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3《東漢的興衰》教案(李老師獲獎作品).docx
第13課東漢的興亡內容標準: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認知提示: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局面導致了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教學目標:1、 知識與能力了解東漢興亡的基本脈絡,了解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政、黃巾起義基本史實,培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以及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2、 過程與方法:通過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對比,掌握比較法的運用。通過史料歷史年表研讀,了解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學習識讀歷史年表的基本技能。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了解,認識到中國古代社會盛衰的基本規律;現實生活,學會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識;強學生的成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光武中興、黃巾起義。難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原因與影響。教學思想:充分利用書上的內容包括圖表、史料,設計恰當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討問題的實質。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可參看媒體資料)教學過程:講述故事,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韭菜的來歷”引出光武帝劉秀,看完這個故事,帶領大家認識劉秀這個人,認識一個朝代東漢。歷史現象背后總隱藏著許多秘密或規律,等待我們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看到歷史的本質。這節課讓我們共同探秘東漢的興亡。板書課題講授新課本課的內容設計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崛起篇“光武中興”第二部分衰落篇“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第三部分崩潰篇“黃巾起義” 第四部分反思篇“對東漢興亡感悟與啟示”一、光武中興(板書)崛起展示:王莽篡漢等圖片簡要介紹:西漢末年的社會問題、王莽篡漢,劉秀借助農民起義的力量,打敗王莽,最后建立東漢情況。閱讀教材,講述東漢政權的建立(包括時間、建立者、都城)1、東漢建立(板書)提問:劉秀登上皇帝寶座后,面臨的是什么樣的社會局面? (出示史料)史料:“禍拏未解,兵連不息,刑法彌深,賦斂愈重。父子流亡,夫婦離散,廬落丘墟,田疇蕪穢”,以致“匹夫僮婦,咸懷怨怒”。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衍列傳(譯文:禍亂相連,戰爭不息,刑法更加殘酷,賦稅更加沉重。人們流離失所,村落成了廢墟,田地荒蕪。人民無不怨恨在心。) 教師提問:漢光武帝對于面臨的困境,他又采取哪些措施鞏固政權的?過渡:親自參加過推翻王莽政權的農民起義、親身體驗到農民的巨大力量的劉秀曾說“吾理天下,亦欲柔道行之”,采取寬松政策,治理天下。(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教材。)2、中興措施:(板書)(1)多次下令釋放奴婢。為解決自西漢末年以來農民被迫大量轉化為奴婢的這一嚴重的社會危機,光武帝前后九次下詔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公元35年,光武帝又三次下令禁止殘害奴婢,對未被釋放的奴婢,在法律上給以一定的人身保障。這些措施,對勞動力的增加、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2)減輕農民負擔。三十稅一曾是文景時的制度。光武帝繼續實行這一政策,減輕了農民負擔,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有利于盡快恢復和發展生產。(3)減輕刑法。王莽時期法度殘酷,光武帝劉秀廢掉王莽時代苛而繁的律令,省刑輕法即所謂“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4)合并州縣,裁減官員。精簡機構,中央裁減了許多機構和官員,地方上也合并郡縣,減少地方行政單位四百多個,既節省了財政開支又提高了辦事效率。(5)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裁汰了昏庸無能的官吏,懲辦了貪贓枉法的官吏,獎勵、重用清廉正直、秉公執法的官吏。(“強項令”董宣)(6)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允許少數民族內遷,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進一步緩和民族之間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提問:漢光武帝采取的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效呢?展示:光武中興的圖片及史料后漢書刑法志記載:在光武和明帝時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禍”,而有“樂生之念”。“五谷登衍”“蠶麥善收”“吏稱其官,民安其業”,出現了“天下安平”的景象。一往無前的銅奔馬、設備先進的陶船、表情幽默的說唱俑、東漢宅院的畫像磚,這些都用無聲的語言見證了東漢的興盛。3、 中興局面形成(板書)講述:西漢后期到王莽時期殘破的社會局面,經過光武帝劉秀十多年的精心治理,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他使衰敗的漢朝重新振興,謚號“光武”,歷史上稱他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理解光武中興(講述):一個朝代由衰落而重新興盛,史稱“中興”,光武中興包括三層含義:a、使衰落的漢朝重新振興,b、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c、天下出現興盛局面。提問:通過學習了解試比較“文景之治”與“光武中興”異同過渡:光武中興為東漢帶來了繁榮的社會景象,然而東漢很快就開始走向衰落,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漢朝滅亡?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衰落講述:簡單介紹外戚和宦官(外戚和宦官都是封建地主階級中最腐朽的力量)外戚者,皇親國戚也。外戚,亦稱“外家”、“戚畹”。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與皇族宗親沒有絲毫關系。最有名的是太后的兄弟,也就是國舅。 歷史上,帝王年幼時,外戚往往干政擅權,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漢末的王莽與建立隋朝的楊堅等。 宦官(太監)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是中國古代京城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期并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后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提問:兩者的社會地位截然不同,但他們卻能越過皇帝對國家發號施令,是誰給他們的權利?皇帝為什么沒有權利?展示:東漢中后期皇帝即位情況表和漫畫提問:結合表格、漫畫、課本事例,這些東漢皇帝即位時的平均年齡是多少?他們的平均壽命是多少?讓學生發現其特點,分析外戚、宦官為什么會專權?產生了哪些危害?講述:東漢中期從和帝開始,皇帝即位時均年幼,以致于大權旁落,出現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輪流把持朝政,任用親信,誅殺異己,導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員受到排擠,社會混亂,人民遭殃,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展示:“跋扈將軍”的材料和“漢順帝末年,京都流傳的一首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提出問題:材料反映什么樣社會現象?(這首民謠體現了百姓們不畏強權,勇于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且不卑不亢,視死如歸的精神。)過渡:由于東漢后期的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蕩不安,貧民流離失所,加上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廣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這種黑暗的統治了,反抗的情緒在民間蔓延, 最終導致農民起義。三、黃巾起義崩潰展示:黃巾起義相關圖片 簡單介紹黃巾起義的情況并分析(包括時間、人物、口號、特點、影響)展示材料: 后漢書皇甫嵩記載,黃巾起義爆發后,起義軍“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提問:想一想,為什么黃巾起義會得到天下響應?分析:黃巾起義河北巨鹿人張角是太平道的首領。張角利用“太平道”,通過傳教和治病進行宣傳和組織;經過十幾年,參加人數達幾十萬。起義前張角提出了預言,下面來看“黃巾軍預言”,你能理解它的含義嗎?從預言上反映出起義明確了斗爭目標“黃天當立”,起義時間“歲在甲子”,是有準備的起義。184年,張角領導農民幾十萬人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稱為黃巾軍。他們在全國各地同時向東漢王朝發動猛烈攻擊。東漢統治者在起義軍的進攻之下驚恐萬狀,坐立不安,調集全國部隊鎮壓起義軍。在東漢軍隊和地主武裝的聯合進攻下黃巾軍主力經過九個月的英勇戰斗,最終失敗了。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土崩瓦解,名存實亡。課堂小結,知識梳理采用多媒體展示的形式進行小結四、感悟與啟示反思我國古代王朝都經歷了建立、發展、興盛、衰亡的演變過程,人們稱之為“王朝周期”。學習中國古代歷史應注意“王朝周期”,總結王朝興盛的經驗,研究王朝衰亡的教訓。通過對東漢歷史的學習了解,能給你帶來哪些感悟與啟示?(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回答,再總結歸納)治世統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期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統治者善于用人;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行之有效的政策長期堅持作業布置:收集資料,分析東漢末年社會狀況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關系。板書設計第13課 東漢的興亡一、光武中興1、東漢建立2、光武中興措施3、局面形成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三、黃巾起義1、原因: 2、概況:時間、領導者、特點3、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