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6.2符號與文字-教案.docx
課程基本信息課例編號20學科科學年級五學期第一學期課題符號與文字教科書書名:科學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 8 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知道符號和文字是人類創造的保存信息的基本方式。知道“雕版印制”、“活字印刷”的基本工作流程。科學探究:通過文字從“象形”到“表意”的發展,推斷出文字表達內涵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通過重演雕版印刷術的簡要歷程,理解技術流程的特點。科學態度:知道信息的符號化和文字化,使得人類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得到保存,印刷術又很好地促進了這些知識、經驗的傳播。中華民族的漢字創立和印刷術的發明,突出張顯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教學重點:知道巖畫、符號、文字的出現,滿足了人們記錄、存儲、傳遞大量信息的需求。教學難點: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基本流程,教學過程時間教學環節主要師生活動1分鐘2分鐘2分鐘7分鐘3分鐘1分鐘一、聚焦話題二、解讀象形字三、文字傳播載體四、體會雕版印刷術工作流程五、體會活字印刷術工作流程六、回顧與總結教師:隨著社會的發展,傳遞的信息越來越多,人們記憶能力有限,人們希望有些信息可以記錄和存儲。于是就出現了用巖畫、符號來記錄、存儲信息,但有時候會遇到無法用巖畫、符號來進行準確、暢通的交流,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文字。教師: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文字,分別表示:人、木、月、山、鳥、羊、牛、鹿,古代文字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到了現在的文字。例如山字的演變過程,最開始的山字,是三座連載一起的山峰的樣子,還是圖畫的樣子,后來就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山字,文字,再比如鹿字的演變過程也是這樣的,初期是根據鹿這個動物的特征畫出來的圖畫,然后鹿字從符號化向文字發展,就演變成了現在的鹿字,他們都是從象形文字演變成了現在的文字。 現在的這些文字使記錄、存儲和傳遞信息變得方便了。教師:文字出現后,還需要傳播文字的載體,文字寫在什么上面,才能使信息記錄下來呢?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把文字刻在龜板上,后來又書寫在青銅器、竹簡上等。直到東漢時期,我國的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教師:造紙術的發明,使人們可以將更多的信息方便地書寫在紙上,使文字傳播信息更方便。但是有了文字,有了紙之后,文字只能靠手抄,費時、費事,而且容易抄錯、抄漏,影響文字傳播的速度。教師:那該如何改進呢?7世紀初的唐朝時期,人們從印章、石刻中得到啟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術是將寫好的書稿,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木板上,然后用刻刀將木板上書稿的反字體刻成凸起的陽文,并使木板上其他空白處凹陷。雕刻完成之后,接下來,就要進行印刷了,印刷時,要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的刷在板面上,然后再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就能印出正的文字或圖畫了。最后將紙掀起,陰干,印制過程就完成了。下面,我們就通過印刷“愛科學”這三個字來體驗雕版印刷術的基本流程。教師:我們已經把字印在橡皮上了,接下來,就要用專用刻刀進行刻字了,我們需要使橡皮上的“愛科學”這三個字凸起12毫米,并使其他空白處凹陷就可以了。同學們在刻字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喲!教師:我們已經雕刻好了“愛科學”這三個字,下面就要進行印刷了。教師:我們已經成功地印刷了“愛科學”這三個字,那如果我們現在要把“愛科學”變成“我愛學科學”,應該怎么辦呢?學生:有同學會說又得重新雕刻了,太麻煩了;還有同學會說如果我們單個字雕刻,然后再把他們拼在一起,這樣多方便,還可以重復利用。教師:這位同學的想法非常好,我們可以把“我愛學科學”這五個字分別雕刻出來,然后如果我們需要用愛科學這三個字,那就把他們拼在一起,進行印刷就可以了;如果需要我們愛科學這五個字,就把他們拼在一起就可以了。其實這就是活字印刷術,在北宋慶歷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刻反體活字,再把單個活字排版,印刷,大大縮短了排版時間,提高了印刷效率。這樣就可以使文字傳播信息的速度更快、更準確了。教師:最后,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節課的內容,巖畫、符號、文字的出現,滿足了人們記錄、存儲、傳遞大量信息的需求,使人類信息的存儲和傳播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紙、印刷術又很好地促進了文字的傳播,使文字傳遞信息更準確、更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