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案(錢老師獲獎作品).doc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二、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14課,本課分為三子目: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本課上承漢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發展,是漢武帝大一統在民族關系與外交政策方面的表現;下啟燦爛的秦漢文化,尤其是絲綢之路的開通對秦漢文化的形成和傳播產生的影響,體現了歷史事件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大歷史觀。三、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習歷史,對歷史的學習主要以興趣為主,感性認識與形象思維占主體地位,知識體系松散,尚不具備史料分析能力。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直觀的地圖、視頻、故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激趣中讓學生參與思考和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閱讀淺顯的文史資料,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證據意識。四、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知道西域的地理概念,能在地圖上劃西域的大概位置。2.說出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大概情況及歷史意義。3.在地圖上標出“絲綢之路”的起止點、方向、經過的重要地區。4.列舉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交流的經濟產品和文化成果,分析絲綢之路的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地圖,初步學會辨別地理位置和地圖方向,提高讀圖、識圖能力。2.通過閱讀史料,初步學會分析文言文,提高史料閱讀能力。3.研討漢代“絲綢之路”及現代“一帶一路”的作用,學會全面、辯證評價歷史事件。(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 “西域都護”的學習,認識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通過 “海上絲綢之路”的學習,認識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初步形成正確的領土意識。2.通過分析歷史地圖、文史材料,再得出歷史結論,初步形成論從史出的歷史觀,培養歷史證據意識。五、重點與難點(一)重點: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作用。(二)難點: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六、教學方法(一)情境創設教學法:通過圖片、教師語言等形式,創設歷史情境,加深學生對歷史背景的理解。(二)問題研討教學法:通過看地圖、數字故事,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與探究。(三)閱讀指導教學法: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材料,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及從史料中提取信息、歸納信息的能力。七、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引出新課1.展示亞歐地圖:公元前2世紀,年輕的劉徹登基為帝,他雄才大略,鞏固政權,開疆拓土,使西漢的西征與羅馬東征遙相呼應。2.回顧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政治上頒布“推恩令”;經濟上鹽鐵官營,統一鑄幣;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軍事上反擊匈奴;外交?民族?引出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3.展示教學目標設計意圖:展示亞歐地圖,介紹同時期的西漢與羅馬發展,有利于學生形成歷史知識的橫向聯系;復習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幫助學生回顧已學知識,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的縱向聯系;把“絲綢之路”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中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歷史大局觀。 (二)張騫通西域1.西域的概念展示圖片:胡麻、胡豆、胡桃 為什么以上物品的名字都帶有“胡”字?哪里是西域?根據史料描述,在地圖中選出西域的具體位置。“西域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東則接漢,厄以玉門關、陽關,西則限以蔥嶺。” 漢書.西域傳上結論:漢代人把今天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為西域。2.張騫通西域過渡:西漢初年,西域小國林立,卻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月氏就是其中的一個,閱讀以下史料,說說月氏遇到什么事件?“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 西漢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誰成為了出使西域的使者?張騫,漢武帝的一名郎官,通過察舉制來到漢武帝身邊。閱讀史料,填寫下表:“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年),唯二人得還。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具(詳細)為天子言之” 西漢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赍(ji)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使,使遺之他旁國。” 西漢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次序時間出使目的結果第一次第二次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歷史地圖、文史材料,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及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和史料閱讀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證據意識,初步形成論從史出的歷史觀。(三)絲綢之路播放視頻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數字故事絲綢之路。1.觀察地圖,描述絲綢之路路線把西亞、河西走廊、西域、歐洲、長安等地,請按從東往西的方向填寫在地圖中。2.情景創設,探究絲綢之路的意義假如一個漢朝商隊從長安出發去西域做生意,他們會攜帶哪些貨物?商隊出了玉門關,穿過沙漠等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到達西域。他們賣了長安帶來的貨物后,可能買些什么貨物返回長安? 西域商人購買了長安貨物后繼續西行,又會把貨物賣給哪些地區的商人?這批長安貨物最遠可能這被賣到什么地方? 結合情景問題及數學故事,探討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結論:經貿之路、文化之路,促進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過渡:漢武帝時期,不但發展陸上交通,還大力開辟海上交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海上絲綢之路。展示路線:東南沿海中南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結論:2000年前的海上貿易事實證明,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屬于中國領土。3.拓展提升,探究當代“一帶一路”的作用。閱讀以下材料,合作探究“一帶一路”在我國發展過程中起到什么作用?材料一:2015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材料二:數說“一帶一路”:經濟規模:21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29%;覆蓋人口:44億,占全球人口63%;貨物和服務出口:占全球貿易額23.9%;沿線國家和地區:26個;歐亞鐵路網:8.1萬公里。結論:合作紐帶,和平之路點題:無論是漢代絲綢之路,還是現代“一帶一路”,都是溝通中外文明的重要橋梁。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和數字故事介紹絲綢之路,有利于學生在較短時間獲取大量信息;通過情境創設和材料分析,探討漢代絲綢之路和現代一帶一路在東西方面經濟文化交流的作用,有利于知識的遷移,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四)對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護的設置展示地圖及史料“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賢撣(dan)率其眾數萬騎自愿歸服漢朝西域各地首領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漢賜予的印綬(官爵)。”2003年國務院新聞辦新疆的歷史與發展結論: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2.班超經營西域西漢末年,隨著西漢國力的下降,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漢朝與西域往來中斷,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并派甘英出使大秦,使西域重新與漢朝建立聯系。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歷史地圖、文史材料,認識西域都護的設置及其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和史料閱讀能力。(五)總結點題,前后呼應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政治上頒布“推恩令”;經濟上鹽鐵官營,統一鑄幣;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軍事上反擊匈奴;民族上加強與西域的友好往來;外交上開辟溝通中外的絲綢之路。結論: 絲綢之路開通后,西漢疆土拓展,成為實力與羅馬比肩的偉大帝國。推薦資料:1. CCTV紀錄片河西走廊2. CCTV中國新聞我有問題問總理:“一帶一路”連接你我八、板書設計(一)西域:兩漢時玉門關和陽關以西,即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二)張騫通西域1.經過:前138年,了解西域;前119年,溝通西域2.意義:加強與西域的友好往來;開辟溝通中外的絲綢之路(三)絲綢之路1. 陸上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2.作用: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四)經營西域1.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標志西域歸屬中央政權2.東漢時,班超經營西域,甘英出使大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