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概要分析.docx
第1單元物質的變化單元概要分析一、單元整體解讀與學情分析自然界的事物在不停地變化,這些變化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物質的變化可能給人們帶來益處,如食物消化、海水曬鹽、冶煉金屬等;物質的變化也可能給人們帶來危害,如食物腐爛、鐵器生銹、工廠排放有害氣體和粉塵等。研究各種物質變化,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的科學自然觀,形成“人類所有活動都是利用了物質變化”的認識;研究物質變化的學問,有助于了解科學家的工作,明白科學家的科研成果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學生經過幾年的科學學習,積累了大量關于物質變化的經驗和知識,但對物質變化的認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在此基礎上,本單元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知引向深人,引導學生學會按照“是否有新物質產生”的標準(宏觀角度)對物質變化進行分類,為中學從分子、原子層面(微觀角度)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本質奠定基礎。本單元力圖通過動手制作、實驗驗證、查找資料等多種活動,帶領學生了解更多關于物質變化的知識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技術包括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產品。本單元在研究鐵釘生銹的原因時,特別安排學生經歷“提出問題一作出假設一設計方案一 搜集證據一 得出結論”的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并力圖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會合作、交流、分享的重要意義,從而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養成尊重事實、尊重數據的科學態度。二、單元目標解讀與概念分析(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制作、實驗驗證、查找資料等活動,落實 課程標準高年段的課程目標。 科學知識 初步了解常見的物質的變化。 科學探究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 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 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 力和控制變量的意識,并能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案。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 式獲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 的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 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及時調整,并對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性評 價,完善探究報告。科學態度 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在尊重證據的前提下,堅持正確的觀點;當多人觀察、實驗結果出現不 一致時,不急于下結論,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觀察、實驗,以事實為依據作 出判斷。 能大膽質疑,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 料,完成探究、設計與制作,培養創新精神??茖W、技術、社會與環境 了解人類的好奇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技術的發展和應 用影響著社會發展。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物質科學領 域”“技術與工程領域”的高年段要求。 1.5 物體在變化時,構成物體的物質可能改變,也可能不改變。 3.2 空氣是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組成的混合物質。 16.2 工程和技術產品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17.2 技術包括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產品。 認識生活中保溫、防霉、防銹等技術的應用。三、單元構成與邏輯分析本本單元由四課組成,分別是蠟燭的變化鐵釘生銹制作汽水 化學家的研究。第一課,總體認識物質變化的種類。第二課,具體探究 鐵釘生銹的條件,進一步理解鐵釘生銹產生了新物質,并通過控制變量實 驗,提升學生科學探究水平。第三課,以自制汽水活動為載體,通過探究白 醋和小蘇打混合產生二氧化碳的現象,進一步認識產生新物質的變化。第四 課,從科學家分工的角度,介紹化學家研究物質成分、性質、用途等方面的 學問,加深學生對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很多活動都是利用了物質變化的認識。四、單元教學目標能夠從蠟燭熔化和燃燒的現象中,描述兩類變化的特征。 能夠借助控制變量實驗,歸納鐵釘生銹的條件,解釋防銹的道理。 學會制作汽水,能夠分辨制作過程中產生了哪類變化,意識到人類生 產生活可以利用物質變化。 在閱讀科學資料和模仿科學家活動的過程中,了解化學家的發現和發 明,體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五、單元活動導圖六、課時安排序號課題課時1蠟燭的變化12鐵釘生銹23制作汽水14化學家的研究1總課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