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案(蔣老師獲獎作品).doc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中的第14課。秦漢時期的大一統促進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的發展。漢武帝時期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往來,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梁。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課標要求及教材內容安排課標要求: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本課一共三個子目: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三個內容之間因果聯系,絲綢之路和對西域的管理是張騫通西域的結果。基于課標要求,我以絲綢之路為主線設計了三個教學板塊:絲路由來(西域的地理概念、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對西域的管理)、昔日絲路(絲綢之路的路線、沿途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世紀新路(古老絲綢之路在今天的價值與作用)。(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的路線及西漢對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實。2過程與方法運用歷史圖片,培養讀史,識圖的能力;培養根據史料、圖片、圖表想象歷史情景及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學習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培養歸納、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培養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四)教學重難點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難點: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二、教法學法(一)學情分析初一年級的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就是興趣為主,感性認識仍占主要地位。他們有參與學習的熱情和活躍的思維,對張騫出使西域及絲綢之路的歷史也略有耳聞。這些都可以成為教師引導教學的開發性資源,為學生自主的學習開辟道路。而且初一學生是一個熱情奔放的群體,他們愿意展示自我;也是一個自信、有思想的群體,他們敢于發表見解。基于以上的考慮,我選擇從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教學,在師生互動中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在對話交流中獲得心靈的溝通和感悟,實現知識體系的建構。(二)教法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在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注重情境創設,實踐探索、歸納總結、情感升華,以啟發式教學法為主,輔之討論法、圖表法、閱讀指導法、觀察法等。(三)學法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歷史探究方法,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三、教學過程(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多媒體播放絲路風光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絲綢之路嗎?在你印象中的絲綢之路是怎樣的呢?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否正如同學們所說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還原真正的絲綢之路。(設計意圖:播放音樂,欣賞絲路上古跡的圖片,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以導入新課。)(二)、師生互動,學習新課師:本課由三個部分組成:一、絲路由來,二、昔日絲路,三、世紀新路1、絲路由來師:(多媒體顯示地圖)這是秦朝和漢朝的疆域,仔細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生:漢朝多了一塊。師:是什么地方?生:那是西域都護府的管轄地。師:西域,顧名思義,那就是西的地方,那么什么是西域呢,老師來演示一下,同學們仔細觀察,自己來總結哪里是西域?生:玉門關、陽關以西包括今新疆地區稱為西域。(設計意圖:利用地圖的直觀性,找出秦漢疆域的不同所在,讓學生感受到西漢的疆域在秦朝基礎上有了大幅度上午增加,并明確西域的地理概念。)師:那么西域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呢?我們來看一下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西域,你感覺一下這是什么樣的地方?(多媒體展示材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東晉 法顯佛國記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唐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生:荒涼、沒人氣。(設計意圖:聯系語文以及地理知識,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思維以及整合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形成大的網絡式知識體系)師:廣袤神秘的西域,令人神往而又令人望而卻步。長期以來,這與中原政權之間沒有直接往來,直到誰的出現打破這一局面?生:張騫。師:張騫為什么會去西域?因為他接了一張招賢令。(展示招賢令)招賢的目的是什么?生:略。師:這里涉及到哪兩個民族?生:匈奴和大月氏。師:是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促使政府頒布這樣一個招賢令?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先回顧一下歷史上中原政權與匈奴的關系。(多媒體展示)歷史時期關系戰國時期戰秦朝時期戰漢高祖時期和漢武帝時期戰漢元帝時期和師:到漢武帝時期,他早已厭倦這種戰和、戰和的關系,隨著國力強盛,他想要一勞永逸,永遠解除匈奴之患,所以才頒布了這一紙招賢令。(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分析得出中原政權與匈奴的關系發生變化取決于國力的強盛與否。認識中原政權與匈奴時戰時和,戰爭具有破壞性,和平交往有利于交流和發展。)師:同學們,如果你生活在西漢,你會不會去?生:各抒己見。師:漢武帝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在那個年代出趟遠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像我們現在,到任何地方做飛機都能實現朝發夕至。那個時候,從中原到西域,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再加上中間有匈奴人的攔截,沙漠戈壁的阻隔,還有地域民風等種種未知的因素,出使西域,我們可以用“九死一生”來形容。面對這樣一張榜文,人們更多的是竊竊私語,沒有人敢去揭,可誰也沒有料到,正是這一紙榜文,引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的一段偉大壯舉,成就了一位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民族英雄張騫。(設計意圖:創設情景,調動學生想象,感受前往西域的艱險和不易。)師:肩負著使命,張騫踏上了西行的道路。具體情況如何?請看課文完成表格。(多媒體展示表格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時間目的成果一公元前138年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了解西域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及同漢朝來往的愿望二公元前119年訪問西域,建立關系互派使節,交往日趨頻繁(設計意圖:通過完成表格來反饋學生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完成情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培養學生學習和提取、歸納有效信息的能力。)師:張騫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直到13年后回到長安,期間經歷了什么?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段視頻,大家仔細看。(播放視頻)師:哪一個鏡頭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一個人?生:各抒己見。師:大家知道什么是漢節嗎?使臣出使前國君賜予的,國家的象征,使臣使命的象征。持漢節不失,短短5個字,承載了張騫十年來的辛酸歷程。師:在著名史學家翦伯贊的眼中,張騫是這樣的。(多媒體展示材料)“他是一個冒險家、又是一個天才的外交家,同時又是一員戰將,真可謂中國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贊師:為什么說張騫是冒險家、外交家,還是戰將呢?生:(合作討論并回答)師:張騫敢于探索,敢為人先,勇于開拓,他是一位冒險家,他一生2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與西域的交往,他是一個天才的外交家,被困十年,困境中從不放棄,愈戰愈勇,我們說他是一員戰將,所以他是我國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設計意圖: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以此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師:正如漢書中所說,是張騫始開西域之跡!(多媒體展示材料)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漢書張騫傳(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研讀史料、論從史出的能力。)師: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兩漢政府都曾采取了哪些措施?生: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師:西域都護的設置使西漢的政令可以暢通于西域,從此包括新疆在內的廣大地區歸屬于中央政權,史實說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長期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突”民族恐怖分裂分子想通過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對此你有什么想法?生:略。(設計意圖:把課堂內容拉近到現在,說明盡管在新疆有一些民族分裂分子搞恐怖活動,但是,他們是不得民心的,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一定會被歷史唾棄。)師:東漢呢?生:班超經營西域30年,進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聯系,期間還派甘英出使大秦。師:哪位同學知道班超的故事嗎?來為其他同學介紹一下吧。生:略。(設計意圖:以學生講述故事的方式處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突出班超報效祖國的精神。)師:在張騫出使西域后,西漢的使者和商人紛紛西去,西域的使者和商人也紛至沓來,逐漸走出了東西方交往的神奇之路絲綢之路。2、昔日絲路師:在絲綢之路開通后,在古羅馬曾經出現這樣一幕,執政官凱撒身穿華麗絲袍出現在大劇場,轟動一時,人們紛紛猜測,這是什么?來自哪里?是怎么來到歐洲的?你能解答人們心里疑惑嗎?生:略。(設計意圖:情景烘托,再現歷史畫面,引導學生感知歷史,突出教學重點。)師:你能結合課文地圖制定絲綢西去歐洲的路線?生:略。師:簡單的說,中國的絲綢就是從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西亞歐洲。(多媒體展示絲綢之路地圖)(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指圖標出陸上絲綢之路所經過的地區,從空間上強化學生對絲綢之路的掌握。)師:中國的絲綢就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來到了歐洲,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在他1877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中將張騫開辟的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德國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撰寫成專著絲綢。從此,絲綢之路這一謂稱得到世界的承認。師:我們把這條路稱之為絲綢之路,那是不是這條路上只有絲綢呢?之所以這么稱呼它,是因為絲綢在這條路上所占比重最大。咱們中國的絲綢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和黃金是等價的,有一兩黃金一兩絲的說法,所以有人還把咱們中國稱為絲國。絲綢之路綿延八千公里,途經27個國家,來來往往的商人在運送著什么呢?(多媒體展示圖片)生:略。(設計意圖: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推論的能力。感受張騫通西域的重大積極影響,同時也明白現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前人交流的成果。)師:所以我們說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貿之路。伴隨著商來銷往,西域各國相互了解增進友誼,我們說這是一條友誼之路。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各國的文明成果也沿著這條路相互交流,比如說我們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鑿井技術傳到了西方,從西方傳來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雜技、舞蹈等,所以我們說這是一條文明之路。師:西漢開拓者的足跡不禁踏上了萬里長沙,還將目光投向了海洋,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多媒體展示圖片)海上絲綢之路有2條,一條從廣東出發,主要通向東南亞,另一條主要通向朝鮮、日本。我們說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它福澤當時,恩澤后世。(設計意圖:突出歷史地圖、圖片資料在歷史學習中的作用,識讀歷史地圖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增強史實的直觀性,使學生感受到絲路的文化內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成功突破難點。)3、世紀新路師: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早已取代了沙漠中負重前行的駝隊,發動機的轟鳴聲遮蓋了悠揚的駝鈴聲。古老的絲綢之路還有它存在的價值和作用嗎?生:略。師:讓我們去看看古老絲綢之路的今日風貌,從圖片中,你能找到古老絲綢之路在今天的價值和作用嗎?(多媒體展示圖片)生:資源、旅游、考古等等。師:2014年絲綢之路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國應該如何保護這些歷史遺產?(多媒體展示材料)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生:合作討論。(設計意圖:合作探究學習,力求一舉三得,一突破教學難點,二提升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三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優秀品質。)師: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在世界版圖上延伸,訴說著沿途各國人民友好往來、互利互惠的動人故事。如今,一個新的戰略構想在世界政經版圖從容鋪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多媒體展示材料)為了使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表示師: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月和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請談一談你對今天建設“一帶一路”的感想。生:略。師: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沿線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參與,并與他們各自的發展戰略積極對接。這一跨越時空的宏偉構想,從歷史深處走來,融通古今、連接中外,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設計意圖: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培養學生古今聯系的能力和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很好地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接,彰顯歷史教學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三)、歷史尾聲,升華情感師:絲綢之路,一條由開拓者張騫走在最前面的萬里通途,它雖歷經坎坷而成,卻把古老中國和遙遠的西方世界連在了一起,是它開始讓中國觸摸到了世界,是它開始讓世界認識了中國。絲路的過去,因古人曾經是輝煌的;絲路的現在,因我們正重現輝煌;絲路的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會因你們更輝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