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5《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案(蔣老師獲獎作品).doc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兩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張仲景和華佗;了解司馬遷的生平事跡及其撰寫的史記的主要內容;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簡要史實。2過程與方法(2)根據對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知識、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分析,本課采用常規課與活動課相結合的綜合課型方式進行教學。教學活動將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學生通過確定研究目標,親自動手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認識到兩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學成就。難點: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和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教學設計思路1教材分析本課主要介紹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內容: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歷史巨著史記、道教和佛教。兩漢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同時這些科技成就運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又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學習本課有助于理解我國統一國家政權建立的歷史意義。2教學方法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教學準備圖片、史料、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故事導入:西漢時有一個叫東方朔的大文學家,此人真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據說有一次,他向漢武帝上一奏本,說起來還真是嚇人一跳,這個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簡,需要兩個人才能抬動,漢武帝足足看了一個多月,那個累啊,真是難以形容啊!那么,中國以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始于何時?造紙術是誰發明的?讓我們通過本課的學習來尋找答案吧!觀看圖片,領悟進入新課。欣賞圖片,激發學習的興趣。新課講授1造紙術的發明過渡:在紙發明以前中國古人都有哪些書寫材料,這些材料有哪些缺點? (1)紙的發明展示甘肅天水出土的紙圖片,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提出問題: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已經可以用于書寫文字和繪圖,它有什么缺點?(2)蔡倫改進造紙術(東漢)后來,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這就是改進造紙術的蔡倫(展示蔡倫的圖片)。造紙術工藝有哪些步驟?指導學生閱讀課本造紙工藝流程圖,并展示造紙工藝流程圖。提出問題:請大家到教材中找一找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所用的原材料有哪些?蔡倫改進后的紙有什么優點?總結: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后人把這種紙叫“蔡侯紙”。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展示造紙術傳播圖。意義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動腦筋紙廣泛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你能說說有哪些方面嗎?現代人將廢舊紙或紙制品回收作為造紙原料,經過一定的加工程序,重新制造出符合一定質量標準的紙,這種紙叫做再生紙。今天人們大力提倡再生紙有什么意義?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不易刻寫;笨重昂貴;不易保存。麻紙比較粗糙,不便書寫。 (2)回答問題: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做原材料。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質量高。觀看圖片,理解造紙術的意義。可以用于書寫、繪畫;用于包裝;用于制造紙質生活用品,如紙杯、紙盒。我國自然資源有限,特別是森林資源不足,使用再生紙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也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理解紙發明的重要性。培養識圖能力,了解早期紙的缺點。了解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的相關知識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2張仲景和華佗(1)張仲景哪位同學來講張仲景的故事?張仲景的醫學成就是什么,后世尊稱他為什么?講述:傷寒雜病論把霍亂、痢疾、流行性感冒等急性傳染病稱為傷寒諸癥,然后辨別病情,找出病源,提出治療方案和相應的藥方。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了辯證施治的原則,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后世醫學家譽為“萬世寶典”。(2)華佗提出問題:我們經常用“華佗再世”來形容一個人醫術的高超,那么華佗在醫學上的成就是什么?總結:“麻沸散”是全身麻醉藥劑,用于外科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據后漢書記載:華佗讓病人用酒沖服“麻沸散”,不一會,藥劑發生作用。等到病人失去知覺之后,他切開病人的腹腔,把“積聚”(腫瘤之類的東西)切掉,然后再把腹腔縫合起來。這個手術即使在現在,也是一個大手術。華佗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作為全身麻醉藥劑來做外科手術,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華佗還創制了一套醫療保健體操,因為這套體操模仿鹿、虎、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所以叫做“五禽戲”。華佗認為,人應當經常活動,血脈才會暢通,才不會生病。(展示圖片)學生講述“坐堂醫生”的故事。回答問題:傷寒雜病論、“醫圣”。(1)回答問題:制成“麻沸散”;醫學體操“五禽戲”。鍛煉語言能力。理解張仲景的醫學成就。了解華佗的主要成就。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3歷史巨著史記(1)司馬遷的生平提出問題:同學們概述司馬遷的故事。(2)史記史記的內容提出問題:史記是一部什么樣體裁的書?它記述了什么時期的史事?它的歷史地位怎樣?教師解釋:史學體裁主要紀傳體。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3)活動探究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為什么?其重要價值在哪里?司馬遷撰寫史記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精神?3.(1)講述司馬遷的故事。(2)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理解史學體裁。(3)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優秀的史學與文學著作。首先,司馬遷有遠大的志向,立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次,為實現他的志向作了大量艱苦的努力,不僅閱讀了大量的書籍,還遍歷祖國南北,實地考查、訪問、收集大量資料。即使在受了“宮刑”后,也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經過十年多的刻苦努力,終于成書。我們也要像司馬遷一樣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實現理想而努力,不能小有挫折就退縮,只要堅持去做,就會取得成功。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進一步了解司馬遷的品質。了解史記的主要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了解史學體裁,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求真求實的學風,注重學習與實踐的結合。4道教和佛教(1)道教的興起提出問題:道教什么時候在民間興起?我國道教的發源地在哪里?展示圖片青城山。創始人有哪些?為什么老子要被尊為“太上老君”?老師補充: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就是道教方士在煉制丹藥的過程中發明的。 過渡,講到了宗教,那就想問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嗎?(2)佛教的傳入提出問題:佛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時候傳入我國?佛教的基本主張是什么?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第一所寺院叫什么名字?課件展示:東漢明帝時,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回來時請了兩位西域的高僧,并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到洛陽。明帝令人建寺存放,請兩位高僧也住在里面,取名白馬寺。佛教對我國有什么影響?教師引導:佛教的傳入,為中國的文學帶來了新的意境、文體,詞語等。激發了中國神魔小說的創作熱潮,西游記就是其中優秀作品。動腦筋:佛教和道教為什么會在我國古代得以傳播和發展?(1)東漢時期。道教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求得道成仙。青城山,張陵曾在此傳道。張角太平道;張陵五斗米道思考回答問題回答: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2)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難,虔誠地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白馬寺。佛教的傳入,對我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討論問題,回答問題:佛教的主張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要;道教的主張迎合了封建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所以,這兩種宗教都得到統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得到了傳播和發展。了解道教的基本概括。了解道教和道家的區別。了解道教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對佛教的傳入、基本主張、傳入的意義形成清晰概念了解佛教在我國盛行的情況。培養學生比較和分析能力,進一步了解佛教和道教的區別。課堂小結領域代表人物時期主要成就地位造紙術蔡倫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造紙鼻祖醫學張仲景東漢時期傷寒雜病論醫圣華佗東漢時期研制“麻沸散”和創制“五禽戲”外科鼻祖史學司馬遷西漢時期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思想道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主張煉丹以求長生和成仙;佛教: 西漢末年,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歸納、梳理知識點。理清所學知識的層次結構,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內在聯系,形成知識體系及一定的知識框架。鞏固練習1 下列人物中,對人類文化傳播貢獻最大的是A蔡倫B張衡C華佗D張仲景 2下列對造紙術發明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B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C西漢前期就已出現用于書寫和繪畫的紙D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3“夔門天下雄,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相傳,在四川青城山誕生了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蘭教答案:1A2B 3A鞏固基礎知識,啟發思維,培養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