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9《秦統一中國》教案(馮老師獲獎作品).doc
第9課 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教材的地位】本課主要介紹了秦滅六國結束割據分裂局面,開創并鞏固中華統一的嶄新局面。本課所涉及的內容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本課內容以統一為核心,按照實現統一、鞏固并強化統一的思路,將有關事件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多彩的、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本課概念多,在教學過程中把統一的主線抓住,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并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評價各個歷史事件的是非功過是切實學好本課的關鍵。【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掌握秦的統一、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2.通過引導學生歸納、試評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通過對秦始皇及其相關歷史事件的正確評價,培養學生辯證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認識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權、嚴密、殘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深遠影響。【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確立中央集權制;鞏固統一的措施。難點: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學【教學方法】:歷史情境創設法、圖表法、討論法、探究法。【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荊軻刺秦視頻并提問: 1、這段視頻涉及到的主要歷史事件是什么?2、荊軻刺秦的計劃有沒有取得成功?3、秦王在經歷此事后進一步加快兼并戰爭的步伐,最終完成了什么?師:雖然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深入人心,但他的行刺計劃并沒有取得成功,也就沒能阻止秦國攻取燕國,統一六國的腳步。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秦王是如何掃平天下以及統一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的。請同學們和我一同走進本課學習。了解統一的趨勢不可逆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欲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探究新知(授新課)1秦滅六國(1)請同學根據書中所述及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和信息,展示成果:展示秦滅六國形勢圖動畫,幫助了解秦滅六國的過程。(2)討論問題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何作用?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何長處?秦統一前各國人民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秦統一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總結:上述討論問題是秦統一六國的原因,是秦統一六國的意義。(3)秦朝疆域 播放秦朝形勢圖的動畫,講述:秦滅六國后,又北進南下,對邊疆地區開拓經營,管轄范圍大為拓展,使秦的疆域也空前遼闊。(1)標明秦統一的時間、都城。(2)自由討論,回答問題:商鞅變法后,秦國經濟發展,軍隊戰斗力增強,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王嬴政能夠重用人才。長期處于戰亂之中的人們渴望生活安定,渴望統一。統一成為大勢所趨。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觀看動畫。隴西東海長城一帶南海鍛煉學生操作能力;了解秦滅六國的過程。利用動態歷史地圖等直觀教具,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培養學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層層解析有助于學生理解秦統一六國的各種因素,認識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有效記憶秦朝的疆域。2確立中央集權制度過渡: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現在的秦王面對的可是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對于這樣一個帝國,他又該如何管理呢?嬴政在政治上采取哪些措施鞏固自己的統治?秦始皇鞏固統治的措施:(1)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展示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的資料。)(2)中央機構的三公制。(3)地方機構的郡縣制。教師解釋:用圖表展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從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體系。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通過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就是君主專制。這樣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學生回答問題。措施: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府設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后由皇帝決斷。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天下分為36郡,郡下設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直觀形象,進一步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3鞏固統一的措施(1)文化上:統一文字展示統一文字圖片,文字的不統一的后果是不同地區的人因為使用不同文字而無法進行交流。當時在全國推廣什么字體作為全國規范文字?(2)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車軌,修建馳道。歷史故事:戰國時期,有名秦國女子在國內做了一條長裙。后來,她去齊國旅游時看中了一塊布料,就找齊國當地的裁縫做了同樣尺寸的裙子,取貨時發現竟然是條超短裙。付款時,裁縫又拒收她帶來的秦國的圓形貨幣,一定要她付刀幣。1.長裙變超短裙的原因?2.拒收圓形貨幣的理由? 師:這段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教師展示圖片統一貨幣秦銅權秦銅量,提出問題:從故事和圖片中,我們知道貨幣,長度、重量、容量的標準都不統一,不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為兩個改變這些不利的影響,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統一車軌、馳道:展示圖片統一車軌,為了加強統治,秦始皇是如何開通交通路線?(3)軍事上: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征越族;開鑿靈渠。展示圖片長城靈渠。你如何認識秦長城和靈渠呢?動腦筋談一談,秦朝在中國歷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秦實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使秦的疆域也空前遼闊。播放動畫秦朝形勢圖。討論的主題:以“評價秦始皇的功過是非”為主題正方的觀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反方的觀點:秦始皇是大暴君。總結結論: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歷史上少有的大暴君。(1)回答問題:小篆,后來,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2)分析史料,回答問題。生:貨幣、度量衡的不統一。回答問題:統一貨幣、度量衡。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4)閱讀課本和圖片,根據搜集的資料,回答問題。從功用上看: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長城的防御工程體系:綿延萬里的長城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從建筑上看:長城作為古代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體現了建筑、力學等原理,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從消極影響上看:秦始皇役使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筑長城,是暴政的一個例證,同時也影響了民族的融合。相對于靈渠而言,這方面的消極影響要大得多。小組討論,回答問題: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后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重要的影響。修筑了著名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加強了對邊疆的開發。觀看動畫。學生討論。了解小篆是秦統一的文字。培養學生辯證認識歷史事件的能力。進一步了解“論從史出”的原則。創造情景,激發興趣,讓學生在樂中學,感受秦統一貨幣、度量衡的重要性。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培養合作與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有效記憶秦朝的疆域。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掌握評價方法;培養學生辯證認識歷史人物的能力。課堂總結建立統一國家:公元前221年,嬴政,咸陽鞏固統一國家政治上: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濟文化上:統一文字、貨幣、度衡量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邊防上北擊匈奴長城開發南疆修靈渠疆域四至東東海 南南海西隴西 北長城秦統一中國歸納、梳理知識點理清所學知識的層次結構,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內在聯系,形成知識體系。鞏固練習1毛澤東曾說“百代都行秦政制”。這里秦的“政制”主要是指( )A郡縣制 B中央集權制 C分封制 D封建等級制2電影英雄中,無名(刺客)對秦王說:“劍”字有18種寫法,互不相同(通)。秦王說:統一以后要將這些雜七雜八的文字一律廢掉,只留下一種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通令全國使用的標準字體是( )A小篆 B隸書C楷書 D宋體回答問題。參考答案:1B2A3A鞏固基礎知識,啟發思維,培養學習能力。3下圖是一位同學復習中國古代史時繪制的某朝代 “疆域四至”示意圖,這個朝代是( )隴西東海長城一帶南海A秦朝 B漢朝C唐朝 D清朝課后作業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統一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請你談談你的看法。做作業。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原則。【教學總結】:本節課的重點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維護,也就是秦朝中央集權加強的措施,學習時應該注意歸納和總結,形成系統的知識。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以后各朝代的中央集權提供了范本。在以后的學習中,應注意前后知識點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