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錢老師獲獎作品).doc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知識與能力:了解“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官營等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2、 過程與方法:從引導學生閱讀漢初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對比圖表入手,結合相關歷史記載,逐次分析分析漢武帝所采取的相關措施。3、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知漢武帝為鞏固國家統一所做的努力,認識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永恒的任務。教學重點:“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官營等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教學難點: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漢朝鞏固大一統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教學方法:點撥、指導、小組互助合作課型:新授課課時:1課時課前準備:教師下發導學稿,學生根據導學稿知識體系進行預習,完成填空題;搜集有關漢武帝的故事,課堂分享。教學過程:一、認定目標,情境導入播放:視頻歌曲最后的傾訴展示: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他是設問:這首歌曲稱贊的是哪位帝王?他為什么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帶著這些疑問,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二、小組合作,點撥指導1、什么是大一統?課件展示,學生了解:中央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進行統一的領導,形成中央集權的局面,這就是“大一統”。板書:大一統分為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統一。2、 大一統面臨哪些問題?(1)觀看視頻推恩分封思考:漢武帝即位初,漢朝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上面臨哪些難題?(2) 學生:觀看視頻,歸納問題政治上:諸侯王問題嚴重經濟上:地方財力雄厚思想上:黃老之術不能適應統治的需要3、 漢武帝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1) 諸侯王勢力膨脹問題:展示:漢初中央和王國實力對比和金縷玉衣的圖片設問:金縷玉衣的使用說明什么問題?生答:一方面說明諸侯經濟實力雄厚,另一方面說明他們為禮不尊點撥:七國之亂,追問如何解決王國問題?點撥: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前后諸侯王即位問題的變化。老師出示簡潔明了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合作探究:“推恩令”妙在何處?小組充分討論,提示:從漢武帝、諸侯王和諸侯王的兒子們不同的身份去理解,能否接受“推恩令”。學生回答,老師歸納:從漢武帝來說,他達到了削弱諸侯的目的,并且成本很低,沒有費一兵一卒;諸侯王也沒有起兵反叛,因為他們的土地在自己兒子手里,比較能夠接受;諸侯王的兒子們分得了土地,對中央感恩戴德。補充:刺史制度的應用,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2) 思想混亂問題:展示材料: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上無以持一統,下不知所為。設問:反映了什么問題?思想不統一追問:有什么危害?結論:思想不統一,影響中央政令的實施,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統一。過度:為了選擇正確的治國方針,漢武帝廣開言路,各家學派紛紛進言,漢武帝將會作何選擇?我們一起欣賞歷史劇漢武擇路。歷史劇表演漢武擇路合作探究:漢武帝為甚么拋棄其他各派學說而獨尊儒術?小組討論回答:因為儒家學說適應了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要求。設問:漢武帝是如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生答:設太學儒家經典為教材成績優秀可做官合作探究:同樣是要統一思想,漢武帝比秦始皇高明在何處?小組討論回答:秦始皇暴力、阻力大、效果差;漢武帝溫和、成本低、效果好,儒家學說成為后世2000年封建社會統治思想。(3) 經濟上地方實力強大閱讀材料提出疑問:富商大賈為什么富可敵國?根據材料歸納:鑄幣、冶鐵、煮鹽。歸納漢武帝的措施:鹽鐵官營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結論: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三、課堂小結,情感提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相關知識,在政治上實行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經濟上鹽鐵官營,統一了經濟權益;在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學習漢武帝敢于創新的開拓精神。4、 知史明今,暢談收獲漢武帝在位54年去世,葬于茂陵。經過千年的風雨,茂陵的功績碑已經殘破不堪,我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來還原一下茂陵功績碑,注意:忠于歷史、語言簡潔干練,有文采、50字左右。5、 達標檢測,鞏固新知 學生完成達標檢測題,教師點撥疑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