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11《醉翁亭記》導學案(含答案).doc
28 醉翁亭記 導學案班別 姓名 學號 【學習目標】1、 掌握本課文體知識、重點詞語和句子翻譯。2、 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3、 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學習重點】1、 掌握重點詞語和句子翻譯。2、 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自主預習1、讀準下列劃線字的讀音環滁( ) 林壑( ) 瑯琊( )( ) 潺潺( ) 輒醉( ) 林霏( )暝( ) 晦明( ) 傴僂( )( )山肴( ) 野蔌( ) 頹然( )陰翳( ) 觥籌( )( ) 2、文學知識填空歐陽修,字永叔,號 ,晚年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 (朝代) 著名 家,謚號文忠,著有歐陽文忠公集。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理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是著名的“ ”之一。3、本文結構和寫景順序第一段:寫 順序: 。第二段:寫 順序: 。第三段:寫 順序: 。第四段:寫 。4、主旨探究本文也寫于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貶滁州。但他還是勵精圖治使“政通人和”。本文通過對 的描寫和對 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 的熱愛和 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復雜感情。5、寫出相關的成語(1)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現在多比喻本義不在此或別有用心。(多含貶義)。( )(2)本意是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頭就露了出來。現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3)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應答。現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 )(4)本意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現在多形容人相聚飲酒的熱鬧情景。( )6 、解釋下列劃線的字詞環( )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 )而深秀 ( )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 ( )路轉,有亭翼然( )臨于 ( )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 ( )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大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 (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 (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 ( )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 ),云歸而巖穴暝 (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 )發而幽香,佳木秀 ( )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于負 ( )者歌于 ( )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 ( )提攜 ( ),往來而不絕 ( )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 ( ),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 ),雜然而前陳 ( )者,太守宴也。宴酣 ( )之樂,非絲 ( )非竹( ),射 ( )者中,弈( )者勝,觥 ( )籌 ( )交錯 ( ),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而( )顏白發,頹然( )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 ( ),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 )其樂( )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 )誰?廬陵歐陽修也。7、翻譯句子(1)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3)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5)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6)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7)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8)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當堂反饋8、一詞多義【也】環滁皆山也 山之僧智仙也 在乎山水之間也 【而】 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歸】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云歸而巖穴暝 【謂】太守自謂也 太守謂誰 【秀】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陰 【臨】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臨溪而漁 9、古今異義:【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 古義: 今義: )【去】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古義: 今義: )【頹】頹然乎其間者 (古義: 今義: )【芳】野芳發而幽香( 古義: 今義: )10、 詞類活用:【名】名之者誰 【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山】山行六七里 【前】雜然而前陳者 【翼】翼然臨于泉上 【號】自號曰醉翁也 11、合作探究(1)“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請寫出四時之景(用原句)。春: 夏: 秋: 冬: (2)用原文概括文中第三段描寫的四個場面。、 、 、 。(3)太守為什么“醉”呢?請用自己的話概括。(4)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處?它是一種消極情緒還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對比閱讀【甲】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己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節選自醉翁亭記)【乙】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節選自蘭亭集序)【注釋】修禊(x)事:為了做禊事。禊事,一種祭禮,到水邊洗濯,嬉游,并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流觴: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從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來飲酒。曲水:引水環曲狀成為水渠。品類:指萬物。信:實在。1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1)泉香而酒洌 ( ) (2)樹林陰翳 ( )(3)少長咸集( ) (4)茂林修竹( )13、翻譯下面的句子。(l) 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2)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14、【乙】文中與【甲】文畫線句子描寫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15、【甲】【乙】兩文均體現了“ 樂”,兩文之“樂”有什么不同?參考答案:2、號醉翁 北宋 文學家 “唐宋八大家”3、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周圍的自然環境,引出人和事(太守寄情山水之樂)。順序:由遠到近第二段:寫山中景色及出游之樂。順序:先由早到晚,再按四季順序(由春到冬)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順序:由外到內第四段:寫日暮醉歸,歸結全文主旨。4、醉翁亭秀麗風光 游人 美好山川 與民同樂5、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前呼后應 觥籌交錯8、一詞多義【也】環滁皆山也 表陳述 山之僧智仙也 表判斷 在乎山水之間也 語氣助詞,無實義 【而】 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 連詞,表順接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連詞,表轉折 【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以為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樂趣 【歸】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回去 云歸而巖穴暝 歸聚 【謂】太守自謂也 命名 太守謂誰 為,是 【秀】蔚然而深秀者 秀麗 佳木秀而繁陰 植物開花結實,此指繁榮滋長 【臨】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靠近 臨溪而漁 來到 9、古今異義:【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 古義: 情趣. 今義: 意思或愿望. )【去】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古義: 離開 今義: 到、往 )【頹】頹然乎其間者 (古義: 醉醺醺的樣子 今義: 頹廢的樣子 )【芳】野芳發而幽香( 古義: 香花 今義: 芳香 )11、 詞類活用:【名】名之者誰 名詞作動詞,取名、命名 【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意動用法,“以為樂” 【山】山行六七里 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前】雜然而前陳者 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前面 【翼】翼然臨于泉上 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號】自號曰醉翁也 名詞作動詞,稱呼 11、(1)春:野芳發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陰,秋:風霜高潔,冬:水落而石出者(2)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3)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為山水之景而醉,為滁人歡樂而醉,為宴會的豐盛而醉,為宴會中賓客的歡樂而醉)(4)寄情山水(熱愛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作者沒有被貶職后沒有悲觀、憂愁,而是做好本職工作,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使人民安居樂業。12、(1)水(酒)清(2)遮蔽(3)全,都(4)長,高13、(1)蒼老的容顏,花白的頭發,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2)這一天,天空晴朗,空氣清新,春風和煦,舒心暢快。14、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15、【甲】的“樂”是與民同樂。【乙】的“樂”是與友賞景飲酒賦詩之樂(或與友同游之樂)。“備課大師”全科【9門】:免注冊,不收費!http:/www.eyw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