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語文15《我的叔叔于勒》導學案(含答案).doc
我的叔叔于勒學習目標1.通讀課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夠復述主要故事情節。2.按小說的情節結構劃分層次。3.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4.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第一課時一、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1.朗讀課文,圈畫文中生字詞。拮( )據 棧( )橋 煞( )白 撬( )開詫( )異 牡蠣( ) 別墅( ) 襤褸( ) 闊綽( ) 糟蹋(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拮據: 端詳: 十拿九穩: 襤褸: 與日俱增: 張皇: 狼狽: 闊綽: 遲疑不決: 莫名其妙: 3.作者簡介莫泊桑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短短的一生當中,寫了6部長篇小說,300多個短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甚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說有菲菲小姐項鏈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相關知識鏈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俄國的契訶夫,代表作為變色龍;法國的莫泊桑,代表作為羊脂球;美國的歐亨利,代表作為警察與贊美詩。二、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一)整體感知1自讀課文,了解人物關系。(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故事涉及到哪些人?他們之間原本是什么關系?2朗讀課文,了解基本情節。(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2)怎樣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3復述課文,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把小說的情節分為四部分,并分別為每部分擬一個小標題。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二)深層探究(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老師巡視各組,參與學生討論。)1理解小說中環境的描寫及其作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2.語言品析(1)“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幾句話是否羅嗦?應怎樣理解?(2)父親的話中“竟”和“驚喜”表達了什么意思?四拓展延伸對于金錢,名人這樣說:1凡事若在金錢利益上著眼,就難免在人情道義上有幾分刻薄。羅蘭2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系。三毛3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4有錢能使鬼推磨。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金錢的認識。第二課時一、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一)人物賞析請同學們結合下面的問題,思考人物的個性特征。1.于勒是怎樣的一個人?2.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4.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有哪些變化(在課文中標注出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5.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征?6.課文標題是我的叔叔于勒,這是一個偏正短語,它的中心詞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說的主人公是于勒,對嗎?7.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二)寫法探究1這篇小說從一個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稱寫有什么好處?【教師點撥】莫泊桑寫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繪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內心。這內心世界的揭發,又絕不靠作者的申說,而是用人物的言語、動作、神情等,讓他們自己去自然地表露。2.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試舉例加以說明。3.試舉例談談,本文情節曲折,構思巧妙,有些情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三)主題研討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四)認識親情自由發揮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親情或者是對生活中某種關于親情的現象的看法。三、拓展延伸假設破了產又重新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口頭敘述,適當描繪。我的叔叔于勒學習目標1.通讀課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夠復述主要故事情節。2.按小說的情節結構劃分層次。3.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4.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第一課時一、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1.朗讀課文,圈畫文中生字詞。拮(ji)據 棧(zhn)橋 煞(sh)白 撬(qio)開詫(ch)異 牡蠣(m l) 別墅(sh) 襤褸(ln l) 闊綽(chu) 糟蹋(zo t)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拮據:手頭緊,經濟境況不好。端詳:仔細地看。十拿九穩:比喻很有把握。襤褸:(衣服)破爛。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張皇:驚慌;慌張。狼狽:形容受窘的樣子。闊綽:排場大,生活奢侈。遲疑不決:拿不定主意。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說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3.作者簡介莫泊桑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短短的一生當中,寫了6部長篇小說,300多個短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甚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說有菲菲小姐項鏈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相關知識鏈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俄國的契訶夫,代表作為變色龍;法國的莫泊桑,代表作為羊脂球;美國的歐亨利,代表作為警察與贊美詩。二、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一)整體感知1自讀課文,了解人物關系。(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我”是故事的敘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態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眼里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是從“我”的角度道出的。(2)故事涉及到哪些人?他們之間原本是什么關系?故事涉及到“我”的父母親菲利普夫婦,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于勒,“我”的兩個姐姐,“我”未來的二姐夫,船長等人物。2朗讀課文,了解基本情節。(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菲利普夫婦:盼于勒贊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于勒:年輕時浪蕩,中年時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時破產失意;“我”付給于勒牡蠣錢并送他10個銅子的小費。(2)怎樣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寫菲利普一家拮據的生活和他們盼望于勒歸來的心情。這是故事的開端。第二部分(第519自然段):插敘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簡況,交代一家人到哲爾賽島游玩的緣由。這是故事的發展。第三部分(第2047自然段):寫在海輪上巧遇于勒的經過。這是故事的高潮。第四部分(第48、49自然段):交代歸來時改乘其他渡輪以避開于勒。這是故事的結局。3復述課文,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把小說的情節分為四部分,并分別為每部分擬一個小標題。開端:(1段4段)盼于勒發展:(5段19段)贊于勒高潮:(20段47段)遇(懼)于勒結局:(48段49段)躲于勒小說這樣巧妙地安排情節,有力地突出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反復無常的態度完全著眼于金錢。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主題思想,給人以強烈的感受。(二)深層探究(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老師巡視各組,參與學生討論。)1理解小說中環境的描寫及其作用自然環境:去哲爾塞島旅游時的景物描寫,襯托了一種歡快心情;狼狽地灰溜溜地離開哲爾塞島時的景物描寫,襯托了一種灰暗的心情。社會環境: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2.語言品析(1)“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幾句話是否羅嗦?應怎樣理解?不羅嗦,這三個稱呼用在一起強調了于勒叔叔與“我”家的骨肉關系,寫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純真,既表現出若瑟夫對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對父母六親不認的困惑、苦悶和不滿,又反襯了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冷酷,飽含諷刺,意味深長。(2)父親的話中“竟”和“驚喜”表達了什么意思?“竟”突出了他祈求能有出乎意料的發現。兩個詞都表現了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望眼欲穿、焦急萬分,恨不得立刻相見的心情。四拓展延伸對于金錢,名人這樣說:1凡事若在金錢利益上著眼,就難免在人情道義上有幾分刻薄。羅蘭2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系。三毛3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4有錢能使鬼推磨。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金錢的認識。第二課時一、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一)人物賞析請同學們結合下面的問題,思考人物的個性特征。1.于勒是怎樣的一個人?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錢,因而被視為“恐怖”全家的。終于,他被送到美洲。后來,據說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賺了錢,并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來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闊了一陣,重又潦倒,淪落成為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棄之門外。2.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菲利普是個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以前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并準備回到故鄉,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過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歸來,并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訂了婚。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直接原因:于勒又淪落為窮人,而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根本原因:金錢至上的社會觀念。4.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有哪些變化(在課文中標注出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原因:外在原因是于勒的貧富變化,內在原因是人的自私貪婪、虛榮勢利、冷酷無情的思想性格。5.從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前后變化,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征?自私、貪婪、庸俗、虛榮、勢利、冷酷6.課文標題是我的叔叔于勒,這是一個偏正短語,它的中心詞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說的主人公是于勒,對嗎?不是。盡管于勒叔叔這個人物卻貫穿了課文的始終,但他不是主人公。因為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關鍵看這一人物形象是否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小說的故事情節雖然都是緊緊地圍繞于勒的命運展開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說中的線索性人物,作者設置他是為了組織材料,結構故事,推動情節發展的,并不是靠他來揭示主題。7.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我”僅僅充當了作者的代言人,雖然“我”從頭到尾出現,整個故事是由“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思而構成的,但那只是為了使作品有一個更客觀的敘述角度。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去哲爾塞島旅游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驟然變化,從而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題思想,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二)寫法探究1這篇小說從一個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稱寫有什么好處?(1)從“我”的角度來觀察,敘述“我”的所見、所聞、所想、所做,這就使故事顯得更真實、親切,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2)通過一個未被“金錢”玷污過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惡的現實。(3)用第一人稱來寫,給講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教師點撥】莫泊桑寫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繪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內心。這內心世界的揭發,又絕不靠作者的申說,而是用人物的言語、動作、神情等,讓他們自己去自然地表露。2.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試舉例加以說明。作者主要通過對人物的表情、動作、言談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性格。以菲利普為例,如作品寫他發現賣牡蠣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時,他“突然好像不安起來”,“臉色十分蒼白,兩眼也跟尋常不一樣”,這是遭到突如其來的打擊時心中充滿了恐懼的感情。當他從船長處證實老水手確是于勒時,他“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可見這打擊是何等沉重。當他回到妻子身旁時,“神色張皇”,說話“結結巴巴”,最后低聲嘟囔著:“出大亂子了!”這表現出他內心的極度恐慌,仿佛大難即將臨頭,慌亂到了極點。3.試舉例談談,本文情節曲折,構思巧妙,有些情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于勒在南美發了財,過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變成了窮水手。確實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爾虞我詐的社會,這個能被哥哥“打發”反而“賺了點錢”的于勒,在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中是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菲利普一家與于勒在一條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窮困潦倒,年老而流落異鄉,被船長帶回卻又無臉回家,只好棲身船上;二姐婚禮后全家到窮人最理想的哲爾賽島去旅游,這就必須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設計了“吃牡蠣”的情節,這樣,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與賣牡蠣的于勒同在一條船上相遇了。(三)主題研討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莫泊桑是法國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流傳甚遠,尤其是短篇小說。小說絕大多數是寫法國中下層社會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金錢觀腐蝕下人們的精神的墮落。本文通過描述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以金錢為中心的人與人的關系,批判了極端的利己主義價值觀。(四)認識親情自由發揮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親情或者是對生活中某種關于親情的現象的看法。示例:我們很多人對別人的小恩小惠可以感激不盡,甚至大聲發誓“滴水之恩,將涌泉相報”,但卻對親人一輩子的恩情視而不見。視之為理所當然,坦然處之。真可謂身在福中不知福。三、拓展延伸假設破了產又重新窮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口頭敘述,適當描繪。經過廣大教師的精心整理和編輯,結合近幾年的考試命題范圍,經過數年的奮戰,編輯出了上萬套實用性,參考性很強的試題,用于給同學們復習備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