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8 《世說新語》二則 教案三.doc
8世說新語二則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匯。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誠實、守信等美德。重點字詞釋義,理解句子。講授法、練習法、探究學習法。課件。第1課時詠雪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李白把天上的月亮比作“白玉盤”,可有人卻比作大餅,或許是因為饑餓的緣故吧,不過其中的審美情趣相差可就太遠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世說新語中的詠雪,看看兩個孩子對于“雪”分別有著怎樣的比喻,誰的更有韻味?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1作者簡介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2文體常識古代小說就是相對于非現(xiàn)代小說類的小說著作。它的特點:一是來自民間;二是內容龐雜,包羅萬象;三是形式短小;四是雅俗共賞。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將古代小說分為六類: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辯訂、箴規(guī)。3作品簡介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shù)行,有的三言兩語。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談與逸事。4生難字詞(1)字音驟(zhu)絮(x)奕(y)謝道韞(yn)(2)詞義【兒女】子女,這里泛指小輩,包括侄兒侄女。【俄而】不久,一會兒。【驟】急。【欣然】高興地。【差可擬】大體可以相比。【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1朗讀指導(1)教師朗讀。由于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停頓,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jié)奏。(3)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停頓、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huán)節(jié),力爭當堂朗誦。2整體感知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交流點撥】謝太傅一家雪中賞景。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驟三精讀課文質疑問難1文章開頭一句話,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內容?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交流點撥】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謝太傅平時公務繁忙,寒雪日才得以休息,但他仍然不忘對晚輩的家庭教育。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為春和景明、綠草如茵,在雪花飛揚的寒冷天氣中,外出不便,聚會詠雪不正是賞心樂事嗎?文中“欣然”“大笑”“樂”等詞可見其融洽、歡快、輕松的氣氛。2“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交流點撥】對“公大笑樂”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后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3文章結尾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交流點撥】這是一個有力暗示,表明作者贊賞謝道韞的才氣并非因她的身份。4兩個比喻哪個更好?為什么?【交流點撥】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tài)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據(jù)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種意見認為“柳絮”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撒鹽空中”,干什么呢?誰也不知道。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tǒng)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步驟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1總結課文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通過謝家子弟詠雪一事,表現(xiàn)了謝道韞的文學才華和聰明機智。2拓展延伸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舉出并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1)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3)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4)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五、課后反思查漏補缺“學”指教師的講解,“練”指學生的訓練,其中包括回答提問、提出問題。一節(jié)高效的好課,應把“學”與“練”相結合。所以在課文的朗讀環(huán)節(jié)花了10分鐘的練習時間,讀準字音讀順;讀準節(jié)奏讀懂。讓學生在誦讀中直觀感知文言特點,逐漸強化文言語感。本節(jié)課我及時調整了教學內容,明白選擇“教學內容”的重要性:“適宜的教學內容”是課堂成功的基石,課堂的教學藝術則是“催化劑”,這就跟寫作一樣,合適的材料、典型的故事永遠是好作文。 第2課時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關于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的故事,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作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讓梨的孔融、砸缸的司馬光等。今天再向大家介紹一位這樣的兒童,他就是陳太丘之子陳元方。(板書課題:陳太丘與友期行)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文言知識梳理1通假字尊君在不(同“否”)2古今異義(1)下車引之(古義:拉,牽拉;今義:領)(2)太丘舍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到去)(3)與友期行(古義:約定;今義:日期)(4)相委而去(古義:舍棄;今義:把事交給別人去辦)3特殊句式(1)省略句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語,應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語,應為“(謝道韞)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2)感嘆句非人哉!(哉,表感嘆的語氣助詞。本句表示強烈憤怒的感情。)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1讀通文意(1)自由朗讀課文。(2)按照翻譯文言文的方法,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3)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4)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2表演故事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將通過表演走進人物的內心。一位同學擔任旁白,一位同學飾演元方,一位同學飾演元方父親的朋友。規(guī)則:表情、動作到位;語言可以是白話,也可以是文言,但不能脫離課本。我們分兩組展開競賽。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驟三精讀課文質疑問難1友人為什么“怒”?元方是怎樣反駁“友人”的?【交流點撥】友人認為陳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約的表現(xiàn)。元方反駁抓住兩點:一為“無信”,二為“無禮”。首先指出“友人”失約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遜,惡意攻訐,是沒有禮貌。2.從元方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是個什么樣的小孩?【交流點撥】懂禮識儀,聰明機靈。3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文中的三個人物陳太丘、友人和元方的行為?請從文中找出依據(jù)。【交流點撥】陳太丘:太丘舍去。對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讓他記住教訓,承擔后果。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慚;下車引之。無信無禮,缺乏修養(yǎng),然知錯能改。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入門不顧。守信識禮,聰明機靈。4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交流點撥】不失禮。客人得知太丘已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是怒責太丘,語言粗野,不堪入耳;小元方則針鋒相對,指出對方“無信”“無禮”,義正而詞嚴。所以,這一則故事的核心是“無信”“無禮”,宣揚的是正直不阿、為人正派的品格。失禮。因為“友”畢竟是與父親平輩,不應不尊重長輩。應該始終有禮貌,不能對客人置之不理,要給人以改錯的機會,允許人家道歉。5教師肯定同學們的看法,接著告訴同學們做人要有誠信,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交流點撥】教師認為,小元方不失禮,正如同學們所說童言無忌,那是愛父親的表現(xiàn)等等!并且,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哲人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間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極言誠信的重要。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于史,廣為流傳。而作為學生我們要在這種情形之下擺正立場,重信守諾,把誠實守信的美德發(fā)揚光大。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步驟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1總結課文陳太丘與友期行講述了七歲兒童陳元方的故事,表現(xiàn)出陳元方年紀雖小卻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優(yōu)秀品質。同時從另一側面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失去朋友。2拓展延伸(1)有人認為客人已經(jīng)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的確有些失禮。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交流點撥】不同意。元方當時才七歲,他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容不迫地反駁一個成年人,使對方明理,并贏得對方的嘆服,維護了父親的名譽,這已屬不易。我們不能對一個七歲的孩子求全責備。同意。父親的友人已經(jīng)表示了歉意,應該給人改正過錯的機會。人沒有一生都不犯錯誤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總是抓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2)有關誠信的名言。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民無信不立。(孔子)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大仲馬)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莎士比亞)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五、課后反思查漏補缺本節(jié)課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編排課本劇,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將聽、說、讀、寫相結合,注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當然,還有一少部分學生未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分析其原因:對課文內容沒有讀懂,一些句子不會翻譯。鑒于這一點,在文言文教學中,除了向學生講清重點詞句外,還要講一講翻譯的方法比如:增、補、刪、換、調等,將方法的點撥貫穿在文言文教學當中,使學生學以致用,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