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7《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案(衛老師獲獎作品).docx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戰國七雄,了解都江堰構造和作用,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過程與方法:1、通過學習戰國七雄,提高學生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2、通過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分析,改革是時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后世的崇敬。學會應該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教學重難點】1、商鞅變法,都江堰的修建。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導學過程】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情景導入】師展示戰國時期典型代表的戰爭長平之戰,來了解戰國時期的戰亂、紛爭,思考秦國是如何統一六國的、具備了哪些實力?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自主預習】利用材料引入知識(一)戰國七雄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部分內容,了解戰國時期的七國國家的分布。展示秦國的軍事實力是六國中最強的,通過典型的三次戰爭、地圖來認識統一存在的必然性。(二)商鞅變法師先介紹變法背景(多媒體圖表展示),再介紹商鞅生平,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商鞅取信于民的一個前奏曲,商鞅駁斥舊勢力,倡導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作用。最后小結: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三)著名的都江堰師出示李冰的幻燈片及名言提出問題:都江堰修建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樣的?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教師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為藍圖,講解為什么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樣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李冰的貢獻及人們對他的紀念。21教育網【合作探究】1、商鞅變法是在什么背景下進行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我們該如何評價商鞅變法,它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鑒之處?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鞏固練習】一、單項選擇題1、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是在A.夏朝 B.商朝C.春秋時期D.戰國時期2.都江堰屬于A.防洪工程 B.灌溉工程C.水利航運工程 D.防洪灌溉工程3.下列對春秋以來各國掀起的變法運動背景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變為奴隸主的私田 B.奴隸主和奴隸身份的變化 C.守舊貴族勢力的積極推動D.新興的地主階級為確立封 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4.“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體現了A.商鞅變法的精神和原則 B.商鞅變法的具體辦法 C.商鞅向奴隸主貴族發出的挑戰 D.商鞅向秦國國君立下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