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案(周老師獲獎作品).doc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導入:同學們,課前請大家朗讀黑板上的這兩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和涼州詞。這兩首詩中出現了兩個地名:“玉門關”和“陽關”,下面的這段視頻請同學們想想看,與這兩關有何聯系?今天的“一帶一路”是指什么?“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今天的一帶一路政策,則是這兩關為入口的絲綢之路,的新的延續。過渡:穿越千年,回到絲綢之路開始的地方,我們本節課就來重現那漫天黃沙下的掩埋的文明之路。本課將從三個板塊了解絲路的故事。第一板塊:絲綢之路開辟篇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思考絲綢之路能夠在漢朝形成的條件有哪些?1、漢朝絲織業發達 2、秦漢時期匈奴關系的變化 3、張騫通西域 教師補充:漢武帝大一統是這一時期各方面實力發展的堅實后盾。即使是對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來說,西域也是一片未知的領域,請大家把書看到第62頁,勾出課本上西域的位置。漢武帝如何認識西域呢?勇接招募令的郎官張騫又經歷了怎樣的坎坷旅程,請同學們一起來看看這博望侯的兩次西行。我們班同學的感染力太強了!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匈奴不殺張騫呢?大家說的都不錯,與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的評價,不謀而合:“他是一個冒險家,又是一個天才的外交家,同時又是一員戰將,真可謂是中國歷史上出類拔萃之人物也。”他的豐功偉業班固也曾用非常精辟的一句話概括: “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那么想想看:張騫通西域的意義是什么?簡言之,即為“鑿空”。第一次開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國有了第一次友好往來。小結:絲綢之路開辟的條件:1、漢武帝的大一統2、秦漢時期匈奴關系出現變化3、漢代絲織業發展以及4、張騫通西域過渡:可以說張騫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逐漸形成了絲綢之路,這條1877年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的絲綢之路,連接了亞洲、歐洲、非洲,跨越了國界,如同一列東西貫通的列車,想象本次列車裝的不僅僅是貨物,而是思想、發明,想象它裝載著紙張、火藥、指南針等,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絲綢之路交流的文明是怎樣的。第二板塊:絲綢之路交流篇接下來我們將進行分角色小組討論,8個小組抽簽選擇中方商隊和西方商隊,然后欣賞老師的微課交流的文明,并且做好筆記。任務是:1、各小組畫出本方立場的商路路線;2、思考在絲綢之路上的文明成果。展示時沿著ppt中的商路,講解交流的文明。學生展示跟隨中西方商路的腳步,我們在絲路上見到了這么多交流的文明成果,那么進一步思考:為什么“絲綢之路”主要貿易是絲綢?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什么歷史意義呢?下面,請各小組長抽取一段材料,根據材料,討論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是什么?政治:今新疆廣闊地區直接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經濟:商品的流通促進了商品的交換,推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繁榮。軍事:漢在此地屯田,不僅維護了漢朝邊境的穩定,也增強了邊防建設,有效地保障了國家邊防安全。更重要的是文化:將古老的黃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亞文化以及希臘文化這幾大世界文化相聯系,傳播了思想與技術,促進了民族交融、藝術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重大意義。絲綢之路促進中外文明的交流:1、傳播了物質文明2、促進了思想、技術的傳播3、對中外的文明交流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三板塊:絲綢之路新篇“一帶一路”重啟了這段駝鈴陣陣的文明之路,以史為鑒,今天如何讓承載千年古史的絲綢之路,重現昔日的輝煌,這條中西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還有什么價值?請你依據絲路的前世今生,寫一份簡短的奏折:談談你對今天建設“一帶一路”有什么感想?政治合作;互通商路;對外開放;民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