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電子課本(課本電子版).pdf
- 資源ID:42311 資源大小:16.47MB 全文頁數:69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權限:游客/注冊會員/VIP會員 下載費用:30金幣 【人民幣3元】
下載資源需要30金幣
【人民幣3元】
| |
溫馨提示: |
支付成功后,系統會自動生成賬號(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下次登錄下載和查詢訂單;
|
支付方式: |
![]() ![]() |
加入VIP,下載更多資源 |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
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電子課本(課本電子版).pdf
觀察思考 交流 閱讀 拓展 動手 記錄 給 小 朋友 的 信 親愛的小朋友: 你知道雨后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嗎?通過自己制造一道彩虹, 你就能明白啦!那么,眼睛又是怎樣看到物體的?這個問題看似簡 單,人類卻探索了很長時間呢! 你觀察過家里空調和暖氣片的安裝位置嗎?這里面可是有學問 的喲!夏天為什么要穿淺色的衣服?冬天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把樹 干包起來?到熱傳遞里去尋找答案吧! 地球上有陸地和海洋,陸地上有高山、平原、盆地是什么力 量讓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態?火山噴發和地震也與此有關嗎?河流、溶洞 的形成又是怎么一回事?讓地球的表面和內部為你揭開謎底吧! 在大自然中,云、霧、露、霜、雨、雪是怎樣形成的?它們都 是“一家”的嗎?動手做實驗,你就能知道答案。 你看,我們每天都要想許多問題,做許多事情,是誰在指揮我 們的行為?當然是大腦啦!它可是人體的“司令部”。大腦還有哪 些功能?我們怎樣變得更加聰明? 要知道,一個人掌握的知識、技能有限,本學期,我們還將通 力合作去制作一個降落傘。是不是迫不及待了? 相信科學課會給你帶來許多探究的快樂! 編者大朋友 五年級 上冊 1 單元 光與色彩 1. 光源 2 2. 光的傳播 4 3. 光的反射 7 4. 七色光 10 2 單元 熱傳遞 5. 熱傳導 14 6. 熱對流 17 7. 熱輻射 19 8. 物體的傳熱本領 22 3 單元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9. 地球的表面 26 10. 火山和地震 28 11. 地球的內部 31 12. 地表雕刻師 34 4 單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13. 云和霧 38 14. 露和霜 40 15. 雨和雪 42 16. 水滴的“旅行” 45 5 單元 人體“司令部” 17. 刺激與反應 48 18. 從刺激到反應 51 19. 我們的大腦 54 20. 大腦的開發與利用 57 專項學習 像工程師那樣 59 目錄 單元 1 光與色彩 是誰 在天空架起七彩虹橋 是誰 將明月映入平靜水面 是誰 讓節日的禮花絢麗多彩 是誰 讓城市的夜晚迷離璀璨 熱傳遞 1 1 光 源 白天,陽光照亮大地;夜晚,燈光和燭火給我們帶來光明。 太陽、開啟的電燈、點燃的蠟燭都是光源,它們能自己發光。 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 頁 2 這些物體是光源嗎?為什么? 點燃蠟燭,觀察它燃燒發光的過程。 給細鋼絲通電,觀察鋼絲發光的過程。 1. 從鋼絲球中抽出一根細鋼絲 , 將兩個帶導線的鱷魚夾分別夾在細 鋼絲的兩端。 2. 將兩個鱷魚夾立在沙盤中,把 其中一根導線固定在電池的電極上。 3. 用另一根導線碰觸電池的另 一極,觀察細鋼絲發光的現象。 發光需要能量哦! 通電時千萬 不要摸鋼絲!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 頁 1 單元光與色彩 3 2 光 的 傳 播 你認為這些光的傳播路徑有什么共同特點? 研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 1. 把幾支點燃的線香放入透明的 玻璃容器內,蓋上蓋子。 2. 待充滿煙霧后 ,打開激光筆, 并使光束從各個方向射入玻璃容器, 觀察光束在煙霧中傳播的現象。 方法一 4 從以上兩個實驗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他們排整齊了嗎?你是如何判斷的? 順著箭頭指 示的方向看。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2 頁 1.剪三張同樣大小的硬卡紙,在每張硬卡紙中間挖個小孔。 2.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紙,使它們保持直立。 3. 左右移動硬卡紙,觀察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看見手電筒發出的光。 方法二 1 單元光與色彩 5 做小孔成像實驗。 小 孔 成 像 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學者墨子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光 從門上的小孔射進來,會在對面的墻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這種 現象被稱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線傳播。 1. 準備半透明塑料膜、 紙杯、橡皮筋和蠟燭。 3. 用筆尖在紙杯底 部扎一個小孔。 4. 將紙杯底部的小孔對著點燃 的蠟燭,慢慢調整紙杯與蠟燭之間 的距離,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為止。 2. 將塑料膜蒙在紙杯口 上,用橡皮筋扎牢。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2 頁 6 3 光 的 反 射 光線照射到物體表面后會折返,這種現象叫作光的反射。 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 試著利用一面小鏡子,把陽 光照到背光的墻上。 做“陽光接力打靶”游戲。 怎樣用鏡子讓她 的左臉亮起來?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3 頁 1 單元光與色彩 7 玩鏡子。 選擇合適的位置站 在鏡子前,要能夠與同伴 在鏡子里相互看見,但都 看不見自己。 直立兩面鏡子,變 換它們的夾角,觀察鏡子中 物體的數量是否發生變化。 觀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現象,哪些物體反光效果比 較好?說說反光效果好的物體有什么特點。 直射 反射 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從哪里來的? 8 人是如何看見物體的 古希臘學者認為,眼睛發出的光碰 到物體,人就能看見東西。后來,又有 人認為,是眼睛發出了像觸須那樣的東 西,人通過觸須看到物體。 公元11世紀初,阿拉伯科學家伊 本海賽姆糾正了上述看法。他認為, 光從太陽或火焰發出,照射到物體上, 被物體反射后進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 物體。 你怎么評價古人的看法? 剪掉 制作一個潛望鏡。 伊本海賽姆 硬紙盒 鏡子 剪兩個斜口 鏡面相對 1 單元光與色彩 9 4 七 色 光 雨后天晴,天空有時會出現彩虹。你還在哪些地方 見過彩虹?它們在什么情況下出現? 用鏡子制造“彩虹”。 在晴朗無風的天氣里,背對著太陽,用噴霧器向空 中噴水霧,觀察在水霧中出現的彩虹。 1. 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鏡子,用 小石塊固定,水盆前放一張白卡紙。 2. 讓鏡子朝向太陽,調整鏡子的 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紙上,直到看 見“彩虹”。 紙板 鏡子 水 用水霧制造彩虹。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3 頁 10 用三棱鏡制造“彩虹”。 用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 紫七種顏色的光,說明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 1. 手持三棱鏡 ,讓陽光能照射 到三棱鏡上。 2. 調整三棱鏡的角度 ,使透過 三棱鏡的陽光投射到地面上。 你發現陽光 有幾種顏色? 七色光 以前,人們都認為像陽光這樣的白光是單色光。17 世紀,英 國科學家牛頓發現大吊燈上的玻璃會產生彩色的光,他感到非常好 奇,決定探究在這些玻璃中究竟有什么秘密。在一次實驗中,他讓 一束太陽光透過窗上的小孔射入黑暗的實驗室,并讓這束光線穿過 固定著的玻璃三棱鏡。這時,對面的墻上出現了七種顏色的光。牛 頓又使用第二個三棱鏡,讓第一個三棱鏡產生的七色光平行穿過, 結果,這時的七色光合成了白光。 牛頓也試著讓紅光單獨通過三棱鏡,結果發現紅光并未改變。 在實驗的基礎上他得出結論: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種彩 色光所組成的非均勻的混合體。這就是牛頓關于光的顏色理論。 1 單元光與色彩 11 用手電筒做色光混合實驗。 1. 將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玻璃紙分別蒙在三只手電筒上,打 開手電筒,在白紙上照出光斑,觀察光斑的顏色。 2. 將任意兩種光斑重疊,觀察重疊光斑的顏色。 3. 將三種顏色的光斑互相重疊,觀察重疊光斑的顏色。 將圓盤三等分,分別涂上紅、綠、藍三種顏色,快速旋轉圓盤, 觀察出現的現象。 用圓盤做色光混合實驗。 如果在圓盤上涂七種顏色,快速旋轉時你會看到什么? 12 太陽把溫暖傳給了土壤, 土壤把溫暖傳給了種子; 太陽把溫暖傳給了小溪, 小溪把溫暖傳給了魚兒; 太陽把溫暖傳給了空氣, 空氣把溫暖傳給了你我。 13 單元 2 熱 傳 遞 他們是怎么讓身體暖和起來的? 5 熱 傳 導 熱是怎么傳到衣物、板栗上的? 像這樣的事 例還有哪些? 14 研究熱在金屬中的傳遞方向。 問題: 熱在金屬中是怎樣傳遞的? 實驗設計 : 1.將凡士林均勻地涂在兩塊金屬片上。 2.用試管夾夾住金屬片的一端 ,加熱金屬片的另一端,觀察凡 士林是怎樣變化的。 3.加熱另一塊金屬片的中心,觀察凡士林是怎樣變化的。 觀察到的現象: 實驗結論: 右圖中,燒杯里的熱水 溫度會怎樣變化?水槽里的 冷水溫度又會怎樣變化?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4 頁 冷水 熱水 小心燙手! 2 單元 15 熱傳遞 熱可以從物體的某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過接 觸,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這種傳熱方式叫作熱傳 導。熱傳導時,熱總是從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 生活中有許多熱傳導的事例,你能說說它們的傳熱過 程嗎? 烙餅 量體溫 電烙鐵作畫 吹頭發 冷敷或熱敷 16 將一小瓶紅色熱水放到冷水里,會出現什么現象? 研究熱在水中的傳遞。 問題: 熱在水中是怎樣傳遞的? 實驗設計 : 1.把木屑放入水中。 2.用酒精燈給水加熱。 3.觀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樣運動的。 觀察到的現象: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5 頁 6 熱 對 流 小心燙手! 2 單元 17 熱傳遞 利用身邊的材料制作一個簡易的走馬燈,并解釋走馬燈 能轉動的原因。 液體或氣體受熱上升,遇冷下降,循環流動,使冷、熱液體 或氣體相互混合,這種傳熱方式叫作熱對流。熱對流時,熱總是 由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 1. 在一個紙杯的側面開兩個口,將蠟燭固定在杯底。 2. 在另一個紙杯的側面開多個直角扇葉窗。 3. 在杯底穿一根細繩,用牙簽固定。 4. 將兩個紙杯口對口用雙面膠黏合。 5. 點燃蠟燭,手提細繩,走馬燈就轉起來了。 研究熱在空氣中的傳遞。 問題: 熱在空氣中是怎樣傳遞的? 實驗設計 : 1.固定一支線香,點燃。 2.用玻璃罩倒扣住線香。 3.觀察線香冒出的煙是怎樣飄動的。 觀察到的現象: 以上兩個實驗現象有什么相同之處?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5 頁 18 夏天,站在烈日下你有什么感覺?在哪些情況下還 會有類似的感覺? 7 熱 輻 射 太陽與地球之間有很大一部分空間沒有任何物質,但是太陽 仍然能夠將熱傳遞給地球。像太陽、篝火這樣直接向周圍發射熱 的方式,叫作熱輻射。熱輻射不需要依靠空氣、水等任何物質, 即使在真空中也能進行。 2 單元 19 熱傳遞 利用身邊的材料,做一個簡易太陽灶。 準備材料:紙板、錫紙、剪刀、 美工刀、熱熔膠槍、玻璃管或透明 塑料管等。 怎樣才能使太陽灶的加熱速度變快? 1.用紙板做一個支架。 制作過程: 3. 將玻璃管灌滿水,并封好玻璃管 口,固定在支架上后,調整錫紙凹陷的 位置,使反射的陽光匯聚在玻璃管上。 2. 用熱熔膠把錫紙固 定在支架上。 使用熱熔膠槍時注意安全! 20 熱傳遞有傳導、對流、輻射這三種方式。在實際的熱傳遞 過程中,這三種方式往往不會獨立存在,而是兩種或三種同時 存在。 分析下圖中熱的傳遞方式。 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說說這些產品運用了哪種熱的傳遞方式,它們是 如何傳熱的。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6 頁 2 單元 21 熱傳遞 8 物體的傳熱本領 這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傳熱的快慢一樣嗎? 比較不同材料傳熱的快慢。 問題: 塑料、木頭、銅、鋁、鋼 5 種材料, 哪種傳熱最快,哪種傳熱最慢? 實驗設計: 1. 用凡士林分別在 5 種材料棒上粘一顆珠 子,珠子與材料棒遠端的距離須一致。 2. 把 5 種材料棒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 3. 觀察 5種材料棒上珠子脫落的先后順序。 觀察到的現象: 實驗結論: 塑料勺 木勺 銅勺 鋁勺 鋼勺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7 頁 22 下面的事例說明空氣是熱的良導體還是不良導體? 這些廚具的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為什 么要選擇這樣的材料? 體驗光腳站在瓷磚、地板、地毯上的感覺,說說為 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 像銅、鋁、鋼等容易傳熱的物體叫作熱的良導體;像木頭、 塑料等不容易傳熱的物體叫作熱的不良導體。 蓬松的棉被蓋起來很暖和 雙層窗戶可以隔熱保溫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7 頁 2 單元 23 熱傳遞 冬季,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把樹干包起來?在 寒冷地區建造房子時,為什么要在外墻加一層巖棉板? 設計并制作一個保溫盒。 比比誰做的保溫盒效果好,并分析保溫效果好的原因。 可以任意選擇材料。 24 單元 3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25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 當然是喜馬拉雅山呀! 世界上最大的洋是什么洋? 當然是太平洋啊! 那喜馬拉雅山上 怎么會出現 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摸兩種地球儀,說說它們有什么不同。 政區地球儀 地形地球儀 地球表面包括陸地和海洋。巖石和土壤構成了高低起伏、形 態多樣的陸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9 地球的表面 海底的地形 同樣起伏不平。 26 觀察下面圖片,說說各種地形的主要特點。 制作一個包含兩種地形的立體模型。 準備材料:紙板、舊衣服或塑形布、廢紙或海綿、丙烯顏料等。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8 頁 山地 平原 丘陵 盆地 單元 27 3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陸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火山噴發時,熾熱的巖漿在 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沖破巖層,從裂縫中涌出或噴出。火山噴 發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它會掩埋城市和鄉 村,污染空氣,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10 火山和地震 火山噴發的場景是什么樣的?噴發后又是什么樣的? 樹木被巖漿摧毀 村莊被火山灰覆蓋 28 模擬火山噴發。 1. 在鐵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 的形狀,并在土豆泥中間挖一個小洞。 2. 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醬, 再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洞口。 3. 將鐵盒放到三角架上,用酒精 燈加熱,觀察發生的現象。 當地殼深處的巖層因受到過度擠壓而突然破裂或錯動時, 會引起大地劇烈震動,釋放出長期積累的巨大能量。地震也是 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大地震會使房屋倒塌、道 路毀壞,嚴重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海底地震還會引發海嘯。 海嘯沖毀港口 房屋倒塌 公路毀壞 鐵路變形 你認為哪些 現象預示著“火 山”將要噴發?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9 頁 不要觸碰加熱中 的鐵盒,以免燙傷! 單元 29 3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1. 擠壓多層海綿,觀察“巖層” 褶皺的產生。 2.掰斷木片,體驗“巖層”斷裂的感覺。 3. 用力擠壓挨在一起的泡沫板, 觀察“地球板塊”的錯動、抬升。 發生破壞性地震 時,從地面開始震動到 房屋倒塌,一般僅有幾 秒到十幾秒的時間,這 段時間也是采取正確逃 生措施的最佳時機。 地震逃生口訣 模擬巖層褶皺和地震的形成。 震來莫慌張,就近藏一藏。 廚房有危險,廁所把身藏。 就近三角地,護頭要牢記。 高樓遇地震,電梯不能乘。 樓梯要通暢,沿墻安全撤。 陽臺不能站,頂層可上房。 切忌胡亂跑,目標是廣場。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9 頁 30 火山 地熱地震 11 地球的內部 你能從下面這些現象中推測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嗎? 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地球的內部 結構像個雞蛋。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0 頁 地殼 地核 地幔 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 火山和地震透露出一些地球內部的信息。可為什么會產生火山 和地震呢?為了解開謎團,人類從地球內部尋找原因。到目前為 止,人類鉆探地球的深度只有12 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熟雞蛋,這 深度連雞蛋殼還沒有鉆透呢。20 世紀初,科學家發現,地震波在不 同的巖石中傳播時,有快有慢,于是開始利用地震波來探測地球內 部的結構。科學家根據探測結果,把地球內部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圈 層。其中,薄薄的地殼主要由各種巖石組成;地幔位于地殼和地核 之間,是巖漿的發源地;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溫度和壓力極高。 單元 31 3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在此基礎上,一些科學家認為,地幔和地核會進行水平運動和上 下運動,而最外層的地殼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樣隨之運動起 來。地震是人們直接感知到的地殼運動的反映,更普遍的地殼運動則 在長期地、緩慢地進行著,必須借助儀器長期觀測才能發覺。板塊構 造學說將全球的巖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認為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 中,或向兩邊張裂,或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塊分離 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 在盛有水的燒杯里放一些泡沫 塊,給水加熱,觀察泡沫塊的運動。 如果把水換成黏稠的液體,泡沫塊會怎樣運動呢?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0 頁 不要觸碰加熱中 的燒杯,以免燙傷! 板塊碰撞 板塊交錯 32 觀察地球大陸板塊變化示意圖,比較今天的地球與 兩億年前的有什么不同。 這就是六塊最 大的板塊從地球上 分開來的樣子。 2 億年前 1.5 億年前 現在 根據發現的化石 ,你能推測出喜馬拉雅山很久以前 的情況嗎? 喜馬拉雅山是世 界最雄偉、高大的山 系。20 世紀 60 年代, 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 采集到魚龍、菊石類、 雙殼類等海洋生物的 化石。 菊石化石 魚龍復原圖 單元 33 3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用坩 堝鉗夾住一小薄片頁 巖,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然 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接著再加 熱,再浸入冷水中反復幾 次,觀察頁巖薄片的變化。 12 地表雕刻師 地球表面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除了來自地球內部的力 量,外部力量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 太陽 風 流水 冰川 模擬溫度變化對巖石的影響。 海浪 小心燙手! 34 模擬風對地表的影響。 1.在托盤里放幾塊小石頭。 2.鋪上 12 厘米厚的玉米 碎粒 和玉米粉。 3.用吸管輕吹玉米 碎粒 和玉米粉。 4.觀察托盤里的情況。 溫度 、風、水等都能改變地表的形態,下面地表形態 主要是由哪種因素造成的? 巖石女王頭像 溶洞 破碎的巖石 海邊沙丘 亞馬孫河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1 頁 海蝕拱橋 單元 35 3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模擬變質巖的形成。 1. 準備一些不同顏色的橡皮泥,把它們搓 成大小不同的圓球,堆在一塊塑料墊板上。 2. 用另一塊塑料墊板放在橡皮泥上,不斷 加壓。 3.觀察在大小不同的壓力下橡皮泥的狀態。 巖石的生成方式 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 地球內部的巖漿有時會在地下深處慢慢冷卻,有時又會從地表噴 發出來后冷卻,這些由巖漿冷卻后形成的巖石叫巖漿巖。 巖石碎屑經過風、流水等的搬運后沉積于陸地、河湖及海洋, 經歷一系列變化后形成的巖石叫沉積巖。 巖漿巖、沉積巖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受到高溫、高壓等作用,因 性質發生改變而形成的巖石叫變質巖。 石灰巖 大理巖 玄武巖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1 頁 巖漿巖 變質巖 沉積巖 36 單元 4 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你說 你是高山上的云霧 你說 你是草地上的露珠 你說 你是飄灑在 江南的蒙蒙細雨 你說 你是飛舞在 塞北的片片雪花 37 13 云 和 霧 圖中哪里是云?哪里是霧? 好大的霧呀! 山腰上有云。 38 人造霧。 1. 往量筒內倒入適量溫水,放入點燃的線香。 2. 移走線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觀察量筒內的現象。 3. 用冷水代替溫水,重復步驟 1、2,再觀察量筒內的現象。 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溫水?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根據實驗和下圖,說說云是怎么形成的。 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 晶,它們飄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霧。 放入點燃的線香 是為了增加空氣中飄 浮的固體微粒。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2 頁 4 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39 14 露 和 霜 觀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人 造露和霜。 1. 在杯中放入碎冰,杯 下墊一塊濕毛巾。 2. 將冷水倒入碎冰中, 測量冰水的溫度。 3. 觀察杯子的外壁。 造露。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2 頁 40 1. 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墊 一塊濕毛巾。 2. 在冰水中加鹽,測量冰水的溫度。 3. 觀察杯子的外壁。 加鹽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將杯中的冰水倒掉,過一會兒杯子外壁又會出現什么現象?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霜降 秋天,天氣逐漸轉涼,太陽一落 山,氣溫便很快下降。夜間,空氣中的 水蒸氣遇冷凝結在花草樹木上,形成密 布的小水珠。早晨,經陽光照射,這些 小水珠看上去晶瑩剔透,因而得“白露” 之美名。白露在每年的9 月7 日或8 日。 霜降為每年的10 月23 日或24 日, 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 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意味著冬天即 將開始。 造霜。 在天氣晴朗的夜晚,當溫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氣遇冷 會在草木或其他物體上凝結成小水滴,這就是露。當夜晚的氣溫 急劇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氣會在物體表面凝結成冰 晶,這就是霜。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3 頁 4 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41 15 雨 和 雪 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之處?又有哪些相同之處? 模擬雨的形成。 1.加熱燒杯里的水直至沸騰。 2.用一個熱培養皿蓋住燒杯,觀察培養皿底部是否有水珠。 3.在培養皿中加冰塊,觀察底部有什么變化。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3 頁 42 你能根據下面的示意圖,說說大自然中的雨、雪 是怎么形成的嗎? 為什么培養皿底部會形成小水珠? 在培養皿中放冰塊起什么作用? 冰 晶 雪 花 小水滴 水蒸氣 雨 滴 不是所有的云都會產生降水,只有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 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氣流托不住時,才會掉 下來,從而產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過程中融 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過程中沒有融化,就成了雪。雪 也是降水的一種形式。 4 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43 這些降水形式有什么特點? 雨夾雪 凍雨 冰雹 觀察雪花的形狀,說說它們有什么相同的特點。 44 16 水 滴 的“ 旅 行 ” 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到哪里去了?空氣中的水蒸氣 又來自哪里? 天上的水為什么總也降不完?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4 頁 4 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45 根據下圖,說說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環的。 凝結 降水 蒸發 海洋 湖泊 河流 地表徑流 地下徑流 地下水 你知道紅色箭 頭表示什么意思 嗎?藍色箭頭呢? 模 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 1.組裝好水循環模型。 2. 在“小池”內注 入水,四周種上小草。 3.蓋好罩子,放 上冰塊,觀察模型內 的水循環。 46 單元 5 人體“司令部” 酸的、甜的、辣的, 是誰 告訴我們不同的味道? 行走、奔跑、跳躍, 是誰 在指揮我們的運動? 憂愁、哭泣、大笑, 是誰 控制著我們的情緒? 47 你認為下圖中的行為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 17 刺激與反應 人的身體可以覺察到環境的改變或接收到某些信號,這些環境 的改變或信號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應活動或變化就是反應。 我憋不住了。 我們明天去秋游。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5 頁 哇! 48 比比誰的反應快。 玩“翻轉打手”游戲, 看誰被打到的次數少。 玩“快速抓尺子”游戲, 看誰抓到尺子下端的長度短。 輪流做游戲喲! 人的起跑反應時間 人的起跑反應時間有快有 慢,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反 應時間通常在0.20.3 秒;而一 個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反應時間 通常在0.10.2 秒。如果一名運 動員在聽到槍響后的0.11秒起 跑,說明他的反應速度極快。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5 頁 5 單元人體“司令部” 49 有些時候,人體會在不受大腦控制的情況下做出非常迅速的 反應。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體驗人的本能反應。 1. 兩人一組,相距 1 米左右面對面站立。 2. 一人出其不意地 向對方面部投棉球,一 次投一個,一共投 10 次, 記下對方眨眼的次數。 3. 交換角色,重復 游戲。 是不是很難 做到不眨眼? 如果碰到下面的情況,你會有什么反應? 50 18 從刺激到反應 下圖中,官兵們是怎么分工合作進行搶險救災的? 神經系統的組成 我們的身體里也有一個類似 的“司令部”腦。 腦和脊髓是身體的控制中 心。腦負責存儲和加工信息,脊 髓負責下達簡單的命令,并把來 自感官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再把 大腦的指令傳遞給周圍神經。周 圍神經既要負責收集各種感覺信 號,又要把大腦的指令傳送到肌 肉,使其做出反應。 腦 脊髓 周圍神經 山體塌方, 增援部隊無法 及時到達。 立即空投救 災人員和物資。 近幾日將 連降暴雨 直升機起飛! 5 單元人體“司令部” 51 參考左下圖中女孩收發短信的信息傳遞流程 圖,畫出守門員撲球的信息傳遞流程圖。 測試人體不同部位的皮膚敏感性。 把眼睛閉起來,用兩支鉛筆的筆尖輕輕觸碰身體 的不同部位。體會哪些部位可以感覺到有兩個筆尖, 哪些部位感覺只有一個筆尖。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6 頁 52 觀察下面兩幅圖,每幅圖中兩條線段一樣長嗎? 避讓從相同高度落下的橡皮,測試身體不 同部位反應的快慢。 我們的脊髓 在人的神經系統中,脊髓由一把類似電線的神經束 組成,連接著腦組織和周圍神經。脊髓分布在能彎曲的 脊柱中間,雖然被脊椎骨和軟骨包圍著,但還是有可能 受到傷害。一旦脊髓受損,輕則身體麻木,重則癱瘓。 因此,我們在運動時要注意自身安全。例如,不要在沒 有保護的情況下做下腰動作,在劇烈運動前要做充分的 準備活動。 大腦有時也 會出錯哦! 5 單元人體“司令部” 53 19 我們的大腦 腦被堅硬的顱骨包裹著,它由 大腦、小腦、腦干三部分組成。 大腦 小腦 腦干 認識大腦的輕重與模樣。 稱出約 1400 克的蘋果,拎一拎,感 受一下它的輕重。成人腦的質量和它差不多, 其中大腦的質量約占人腦的 80%。 兩只手握成拳并攏,體 會大腦的大小和形狀。 觀察核桃仁表面的凹凸情況。大腦 表面也像核桃仁一樣,有許多凹陷的溝和 隆起的回,大大增加了大腦皮質的表面積。 54 看右圖10秒,閉 上眼,憑記憶說出圖上有 哪些物品。 用手指摁一摁豆腐,你感 受到的軟硬程度與大腦的差 不多。 辨認下圖中恐懼、高 興、憤怒、悲傷的情緒。 彈棋子,讓它盡量停在 紅點上。 大腦不是白 色的,而是淡粉 色的。 認識大腦的功能。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7 頁 5 單元人體“司令部” 55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7 頁 人的大腦負責各種認知和思維活動,還負責管理人的情緒和 運動。擁有高度發達的大腦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重要區別。 大腦的分工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左 腦控制右側身體的運動,右 腦控制左側身體的運動。左 腦偏重于數學、語言和書寫等 功能,右腦則偏重于音樂、繪 畫、情感等功能。 用七巧板拼出不一樣的圖形。 根據下圖中前三個圖形的規律,畫出第四個圖形。 行為及 情感區 運動區 感覺區 語音區 聽覺區 視覺區 信息處理區 話語區 味覺區 科學家還發現,大腦在工作時,不是所有部分都參與同一件事情, 它的各個部分是有不同分工的。 56 20 大腦的開發與利用 下圖是怎樣表現大腦功能的? 用魚骨圖把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歷程展現出來。 人類在不同階段對 地球的認識 天圓地方 地球是個球體 地球引力 地球內部分層 地球板塊漂移 科學家一直在用多種方法研究大腦,腦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學 習科學打下了基礎。例如,腦科學發現了神經之間的聯結方式, 學習科學在此基礎上提出,利用圖形表征是建立知識網絡的有效 方法,如氣泡圖、概念圖、魚骨圖等。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8 頁 記憶 認知 語言 書寫 運動 思考 情緒 大腦功能圖 5 單元人體“司令部” 57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8 頁 大腦的保護 研究發現,大腦是消耗人體能量最多的器官。它雖然只占體重 的2.5%,卻消耗著身體20%的能量和25%的氧氣。大腦的不同部 位負責不同的功能,一個區域長時間興奮活躍,就會產生疲勞感, 可能導致神經衰弱、記憶力減退。睡眠對大腦的休息很重要,10 歲 左右的兒童每天大約需要10 小時的睡眠時間。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 利于大腦的健康,能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下面的做法哪些正確?哪些不正確?為什么? 你認為,人工智能在未來可以做哪些事? 開窗通氣 不吃早飯 戴頭盔 人工智能是一門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大腦功能的新技 術。開發出的智能機器人不同于完成重復任務的簡單機器人, 在被植入學習程序后,智能機器人可以模擬人類的思維,擁有 一定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8 專項學習 現代科學研究的分支越來越細 ,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 技能,很難滿足一項工程的全部需要。因此,不同領域的工 程師需通力合作,才能使一項工程圓滿完成。 除了不同領域之間的合作 ,同一個工作小組的合作也很重 要。成員間的交流碰撞可以集思廣益,激發創意;組內形成的共 識可以促使組員相互配合,主動地完成分內工作。 主要負責維持機器設備的正常工作 ,負責 空間站與地面的穩定聯系,負責控制空間站的 機械臂等。計算機 工程師 尋找適合制造太空飛行器的 各種材料 ,跟蹤研究這些材料處 于外層空間時的表現和變化。材料 工程師 研 究航天員在空間站生 活所需要的食用方便、營養 豐富而又美味的太空食品。營養 工程師 空間站的 建造與使用 追蹤、干預宇航員在外層空間生活的心理活 動,以及在他們回地面后提供及時的心理治療等。 心理 咨詢師 像 工 程 師 那 樣 59 學 會 用 簡 單 明 了 的 方式界定出任務及 具體要求。 明確問題時 降落 傘在應急 救援、空 投物資等 方面發揮 著重要作 用。如何 安全地將 物資投放到指定地點,是有待 解決的問題。 研究明確問題 前期 查閱資料,了 解降落傘的形狀、 結構、作用、工作 原理等。 工程師告訴 我們 任務:設計并制 作一個降落傘,保護 雞蛋平穩降落。 例如: 任務:設計并建造 一座橋梁。 具體要求:1.要有 4 千 米 的 跨 度 ;2 . 要 承 受一天 2 0萬車 次 的車流 量 ;3 . 造 價 適 中 具體要求: 1. 準 備一枚約50克的熟雞蛋; 2. 把 雞蛋直接裝在網袋里,掛 到降落傘上; 3. 從 三樓的高度降落到指定區 域 ,蛋 殼 不 破 碎 。 60 研究 設計方案 根 據 不 同 的 任 務 選 擇 合 適 的 方 式 獲 取 信 息 ,如 查 閱 書 刊 文 獻 、上 網 檢 索 、實 驗 研 究 、 向有經驗的人咨詢等。 有 時需要通過做探究實驗來 理 解 相 關 知 識 ,檢 驗 他 人 方 案的科學性。 前期研究時 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研究傘面材料、傘面大 小、傘面形狀、傘繩根 數和長短等因素與下降 速度之間的關系,完成 實驗報告。 我們的設計圖 塑料袋 半徑:20 厘米 (每根 35 厘米) 網袋 小組成員: 日期: 研究問題 :降落傘下降的快慢可 能與( )有關。 研究假設: 改變的量: 不變的量: 實驗步驟: 1. 2. 3. 數據記錄: 數據分析: 結論與啟示: 實驗報告 傘繩:8 根 例如: 通過實地考察的 方法,對建橋選址的土 質層進行分析,以確定 建造哪種結構的橋梁。 61 改進 投 放降落傘時,要注意 雙手撐開傘面的兩端,輕輕 松手,這樣有助于傘面在降 落時完全打開。 制作模型 測試 是否需要先 找一個雞蛋的替 代物來試一試? 根 據實際需要,制作的模型 可 大 可 小 ;可 以 非 常 全 面 ,也 可以比較簡化。 有 時 會 做 一 個 與 最 終 產 品 在 外觀、結構、功能等方面完全 一 致 的 樣 品 ,以 便 進 行 測 試 。 制作模型時 如果雞蛋破碎了,回顧前 期研究中的小實驗,改進方案 后,再做一做、測一測。 例如: 要根據設計方 案 中 橋 的 外 觀 、結 構 等,利 用 合 適 的 材 料 制作一個等比例縮 小 的 模 型 ,以 供 測 試 。 62 面 對測試得到的信息,要從 材料選擇的合 理性、制作技術的可操作性、產品的實用性 等方面進行分析。 將 測試得到的信息與任務 要求進行對比, 分析設計上有什么不足。 思 考 :為 什 么 會 是 這 樣 的 結 果 ?還 可 以 怎 樣 改進?然后制定改進方案。 測試改進時 改進 展示交流 下降得太快了,也 許是傘面材料太重了, 換成薄布試試? 這是我們做 的降落傘。 希望大家給我 們提出改進意見。 評一評,哪個小組的降 落傘在保證雞蛋不破碎、降 落到指定區域的情況下,既 美觀,又用材少。 見學生活動手冊第 19、20 頁 例如: 要對橋梁模型進 行 抗 壓 性 測 試 ,收 集 、 分 析 數 據 ,衡 量 設 計 方案是否符合建造要 求 。如 果 不 符 合 ,則 需 要修改設計方案。 63 在編寫過程中,我們選用了一些適合教科書內容的 攝影作品,謹對相關作者表示誠摯的謝意。由于部分作 者姓名和地址不詳,無法取得聯系。敬請有關作者與我 們聯系,以便支付稿酬,并致謝忱。 :南京市湖南路1號A座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人:朱敏 主編郝京華路培琦 副 主 編 葉楓盧新祁 編寫人員洪潮隋小紅單道華高乃定方錦強馮凌 責任編輯葉楓朱敏 設計制作美之筆科技 小詩創作袁婭瓊 繪圖賈如麗王卉 攝影鮑愷軍 參與本冊教科書試驗教學的學校: 大連市沙河口區文苑小學 大連市金普新區東山小學 南京市長江路小學 揚州市江都區真武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教科書 書名 科 學 (五年級 上冊) 主 編 郝京華 路培琦 責任編輯 葉楓朱敏 出版發行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南京市湖南路1號A座 郵編210009) 照排 南京紫藤制版印務中心 印刷 廠址 開本 787mm1092 mm 1/16 印張 版次 書號 ISBN978-7-5499-7960-8 定價 盜版舉報 025-83658579 蘇教版圖書若有印裝錯誤可向承印廠調換 提供盜版線索者給予重獎
- 注意事項
-
本文(2021新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科學電子課本(課本電子版).pdf)為本站會員(備課啦)主動上傳,叮當云教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叮當云教育(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