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一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共21頁).doc
五官”兄弟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 能識別眼、耳、鼻、舌、皮膚等器官,知道這些感覺器官的功能; 通過觀察會描述物體的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 激發學生對常見物質的外在特征產生觀察、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能識別眼、耳、鼻、舌、皮膚等器官,知道這些感覺器官的功能;通過觀察會描述物體的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教學難點】能識別眼、耳、鼻、舌、皮膚等器官,知道這些感覺器官的功能。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材料準備:積木拼搭的小人;一段自然或生活音效;幾個軟硬、粗糙、輕重不一的物體;幾種氣味不同的常見物體;四種不同味道的可嘗物。活動場地:實驗室或教室。【學生準備】46人一個探究小組。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觀察可是科學研究非常重要的方法:今天,我們將學習怎樣觀察物體。二、講授新課觀察活動一:看一看,說一說。教師出示積木拼搭的小人(也可以直接使用教材插圖),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么。可以先說一說整體的圖形是個木偶小人,然后再說說小人身體各部分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說出組成小人的積木的形狀、顏色、大小等。觀察活動二:聽一聽,猜一猜。播放一段錄音,讓學生聽錄音說出自己聽到的信息。通過錄音我們聽到了哪些信息?剛才我們是運用什么器官來獲取這些信息的?耳朵的功能是什么?觀察活動三:摸一摸,比一比。摸摸所提供的物體,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先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說一說有什么不同(粗糙程度不同);再用手壓一壓,看看有什么不同(軟硬不同);把它們拿到手上掂一掂,感覺有什么不同(輕重不同)。再摸一摸兩杯水有什么不同(溫度不同)。大家想一想,手幫助我們觀察到哪些信息?觀察活動四:聞一聞,認一認。蒙眼在小組同學的幫助下聞幾種水果或常見的其他有氣味的物體,進行辨別。說一說鼻子的功能。觀察活動五:嘗一嘗,辨一辨。品嘗老師準備的不同味道的食品,按照味道把它們分類。說說舌頭的功能。反思總結:我們都運用了哪些器官進行觀察?分別觀察到了哪些信息? 表述規范:氣味:鼻子聞到的是氣味。味道:舌頭嘗到的是味道。觸覺:手摸到的是觸覺。觀察水果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1. 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2. 能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輕重、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3. 對常見物體的外在特征有觀察、探究興趣,并能提出相關問題。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 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2. 能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輕重、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教學難點】能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輕重、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準備不同種類的水果。【學生準備】自帶水果12個,品種不限;46人分小組。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提出活動任務:【教師】今天,我們要舉辦一個水果聯歡會。同學們今天都帶來了哪些水果?大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水果。我們先一起來開個水果介紹會吧!你的水果具有怎樣的特征?為了更好地介紹自己的水果,讓我們先一起來觀察吧!二、講授新課活動:觀察水果1.觀察前輔導。【教師】上一課我們知道了人體的哪些感覺器官?你準備怎樣運用它們?【教師】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我們才能把水果介紹得準確又形象。2.示范觀察。【教師】大家看,老師手上拿的是什么水果?【教師】它是什么樣子的?【教師】我們通過觀察還能知道它的哪些特征?(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分別說出水果的顏色、大小、氣味、表面的粗糙與光滑程度)3.分組觀察。(教師巡視)活動:介紹水果【教師】選幾名同學向大家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描述水果的特征。其他同學進行評價或進行補充。游戲:猜水果1.引入并熟悉活動規則。【教師】下面我們來玩個猜水果的游戲。我把一個水果藏在盒子里。你知道它是什么水果嗎?【教師】現在請五位同學分別扮演眼、耳、鼻、舌、手。只有他們五個人能觀察到這個水果,其他同學可以通過向他們提問來了解水果的特征,然后猜水果的名稱。2.學生游戲。個人個人地提問,一個人個人地回答,防止吵鬧雜亂影響活動效果。3.反思與總結。【教師】我們都提出了哪些問題?【教師】我們了解了水果的哪些特征?運用了哪些感官進行觀察?全課總結【教師】通過這一課的活動,我們觀察、描述了水果的哪些特征?請大家在學生活動手冊中填涂出來。拓展活動:分享水果提醒學生文明分享。不一樣的豆子教學方案 教學目標1. 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2. 根據物體的外部特征對物體進行簡單分類;3. 愿意傾聽和分享,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教學難點】根據物體的外部特征對物體進行簡單分類。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不同的豆子。【學生準備】自帶4-6種豆子或者五谷雜糧;3-4人一小組。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PPT出示超市各種各樣的豆子圖片,引發學生好奇。觀察這些豆子,初步說一說它們給你的印象。【學生】觀察圖片上的豆子。根據實際情況回答。二、講授新課【教師】仔細觀察這些豆子,說一說它們有什么不同?【學生】觀察圖片上的豆子。根據觀察發現不同。【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適時引導。顏色:紅、黃、綠、黑形狀:圓形、橢圓、扁、長大小:大、小表皮:光皮、皺皮【教師】這么多的豆子,我們該怎么來研究它們呢?能不能給它們分分類,再來研究呢?分類研究是我們常用的研究方法,對于種類繁多的事物,我們就用分類的方法來研究它們。想一想,我們可以怎樣給這些豆子分類?【學生】思考并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你準備怎樣給這些不一樣的豆子分類?說出你的理由。小組討論并匯報。分類方法:按顏色分:紅、黃、綠、黑按形狀分:圓形、橢圓、扁、長按大小分:大、小按表皮分:光皮、皺皮【教師】你會給這些豆子分類了嗎?用你學會的方法給你帶的豆子分分類吧。【學生】給豆子分類。【教師】取一顆綠豆,看看可以按不同的特征分到幾個組里。通過給不一樣的豆子分類,我們有什么新的發現?【學生】給綠豆分到不同的組里。說出自己的發現。【教師】豆子擺畫:根據各種豆子的顏色和形狀來構思畫面內容。【學生】用豆子擺畫。兔子u 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了解兔子的外形特怔,熟悉兔子的生活習性;2激發學生觀察和提問的興趣;3培養學生珍愛生命、保護身邊動物的情感。u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兔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提出問題的興趣。【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觀察兔子,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提出問題的興趣。u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兔子實物和圖片,各種食物。u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引導學生讀一讀兒歌,說說兒歌里是怎么描述小白兔的。【學生】讀兒歌,嘗試說出兒歌里描述的兔子的特征。二、講授新課1觀察:兔子長什么樣【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先總后分”的觀察。先從總體上說說兔子的樣子,再讓學生說出兔子各部分的特征,耳朵長什么樣、嘴巴長什么樣、前后腿有什么區別、尾巴有什么特征?21【學生】按照“先總后分”的順序觀察兔子,嘗試描述自己觀察到的兔子的特征。【教師】指導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兔子的外形特征說一說,畫一畫。(建議播放視頻:【知識解析】如何畫一種動物)【學生】觀看視頻,學會畫動物的步驟,嘗試畫兔子。【教師】給予評價和肯定。2提出問題:關于兔子,還想知道些什么【教師】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提問。【學生】積極提問,多角度的認識兔子。【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多鼓勵、多表揚。3觀察:兔子在干什么【教師】選擇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再次進行觀察,比如觀察兔子怎么吃,怎么活動等。【學生】讓學生仔細觀察兔子實物或教材插圖后進行表達、交流。【教師】講述教材中的插圖:第一張圖是兔子準備進食,第二張圖是兔子哺乳,第三張圖是兔子睡覺的樣子,第四張圖是兔子在奔跑。(建議播放:【知識解析】觀察兔子的運動)4拓展活動:兔子喜歡吃什么 【教師】同學們猜一猜,兔子喜歡吃什么呢?【學生】猜一猜兔子喜歡吃什么。【教師】引導感興趣的同學設計實驗來觀察兔子喜歡吃什么?可讓學生將準備好的食物拿出來,觀察兔子對這些食物的反應。【學生】進行活動,觀察兔子喜歡吃什么。【教師】評價、總結。(建議播放視頻:【知識解析】兔子喜歡吃什么)三、課后延伸課后請同學們繼續留心觀察兔子,了解更多關于兔子的知識。金魚u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描述和記錄觀察到的信息;2觀察魚的身體各個部位的特征以及魚的捕食、魚的呼吸等特點;3培養觀察能力以及小組協作能力;4培養喜愛小動物、愛護小動物的感情。u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觀察金魚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教學難點】描述和記錄觀察到的信息。u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金魚、水槽、多媒體課件。u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課件出示金魚謎語,引導學生猜一猜。【學生】猜一猜。【教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金魚有關的知識吧!二、講授新課1觀察:多種多樣的金魚【教師】課件展示金魚的圖片,講述: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用野生的鯽魚培育出了顏色鮮艷、形態各異的金魚,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吧!21【學生】觀察圖片,欣賞多種多樣的金魚。【教師】看到這么多漂亮的金魚,你有什么感受呢?大家想不想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它們呢?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金魚實物。 21c【學生】安靜、仔細地觀察金魚。【教師】學生觀察的過程中進行巡視。指導學生分享、交流本小組的觀察結果。【學生】分享、交流。【教師】適時進行評價、補充。2描述:觀察一條金魚的特征,并記錄下來【教師】選擇一條金魚,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并記錄這條金魚的特征。【學生】安靜、認真地觀察,記錄觀察到的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分享、匯報本小組的記錄結果。【學生】分享、匯報【教師】評價、補充。(建議播放視頻:【知識解析】觀察金魚,【知識解析】魚的背鰭和尾鰭,【知識解析】魚的胸鰭和腮)3拓展閱讀:不同種類的魚【教師】除了金魚,同學們還見過或者知道哪些種類的魚呢?【學生】說出自己見過或者知道的魚的名稱和特征。【教師】課件展示多種多樣的魚的圖片,講述:自然界中的魚種類繁多,非常奇妙,同學們一定要注意留心觀察它們哦!三、課后延伸課后請同學們繼續留心觀察魚類,了解更多關于魚的知識。螞蟻u 教學目標1觀察了解螞蟻身體的特征; 2嘗試解決觀察螞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培養學生關注、親近小動物的情感。u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觀察了解螞蟻的身體形態和結構特征。【教學難點】觀察了解螞蟻的身體形態和結構特征。u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引導學生猜一猜教材上的謎語。【學生】猜謎語。【教師】播放視頻:【科學博覽】螞蟻,引導學生看一看:同學們,你們知道螞蟻生活在什么地方?螞蟻喜歡吃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螞蟻。二、講授新課1觀察:螞蟻長什么樣【教師】出示螞蟻實物,引導學生借助放大鏡觀察螞蟻,了解螞蟻身體的結構,認識各部分名稱。【學生】仔細、安靜地觀察螞蟻,對照教材插圖,認識各部分名稱。【教師】小結螞蟻身體的結構。(建議播放視頻:【知識解析】觀察螞蟻)【學生】觀看視頻,進一步認識螞蟻身體的結構。2觀察:探訪螞蟻【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提出關于螞蟻的問題,為探訪螞蟻的家做準備。【學生】提出問題,如,螞蟻住在哪里?螞蟻喜歡吃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一起去探訪螞蟻。提問:在找螞蟻之前,我們先來探討一下,螞蟻可能生活在哪里?我們到哪里才會找到螞蟻?【學生】探討得出尋找螞蟻的地點。【教師】我們找螞蟻,用什么辦法把螞蟻引出來呢?【學生】討論、交流,知道螞蟻喜歡糖和面包屑,因此可以通過食物把螞蟻引出來。【教師】強調在尋找螞蟻過程中的注意點:找到螞蟻的時候,不要用手去觸摸,要用刷子。同小組的同學要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尋找、觀察螞蟻的任務。【學生】明確尋找螞蟻過程中的注意點。【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引導學生帶上工具,如容器、小毛刷子、吸管、一些糖或者面包渣,到校園里去尋找螞蟻。【學生】跟隨老師到校園里去尋找螞蟻。【教師】學生找螞蟻的過程中,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尋找、觀察螞蟻的情況,并提醒學生注意安全,注意方法。【學生】尋找、觀察螞蟻之后,回到教師繼續上課。【教師】指導學生分享、交流探訪螞蟻時發現、觀察到了什么? 【學生】分享、交流。【教師】對合作比較好的小組和完成任務較好的小組進行表揚。3拓展閱讀土壤上的動物【教師】同學們,土壤里除了螞蟻,還生活著許許多多其他的動物,你能舉出幾個例子嗎?【學生】嘗試說出土壤里的動物名稱。【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很多關于螞蟻的知識,但是還有很多是我們不了解的,只要我們能夠認真觀察,勤于思考,勤于查資料,就會了解到更多關于螞蟻的知識。三、課后延伸課后請同學們繼續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螞蟻的知識。1 我的前后左右一、教學目標1. 能夠使用前、后、左、右、遠、近等詞描述周圍物體的位置。2. 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由該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3. 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關系和含義,會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難點:理解前后、左右、上下的相對性。三、教學用具PPT課件四、相關資源圖片【活動設計】畫一畫.pdf。五、教學過程【課程導入】【引入】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用上、下來表示物體的位置關系。比如我們一起來看下面這幅圖中幾種食物的位置關系。【提問】蘋果的上面是( ),面包的下面是( ),( )的上面是牛奶( ),( )的下面是蘋果。【講述】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蘋果的上面是雞蛋,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白菜的上面是牛奶,雞蛋的下面是蘋果。在剛才的活動中我們用了上、下來表示物體的位置關系,那么生活中我們還能用哪些次來描述物體的位置關系呢?【新課講述】(一)前后【講述】坐在教室的位置上,請你說一說,你的前面、后面各是哪位同學?【學生活動】學生試著用“我的前面是后面是”來描述自己坐在教室里的位置。【講述】現在,我們能夠用自己的前、后都是誰來準確地描述自己坐在教室里的位置了。那么,你能指出老師PPT中展示的小朋友的位置嗎?【提問】小軍在小東的( )面,小軍在小紅的( )面。【講述】小軍在小東的前面,小軍在小紅的后面。【過渡】同樣是一個小軍,為什么一會兒在前面?一會又在后面呢?【講述】和不同的小朋友比,就會用不同的方向詞來介紹小軍的位置。所以,我們在介紹位置時一定要注意是以誰為標準來辨認方向的。【講述】好,同學們,現在我們再來思考下面的問題。如果老師這樣問你,你該怎么回答呢?【提問】小紅在小軍的前面,小東在小軍的( )面。在小紅的后面有( )、( )和( )。在小方的前面有( )、( )和( )。【講述】小紅在小軍的前面,小東在小軍的后面。在小紅的后面有小軍、小東和小方,在小方的前面有小東、小軍和小紅。(二)左右【講述】那么我們除了用前和后表示物體的位置關系之外,我們還用左和右來表示位置關系。現在請同學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請先舉起你的左手,然后再舉起你的右手。【提問】那么請同學們思考,生活中什么時候用到左手?什么時候用到右手?【講述】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用左手拿碗,用右手拿筷子。或者“我用左手壓著本子,右手握筆寫字。”【講述】現在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做個小游戲吧。指指你的左眼、左腿,摸摸你的左耳;指指你的右眼、右腿,摸摸你的右耳。【提問】現在請同學們回答一下你的前、后、左、右都分別是哪位同學?【課堂練習】請你指揮青蛙捉到害蟲。【展示】活動手冊【活動設計】畫一畫.pdf【講述】請同學們課下完成這個活動設計。插入【知識探究】畫一畫.pdf六、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前、后、左、右來描述物體的位置關系,知道了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由該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七、板書設計1 我的前后左右上下 前后左右2 太陽和東南西北一、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會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2讓學生參與活動,能用東、南、西、北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3從現實生活的場景引入,使學生體驗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識,感受科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難點:能正確運用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三、教學用具教學課件。四、相關資源動畫【知識探究】認識東南西北。五、教學過程【課程導入】【展示】課件出示學校平面【講述】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用“前”、“后”、“左”、“右”來描述位置,現在請你用“前”、“后”、“左”、“右”分別介紹一下學校的圖書館、教學樓、體育館、大門分別在小明的哪一方位嗎?【提問】同學們真聰明,如果小明轉了身呢,你能再用“前”、“后”、“左”、“右”分別介紹一下學校的圖書館、教學樓、體育館、大門分別在小明的哪一方位嗎?【過渡】同學們回答的真好,除了用“前”、“后”、“左”、“右”來表示方向以外,我們還可以用“東”、“西”、“南”、“北”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用“東”、“西”、“南”、“北”來描述物體的方向。【新知講解】(一)認識東南西北【提問】請大家想一想太陽每天從哪個方向升起?【講述】對,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這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那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請同學們看一個小動畫。【展示】播放動畫【知識探究】認識東南西北。插入動畫【知識探究】認識東南西北【講述】當小明站在操場中央,面向東方時,體育館在他背對著的方向,教學樓在小明的左面,學校大門在小明的右面。再根據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來確定校園內這幾種建筑物的方向。【引導】學生解答例1填空:圖書館在校園的東面,體育館在校園的西面,教學樓在校園的北面,大門在校園的南面。我們還可以利用兒歌來記憶: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二)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方法。【講述】當我們知道其中的一個方向,就可以找出其他三個方向。基本方法:當我們面向南面時,后面是北,左面是東,右面是西;當我們面向北面時,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東;當我們面向東面時,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當我們面向西面時,后面是東,左面是南,右面是北。【講述】早晨,太陽在東方;中午,太陽在南方;傍晚,太陽在西方;夜晚,北極星在北方。野外,樹林茂密的一側是北方也可以用指南針和羅盤來測定方向,指南針紅色指針指向北面,黑色指針指向南面。(三)描述同學的方向【提問】說一說,文文站在什么方向?圖中的其他同學又站在什么方向呢?(四)做一做。【講述】請同學們完成下面這個小活動。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四位同學站成十字形。向東的同學身上帶“東”字的牌子,其他同學觀察。【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七、板書設計2 太陽和東南西北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東與西相對,北與南相對辨認方向的方法:面南背北,左東右西;面北背南,左西右東;面東背西,左北右南;面西背東,左南右北。3 逃離冒險島一、教學目標1.在活動中體會設計制作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以及小組合作的重要性。2.了解剪刀,并知道剪刀的功能和使用方法。3.能用方向和遠近描述行進路線。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體會設計制作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難點:綜合運用前、后、左、右、東、南、西、北及遠近來開展游戲活動。三、教學用具(1)教師準備:制作好的紙骰子;可以掛在黑板上的“冒險島”游戲圖或者電子版游戲圖。(2)學生準備:每人1張卡紙、1根牙簽、1把剪刀、1張“冒險島”游戲圖。四、相關資源【活動設計】幫彤彤拿到物品、【活動設計】我的校園。五、教學過程【課程導入】【講述】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游戲嗎?今天我們來玩一個叫做“冒險島”的方位游戲。這個游戲是利用方位“左、右,東、南、西、北及遠近”來開展的。【過渡】那么這個游戲都需要哪些材料呢?具體如何進行操作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游戲吧!【新知講解】(一)制作紙骰子【講述】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游戲需要哪些工具呢。【展示】課件展示需要的工具。【講述】這個游戲需要的工具有彩色的紙張、牙簽、鉛筆和一把剪刀。【過渡】老師這里有已經制作好的這個游戲需要的工具,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個游戲怎么玩嗎?【學生活動】可以請會玩的同學到講臺演示。【展示】實物展示“冒險島游戲”的玩法和規則。(還可以請一個小朋友到講臺前演示玩法。)【提問】同學們都知道怎么玩這個游戲了吧?這兩個紙骰子有什么用處呢?【總結】我們需要依靠這兩個紙骰子的指示來逃離冒險島,具體怎么玩剛才已經演示過了。【過渡】同學們你們也想玩這個游戲吧?可是老師這里只有兩個紙骰子。現在同學們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紙骰子好不好?【組織討論】現在,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一下,如何制作這個紙骰子呢,討論完以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說說你們的想法。【總結】大家提出了這么多有趣的想法,每一種方法都可以自己在家試試看能不能實現,現在大家來看看老師是如何制作的。【講述】在制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用到一個工具就是剪刀,我們在制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剪刀的使用注意事項。【展示】課件展示剪刀的使用方法。【講述】剪刀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按照老師剛才要求的操作。好我們來看具體如何制作紙骰子。【展示】課件展示紙骰子的制作過程。【講述】1.請同學用剪刀從卡紙上剪兩個正方形作為紙骰子的盤面。2.在一個紙骰子的盤面寫上“東南西北”,然后在另個寫上“1、2、3、4”。3.在盤面中心插上牙簽。好了,這樣,兩個紙骰子就做好了。現在按照剛才分組討論的小組,同學們開始玩這個游戲吧。【總結】同學們玩的開心嗎?通過剛才的游戲我們知道了,我們在制作一樣東西的時候,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同時,合作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完成制作。(二)玩骰子【講述】請同學們玩這個游戲吧。【課堂練習】插入圖片【活動設計】我的校園 【活動設計】幫彤彤拿到物品六、課堂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利用前、后、左、右、東、南、西、北及遠近來開展游戲活動。在游戲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七、板書設計3 逃離冒險島1 磁鐵小屋 教學目標1使學生嘗試用磁鐵去吸各種物品,發現磁鐵只能吸引含鐵、鈷、鎳的物體。2使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想磁鐵能吸含鐵的物品,逐步提高猜想能力。3 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磁鐵吸引鐵和鎳的現象表現出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磁鐵吸引物品實驗,發現磁鐵能直接吸引含鐵、鈷、鎳的物體。 課前準備條形磁鐵、海綿、毛巾、剪刀、鎳塊、小鐵釘、鉛筆、曲別針、橡皮等(按照小組數量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一、 課程導入教師通過圖片創設活動情境,引出磁鐵“魔法城堡和“磁鐵騎士”,并引導學生發現“磁鐵騎士”手中的磁鐵寶劍有巨大魔力,能將同學的鐵質發卡、金屬文具盒吸引過去,但不吸引塑料水壺。引發學生思考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二、 提出問題教師幫助學生們明確問題一磁鐵能吸引什么?三、 猜想假設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玩磁鐵的經驗想一想磁鐵能吸什么?可以在此時指導學生拿出學生活動手冊,在第13頁的實驗表格中用“對 ” 和“ 錯”進行猜想記錄。教學時也可以自行添加身邊常見的物體,更便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去猜想。猜想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說說大家的猜想是怎樣的,哪些一致,哪些有爭議。四、 實驗教師引導學生用磁鐵分別去直接吸引這些物體并做記錄,實驗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們初步分析實驗現象:磁鐵都能吸引哪些物體?這些被吸引的物體有什么共同之處?初步發現磁鐵能吸鐵質的物體和鎳塊。五、 活動:找朋友教師引導學生在教室里幫助磁鐵找朋友,找到更多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并把它們記錄下來,或者貼上紅色圓點等明顯的標志,為進一步歸納磁鐵能吸什么做好準備。六、 得出結論教師帶領學生對實驗中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這些物體雖然不同,但是都含有鐵的成分,最后得出磁鐵能吸鐵和鎳的結論。2 磁鐵游戲教學目標1使學生完成闖關活動,發現磁鐵可以直接或隔著一段距離對鐵、鎳等材料產生吸引作用。.使學生在動腦動手的活動中,逐步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勤于動腦,樂于動手,感受科學游戲的樂趣。教學重難點進行磁鐵闖關游戲,使學生發現磁鐵可以直接或隔著一段距離對鐵、鎳等材料產生吸引作用。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條形磁鐵、鐵質“小青蛙”、玻璃杯、迷宮圖片、支架(每組一個,若沒有,可用細線懸吊) 。教學過程一、引入:教師首先創設情境,通過適當的故事環節,讓學生在“魔法師”的引領下去解救“小青蛙。(2)闖關活動:第一關:逃離迷宮。教師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第一關的內容,請學生們利用磁鐵從迷宮底部救出“小青蛙”這時,教師要將限制條件說淸楚:解救“小青蛙”時需要借助磁鐵,但不能用磁鐵直接接觸到“小青蛙”才行。此闖關活動可以采用全班演示的方法進行,如果材料足夠也可以分組進行。21總結:磁鐵隔著硬紙板也能吸鐵。第二關:逃出玻璃杯。教師繼續展開故事情節,運用磁鐵隔物吸鐵的特性,隔著玻璃杯將“小青蛙”從底部救出。此闖關活動要進行分組實驗,讓每位冋學都能參與和體驗磁鐵隔著玻璃杯吸引“小青蛙”的過程。21教育網總結:磁鐵隔著玻璃也能吸鐵。第三關:歡慶勝利。教師繼續展開故事情節,運用磁鐵隔著一段距離能對鐵、鎳等材料產生吸引作用的特性,完成“小青蛙”跳舞的活動。教師一定要說清限制要求,磁鐵不能直接接觸“小青蛙,但讓“小青蛙”跳動、擺動和抖動都算達成跳舞的效果。21cnjy.com得出結論:引導學生分析三次闖關的共同點,比較發現磁鐵可以隔著物體或隔著段距離也能吸引“小青蛙”。(如果有含鎳的材料,可以用含鎳的物體,再試一試,看是否有同樣的結論。)課堂小結磁鐵可以隔著一段距離吸引鐵質物體,其中的一段距離包括隔著紙、玻璃杯、空氣等物體,也包括隔著一定的空間或距離,例如在“小青蛙”跳舞的闖關活動中,隔著2cm左右的距離磁鐵就能吸引“小青蛙”,隔著5cm的距離時磁鐵就不能吸引“小青蛙”了。一段距離也是有一定范圍的,要根據磁鐵的大小和被吸引物體的大小而定。3多種多樣的磁鐵教學目標1舉例說明生活中有不同外形的磁鐵,它們都有自己的用途.,知道實驗室中有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和圓形磁鐵。.會利用學到的知識制作磁鐵小玩具。.在制作磁鐵小玩具的過程中,增加對科學學習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舉例說明在文擇盒、冰箱門、書包扣里都設有一些不同形狀的磁鐵。認識實驗室中的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和圓形磁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圓形磁鐵、剪刀、曲別針、書寫紙、小猴圖案等。教學過程新課引入:教師從“魔法師”的角度提出問題:我們周圍還有什么樣的磁鐵?調查:尋找“磁鐵兄弟”教師出示圖片或真實物品,讓學生對其進行觀察,例如冰箱磁貼、有磁鐵的文具盒、磁扣書包等。學生活動:找一找你身邊有哪些物體上用到了磁鐵。一些學生小時候玩過的玩具中也含有磁鐵。例如,釣魚玩具、磁力貼閣玩具、磁力棒,響尾蛇等。還有一些磁鐵是學生在生活中不常見的,例如,收音機內部的圓形磁鐵,磁力徽章、磁性門閥等地方含有的磁鐵。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本地區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補充。表達交流: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討論,說說利用磁鐵能吸鐵的特點可以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哪些幫助。活動:在我們的實驗室中,還有一些不同形狀的磁鐵,請同學們在起做一個貼標簽的游戲,將這些不同形狀的磁鐵貼上它們的名字。設計制作:利用磁鐵隔著物體能吸鐵的特點,制作一個叫“小猴上山”的磁鐵小玩具。1.給每個(小組)學生發一張卡紙,讓學生在卡紙上畫出一座山。2.給每個(小組)學生發一張準備好的小猴貼畫和一個回形針,指導學生把回形針別到小猴身上。3.讓學生嘗試,用磁鐵來指揮小猴上山。課堂小結:文具盒、書包扣、門吸等一些地方用到了磁鐵,磁鐵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實驗室中常見的磁鐵有: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和圓形磁鐵。22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