答:說明了當時世人追逐金錢、貪圖享樂的丑態,反映了西晉追求奢侈、享樂的社會風氣。教師講解:西晉追求奢侈、享樂的社會風氣,逐漸影響到了西晉的統治。西晉統治腐朽,向內遷各族人民收取重稅,征兵派役,甚至掠賣少數民族人民為奴婢,這些暴政激起了內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21*cnjy*com(2)西晉統治腐朽,激起了內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八王之亂”。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回答:什么是八王之亂?2. 爆發:學生回答: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互相混戰,史稱“八王之亂”。【版權所有:21教育】教師講解: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馬衷繼位。惠帝本是愚癡之人,并不能治理國家,以至于朝中大權盡落于皇后賈氏之手。(此處穿插小故事:傻瓜皇帝)司馬氏諸王不滿于朝中賈氏專權,紛紛想殺賈氏而獨掌大權,于是便發生了晉朝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其中八王全部是晉皇室宗親。從公元291年開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長沙王、河間王、東海王越及成都王穎八王為爭奪皇位,在洛陽相互攻殺,戰亂歷時十六年(公元291年公元306年)之久,死亡人口達數十萬人,許多城鎮均被焚毀,史稱“八王之亂”。請同學們綜合“八王之亂”的背景和爆發的內容,想一想:“八王之亂”發生的原因是什么?(1)根本原因是晉武帝對士族的特別優待和分封諸宗室王的弊端。(2)西晉統治者晉惠帝昏庸腐敗。(3)直接原因賈后專權。教師提問:通過對八王之亂的講解,我們可以判斷出其性質是什么?3. 性質:學生回答:西晉統治者內部為了爭奪中央政權而進行的一場混戰。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八王之亂的危害是什么?4. 危害:學生回答:(1)“八王之亂”歷時16年,導致西晉衰落下去。(2)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其中逃亡南方的數以十萬計,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教師講解: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斗爭開始,而后引發戰爭,禍及社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也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于八王之亂期間,北方各外族乘機趁西晉內部空虛而起兵并入侵中原地區,最終于建興四年(316年) 內遷匈奴人的一支武裝滅亡西晉。之后晉室遺族于南方成立東晉,而北方的中原地區則由外族割據,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期。東晉與十六國南北分裂局面發展至南北朝時期,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中國南北才由隋朝再度統一。西晉為時僅51年,如果從滅吳開始算起,則僅立朝37年。結合前幾個問題,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西晉是個短命王朝?(學生討論,引出少數民族內遷)【來源:21cnj*y.co*m】第一:西晉統治者上層的腐化:隨著西晉社會經濟的恢復,晉武帝開始“怠于政術,耽于游宴。”以晉武帝為首的統治階級開始腐化、奢侈、浪費成風,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破壞了社會經濟。第二:統治階級的內部爭斗:主要表現為“八王之亂”,統治階級內部的開始相互攻殺,削弱了自身力量,無力對付流民及少數民族的起義。21*cnjy*com第三:少數民族和流民的起義:在苛捐雜稅和地主和官員欺壓下,農民紛紛失去了土地,轉為流民,西晉政府無視流民存在,百姓無法生活,全國各地相繼爆發了流民起義。西晉政府對內遷的少數民族的殘酷壓迫,使少數民族進行反抗。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1.閱讀教材,寫出東漢、魏晉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有哪些?結合課本80頁西晉內遷各族分布圖,找出這些少數民族內遷后的地理位置。學生回答:匈奴、鮮卑、羯、氐、羌。地理位置:略。教師講解: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魏晉之際,在北方漢族人口銳減的情況下,胡族內遷形成高潮。在這一過程中,內遷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歷史上泛稱為五胡。21世紀*教育網教師提問:同學們結合課本,找出少數民族內遷的路線和結果。學生回答:(1)內遷路線:原來生活在西北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鮮卑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2)內遷結果:西晉時期,山西、陜西內遷的各族人口,已經占當地總人口的一半。材料: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主先出于黃帝,以土為德,故為拓拔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地名)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資治通鑒“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答案】鞏固了統治,促進了民族融合。內遷各族大都仰慕漢族文明。內遷各族的文化習俗也對漢族產生了影響。各族的生產技術和經濟相互影響。漢族學習少數民族的畜牧業經驗和技術,少數民族也逐漸學會農業生產技術。【出處:21教育名師】教師講解: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胡族和漢族的隔閡逐漸消融。而原先在中原地區的士族、仕人、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紛紛逃亡到南方去,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在南北朝時期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飽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這一時期,是華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治地位的漢族同樣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文化基因。教師講解:在漢族的影響下,這些內遷的外族逐漸由游牧轉向農業定居,胡漢文化相互影響滲透。但在交融的同時,胡漢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漢人的奴婢,而不少漢人也相繼淪為胡人奴婢。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當軍作戰,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員押往他鄉出賣,因而激起了境內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層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實行割據。在北方,出現了“十六國”,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回答什么是十六國。2.“十六國”的出現:學生回答: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教師講解:各國彼此攻占,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顛沛流離。下面我們來看十六國之一的前秦的統治。3.前秦的統治:教師講解:前秦(351394):中國古代十六國之一。氐族苻健所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盛時疆域東至大海,西抵蔥嶺,南控江淮,北極大漠,東南以淮、漢與東晉為界。領土面積在東晉十六國時期,處在首位。歷六主,共四十四年。前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前秦的統治措施及影響。學生回答措施:任用漢人王猛為丞相,銳意改革,他們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負禁奢,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影響:前秦境內的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板書設計】一、西晉的建立: 1、背景2、建立3、統一 二、八王之亂1、背景 2、爆發3、性質4、危害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內遷民族2、“十六國”的出現3、前秦的統治【教學反思】存在問題:學生自己沒有拓展問題,總是由教師提出問題,部分學生對于自學教材梳理知識點的能力還是不夠強,聽課的狀態也不是特別好。【來源:21世紀教育網】改進措施:1、加強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精心設計好各環節,做到充分,預設周密。2、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熟悉,教師指導學生預習教材,學生根據教材提出問題,并給出時間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