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教科版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含教學進度表.docx
新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為了培養學生學、愛、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特擬此計劃。一、學生情況分析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發言不積極,表現欲望差,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二、教材分析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28課。1.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了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2.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3.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 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4.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三、教學目標(一)科學探究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閱資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5、增強學生法制意識,培養學生學法、懂法和用法的好習慣。(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于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三)科學概念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設計和制作機械和工具。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并設計和制造自己的“橋梁”,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系及其原因,并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并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四、教學重難點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五、教學措施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六、教學進度表周次教學內容課時完成情況備注1第一單元 1.放大鏡;2.怎樣放得更大;練習223.觀察身邊微小的物體;4.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練習235.觀察更多的生物細胞;6.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練習247.微生物與健康;單元練習25國慶假期26第二單元 1.我們的地球模型;2.晝夜交替現象;練習273.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4.誰先迎來黎明;練習285.影長的四季變化;6.地球的公轉與四季的變化;練習297.晝夜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單元練習210期中復習 期中檢測211第三單元 1.緊密練習的工具和技術;2.斜面;練習2123.不簡單的杠桿;4.改變運輸的車輪;練習2135.靈活巧妙的剪刀;6.推動社會發展的印刷術;練習2147.信息的交流傳播;單元練習215第四單元 1.各種形式的能量;2.調查家中使用的能量;練習2163.電和磁;4.電能和磁能;練習2175.電磁鐵;6.神奇的小電動機;練習2187.能量從哪里來;單元練習219期末復習 期末考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