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成人在线_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狠狠干狠狠干香蕉视频_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九九热欧美,天天干天天射天天操,日本精产品一二三产品区别

歡迎來到叮當云教育! | 幫助中心 教學備課就來叮當文庫!

叮當云教育

換一換
首頁 叮當云教育 > 資源分類 > DOC文檔下載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教案共4課.doc

  • 資源ID:42793       資源大小:76.00KB        全文頁數:17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權限:游客/注冊會員/VIP會員    下載費用:30金幣 【人民幣3元】
快捷注冊下載 游客一鍵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三方登錄下載: 微信開放平臺登錄
下載資源需要30金幣 【人民幣3元】
郵箱/手機:
溫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統會自動生成賬號(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下次登錄下載和查詢訂單;
支付方式: 支付寶    微信支付   
驗證碼:   換一換

加入VIP,下載更多資源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教案共4課.doc

第三單元 固體和液體8.認識固體【教材分析】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建立物質概念和物質意識的基礎上,以“固體和液體”為主題,從物質的“狀態”、“變化”和“分離”等方面進一步豐富和拓展物質概念,形成“世界是物質的”這一基本科學觀念,也為學生將來認識“物質的微觀世界”奠定基礎。本課以生活中常見的固體為研究對象,共安排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辨認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體,并延伸對柔軟、細顆粒狀固體的辨認,充分感知固體。第二部分在了解固體性質的基礎上,通過動手實踐想辦法比較不同固體的體積大小。第三部分判斷固體形狀、大小變化后是否還是固體,性質是否會改變。學生通過聯系生活中固體形狀或大小的變化、自然界巖石的變化,知道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變原來的形狀或大小,但固體的特性不變。【學情分析】學生在低年級研究典型具象物質“石頭”“水”和“空氣”的基礎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質概念”和“物質意識”,但他們判斷一個物體是固體還是液體時,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體的某一固體或液體作為標準,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固體概念。所以本課在判斷諸如紗巾、羽毛、面粉、食鹽等物體屬于什么狀態時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對固體特征的認識不足,對“固體”概念比較模糊。當明確固體是有確定形狀、體積和質量的,學生自然就比較容易區分出到底哪些物體是固體。通過動手實踐也能想辦法比較出不同固體體積的大小。【教學目標】能辨認生活中常見的固體,認識固體的性質;能用多種方法比較固體體積的大小;知道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變原來的形狀或大小,但固體的特性不變。【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固體的性質。難點用多種方法比較固體體積的大小。 【教學準備】紗巾、羽毛(羽毛枕)、面粉、食鹽、三組積木塊、帶刻度的小尺、透明杯子、玉米淀粉、大小不一的兩個小玩偶,量杯、錘子、粉筆、剪刀、紙張、蠟燭、小刀【教學過程】(一)辨認教室里的物品是否是固體1.談話:同學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大家研究過石頭、空氣和水,這些物體都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物質。根據物質狀態不同,可把它們分為固態、液態和氣態。像石頭這樣固態的物體叫固體,像水這樣液態的物體叫液體,像空氣這樣氣態的物體叫氣體。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固體。2.觀察教室,辨認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體,哪些不是固體。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體?哪些不是固體?3.提問:為什么說它們是固體呢?交流總結:固體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4.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是固體?5.教師出示實物或課件:紗巾、面粉、羽毛、食鹽。提問:接下來考考同學們,請問這些物體是固體嗎?小組交流,填寫實驗冊第6頁第2小題。6.交流分析:為什么認為它們是固體?7.強化固體概念。設計意圖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或多或少對固體都有所了解,但對固體的概念比較模糊。開課就直接拿出“固體”這個詞顯然有些生硬,所以先領同學們回顧了一下之前了解研究過的石頭、空氣、水,讓孩子們簡單了解這是三種不同的物質狀態。然后明確本課著重研究固體。通過觀察教室里哪些是固體哪些不是固體,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可能發生疑惑的固體,如:面粉和食鹽,此刻可出示顯微鏡下看到的食鹽晶體和面粉顆粒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從而建立正確的固體概念和對固體特征的認識。(二)比較固體體積的大小1.出示三組積木圖片,分析哪一組積木的體積大?交流提示:每塊積木的形狀和大小一致,有什么辦法來比較呢?(數積木塊)2.出示兩堆粉末,一堆是面粉,一堆是玉米粉,比較哪一堆粉末的體積大?學生動手操作提示:A.借助帶刻度的小尺和一個透明杯子來完成任務。B.裝粉末時,要適當搖晃,表面要保持平整。C.用尺測量杯中粉末的高度時,尺子貼在杯子外壁豎直測量,測量時注意零刻度的位置。也可直接在杯外側畫出標記線進行比較。3.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玩偶。提問:如何比較這兩個玩偶體積的大小呢?采用埋鹽法。學生動手操作提示:A.取足量的鹽,裝入量杯中,測出鹽的體積。B.把一個玩偶完全埋入鹽中,測出玩偶和鹽的總體積。C.利用相同方法測另一個玩偶和鹽的總體積。D.通過比較兩個總體積,得出玩偶體積的大小。4.小結:針對不同形狀的物體測量其體積,我們可以采用有標準測量和間接測量的方法來進行。課下同學們可以借助今天學到的測量體積的方法,試著比較一下其它物體的體積大小。設計意圖這是一個動手操作環節,目的是通過對三種不同形狀的物體測量其體積,使學生了解有標準測量和間接測量等多種測量方法。比較積木體積大小,課堂上可能很難準備出那么多積木,讓學生分組來進行比較,但可以采用圖片或者教師演示的方式來進行,只要學生掌握如果每塊積木的形狀和大小一致,可以采用數積木的方法進行比較即可。粉末堆和玩偶體積的比較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學生會非常感興趣,活動的同時掌握了測量方法。(但要注意強調細節,不要把鹽和粉末弄的到處都是。做好相關教育。)(三)拓展辨認變化后的固體1.演示敲碎粉筆、剪碎紙、切碎蠟,請問它們還是固體嗎?交流分析。2.出示圖片和視頻,提問:大自然中的巖石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最后會變成什么?它們還是固體嗎?3.小結: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變原來的形狀或大小,但構成物體的物質狀態沒有改變。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逐層深入,加深對“固體”這個概念的理解,除了生活中常見的固體,當改變原有固體形狀、大小時,它們還是否是固體呢?通過敲碎粉筆,剪碎紙和切碎蠟燭這幾個活動,慢慢讓學生去感受,幫助學生去理解。如:一支粉筆一截粉筆粉筆顆粒粉筆灰,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去判斷是不是固體,并說出自己的判斷依據。從而清楚認識到不管如何改變,它們還是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具備固體的性質。從而更加深入的認識固體。當然所謂的外力不僅僅是人為采取的外力,風吹日曬雨淋也都屬于外力,是大自然施加給物體的外力。(四)本課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僅僅認識的是固體,除了固體還有液體和氣體,它們和固體是否一樣?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質呢?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漸學到。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即是對本課的一個總結,又為后續學習埋下伏筆。【教學后記】9.認識液體【教材分析】本課按照液體的概念認識液體的性質液體相關知識的拓展應用,逐漸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在圖中尋找液體,并分辨飄動的云和流動的沙是不是液體,理由是什么。在圖中尋找液體可以了解學生對液體的初步認識并提煉出液體的共同特征,在分辨飄動的云和流動的沙過程中,更加明確什么是液體。第二部分,認識液體的性質。通過觀察、比較不同液體的性質、測量體積、比較質量等活動進一步認識液體的性質。第三部分是動手活動,指導學生在認識水平面的基礎上,學會使用水平儀。這也是對液體性質在生活中具體應用的典型范例,從而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思考,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觀察能力進一步提升,因此在認識液體的過程中,要抓住這一特點,提示學生主動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盡可能主動、詳細地記錄下來,更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觀察思考能力。三年級學生已經開始初步展現他們的創造力,在認識液體性質的基礎上,通過學會使用水平儀的活動,激發學生表現其創造力,更多地將已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拓展出液體性質在生活中更多的應用方式。如,調制雞尾酒等。【教學目標】能辨認生活中常見的液體;觀察并比較不同液體的性質,會測量液體的體積和質量;認識水平面,知道水平儀的工作原理,學會使用水平儀。【教學重難點】重點1.觀察并比較不同液體的性質。2.會測量液體的體積和質量。難點學會使用水平儀;【教學準備】1.教學用PPT;2.水、牛奶、食用油、蜂蜜各2050ml,液體流速版,抹布,每組一套;3.燒杯裝50ml水、量筒一個,每組一套;4.一架托盤天平,兩個一樣大小的燒杯,適量水、適量食用油,每組一套。5.水平儀一個,兩個一樣的瓶子,瓶子各裝50ml水,每組各一套。【教學過程】(一)尋找生活中的液體。1.出示生活中的場景圖片,在圖中尋找哪些是液體。提問:同學們,老師在和一位叫“液體”的好朋友玩捉迷藏,請你們幫我一起在這些圖片中找出哪些是液體吧!(汗水、針筒中的藥液、牛奶/果汁、涼杯中的水、食用油、醬油、醋、洗手液、香水、水龍頭中的水、汽油、狗尿、雨水、小池)2.為什么說它們是液體呢?歸納液體的基本特征。(會流動、無固定形狀)3.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液體?4.進一步辨別液體與非液體。(1)出示飄動的煙和流動的沙圖片。(2)提問:它們是液體嗎?為什么?。設計意圖從一個捉迷藏小游戲引出生活中液體存在的場景,通過“尋找生活中的液體,生活中還知道哪些液體?”幫助學生體會液體就在我們身邊,知識源于生活。在學生說出不同物品屬于液體理由的同時,幫助學生歸納出液體的基本特征。圖中有些液體不易辨認,所以也不需要學生準確說出具體名稱,只要找出液體即可。這之后設計了分辨飄動的煙和流動的沙是否屬于液體這樣一個問題,請學生試著描述這兩種現象,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理清“會流動”并非液體獨有的特征,且感受液體的會流動與煙和沙的“會流動”本質上的不同。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液體的過程。(二)比較不同液體的性質,并學會測量液體體積、比較液體質量。1.根據活動手冊P7表格2,觀察、比較不同液體的性質。(1)用眼看,觀察油、水、牛奶、蜂蜜的顏色,并記錄;(2)用鼻嗅,觀察油、水、牛奶、蜂蜜的氣味,并記錄;(3)用眼看,觀察油、水、牛奶、蜂蜜的透明度,并記錄;(4)用眼看并比較,觀察油、水、牛奶、蜂蜜的黏稠度,并記錄;以小組為單位,在液體流速板上,以同樣量、同樣的傾斜角度,盡量同時傾倒出四種液體,比較流速。設計意圖觀察、比較不同液體的性質是比較經典的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既能認識到液體之間存在的不同,又能知道液體具有的共同性。值得一提的是,以小組為單位活動,最好在課前教師按照組內人數對每項活動的分工和次序做到心中有數,在學生活動前和活動中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嘗試著更好地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學習活動。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黏稠度實驗盡量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每一項活動要及時記錄,養成良好的觀察學習習慣。2.測量液體的體積。(1)學習量筒的使用方法。(2)分組測量燒杯中液體的體積。(3)分別用兩個燒杯測量出50ml水和50ml食用油。設計意圖意識到液體是有體積的,學會測量液體體積的方法。燒杯最好選擇帶刻度的,在將液體從燒杯倒入量杯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液體有體積且可以測量。分組活動過程中,觀察為要點,可以組內成員輪流測量,掌握測量方法的同時,為下面的比較液體質量做好鋪墊。3.比較液體的質量。(1)調節托盤天平,使天平兩端持平。(2)分別將盛有50ml水和50ml食用油的燒杯放在天平兩端的托盤中進行觀察。4小結。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設計意圖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測量和比較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液體間存在的共性與不同,即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且液體的體積和質量可以測量。在測量液體體積環節將下一部分測量液體質量時所需的50ml水和50ml食用油直接測量出來,既省時間又鞏固測量方法。但要注意,兩個燒杯放到天平托盤中時,要注意居中擺放,以避免因天平過于靈敏而產生測量的誤差。兩個活動的活動材料前后有銜接,更便于學生總結發現液體的共性與差異。(三)認識水平面,學會使用水平儀。1.認識水平面。(1)在兩個相同的瓶子里裝同樣多的水,將兩個瓶子豎直放在桌面上;(2)傾斜其中一個瓶子,待靜止后比較兩個瓶子的水平面;(3)幻燈出示:靜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們稱之為水平面。設計意圖可以在水面放一根牙簽,這樣更有助于觀察兩個瓶子中液體的水平面,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水平面。2.認識水平儀。(1)出示水平儀。(2)了解水平儀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3.用水平儀測量課桌、講臺、窗臺等是否水平。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非常連貫。學生認識了水平面,進而認識運用水平面原理工作的水平儀,之后又運用水平儀測量事物是否水平。靜止的水面始終保持水平是水的一個重要特點,應用也非常廣泛。因此在這個環節中用一個簡單的水平儀測量活動,幫助學生更深入認識水平面及其原理的應用。(四)下課。語言: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幫助老師找到了身邊很多種液體,了解到液體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知道液體是有體積有質量的,并且我們還運用靜止水面保持水平的特點,學著用水平儀對身邊事物是否水平進行了測量,收獲可真大呀!課后,老師希望大家可以繼續多關注生活中的液體,了解人們對液體不同性質的運用。這節課就到這兒,下課。【教學后記】10.固體的混合與分離【教材分析】固體的混合與分離是蘇教2017課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固體與液體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對固體與液體單元的學習,認識到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物質的世界中,我們周圍的物質根據存在狀態分為固態、液態和氣態;根據組成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并且能夠借助工具對物質進行觀察和測量。學生通過對本單元第一課認識固體的學習,初步認識了固體的性質并能夠利用簡單的儀器對物體的特征進行定量描述。本課從混合和分離等方面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固體的概念。一共設計了三個環節的內容。第一部分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回憶生活中有哪些情況需要將不同的物體混合起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一步步豐富物體混合的例子;第二部分內容是比較固體混合前后的質量和體積的變化,并能夠解釋原因。這部分內容需要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第三部分內容根據混合在一起的不同固體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將混合物進行分離。這部分內容需要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和動手實踐。【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對于生活中固體的混合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見過節日里吃的八寶飯是由不同的糧食混合而成的;見過建筑工地將砂石混合在一起制作混凝土;見過熬制的中藥是用不同的藥材混合熬制的。對于固體混合物的分離也有一定的了解,這些都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對于固體混合后的質量和體積的變化以及其原因學生沒有深入的認識,甚至沒有注意到這其中蘊含的科學知識。【教學目標】能聯系生活,舉出不同固體混合和分離的例子。 能比較固體混合前后的質量和占據空間,并做出合理解釋。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分離開來。 【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固體混合后質量和體積的的變化。難點能解釋固體混合后質量和體積變化的原因。 【教學準備】各種固體混合的圖片,大小不同的燒杯,天平,砝碼,不同大小的量筒,黃豆、綠豆、玉米粉若干,木屑,鐵屑,紅糖,沙子,各種物體分離的圖片。【教學過程】(一)知道生活中不同固體混合的例子1.回顧第一課認識固體的相關知識。提問:通過學習第一課,你對固體有哪些了解?2.出示第一課不同大小的巖石微粒混合的圖片。提問:圖中出現的都是固體嗎?這些固體在自然界是彼此分離的嗎?3.看教材30頁的圖片,說說生活中哪些固體可以混合在一起。學生看圖回答。4.和你的同桌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固體混合的例子?小結:生活中很多時候都需要把不同的固體混合在一起。設計意圖通過對第一課相關內容的回顧導入本課,即復習了已有的知識,喚醒了學生的記憶,同時也順利的進入本課的學習。教材呈現了八寶米、中藥材、混凝土三種固體混合物,以此為例,可采用談話的方式讓學生分析其中 有哪些固體混合在一起。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知道的生活中其它固體的混合現象。固體的混合學生在生活中見過,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例子也比較好找。(二)了解固體混合后質量和體積的變化1.介紹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2.探究不同固體混合后質量的變化(1)出示實驗材料。(2)出示實驗要求。(3)預測混合后質量的變化。(4)小組合作完成實驗。(5)匯報實驗現象:混合后的質量等于混合前各自質量的和。3.探究不同固體混合后體積的變化(1)出示實驗材料。(2)出示實驗要求。(3)預測混合后體積的變化。(4)小組合作完成實驗。(5)匯報實驗現象:混合后的體積小于混合前各自體積的和。(6)分析原因:因為不同大小的固體混合時,彼此之間有空隙,小顆粒的固體會滲入大顆粒固體的縫隙中,造成體積變小的現象。4.小結:不同固體混合后,質量等于混合前質量的和;體積小于混合前各自體積的和。設計意圖先引導學生預測,然后進行混合和比較,用獲得的數據形成結論后再與預測相對照,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測量活動之前,教師一定要對天平、量筒等儀器的使用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對于體積變小原因的分析是本環節的重點,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混合后量筒內的固體與混合前有什么不同,通過對比解釋原因。(三)選用合適的方法分析不同類型的固體1.出示三種混合物,分別是黃豆、綠豆和玉米粉;木屑和鐵屑;紅糖和沙子。觀察:這些混合物有什么特點?提問:怎樣能夠又快又好的將這些混合物進行分離。2.學生設計分離方法。(1)四人組合作,教師適當引導。(2)匯報反饋,全班交流,集思廣益,形成方案。3.動手操作,驗證方法。按照方案對不同混合物進行分離。4.小結:針對不同類型的混合物,要根據其特點選擇分離方法。設計意圖對于混合物的分離是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但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卻缺乏相應的經驗,或者只知道挑揀這種低效的方法。因此本環節動手實驗前應讓學生分析混合物的特點,并根據分析出的特點設計合適的方法,以達到又快又好的分離混合物。(四)列舉生活中混合物分離的例子1.除了剛剛見過的混合物分離,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混合物分離的例子。四人組交流2.全班交流反饋(五)全課小結1.本課有哪些收獲?2.還有什么疑問?【教學后記】11.把鹽放到水里【教材分析】本課是低年級“溶解現象”學習的延續,重點引導學生探究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和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同時指導學生學會用過濾、蒸發等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易溶解物質和易溶解物質,在實踐探究中學會“固體與水混合與分離”。本課按照由混合到分離的邏輯順序,依次將安排了五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把沙子、鹽放入水中觀察現象。復習引出溶解與不溶解的現象,為下一環節做鋪墊。第二部分探究影響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這一部分是典型的對比實驗,從這里開始學生將學習用定量的方法來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第三部分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鹽。這是溶解概念的進一步延伸,是“溶解性”、“飽和溶液”等概念學習必要的科學經驗積累,以這一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中,進一步訓練他們思維和實驗的嚴謹性、科學性。第四部分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和“如何讓沉在杯底無法溶解的鹽和糖繼續溶解。學生在認識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在一定量的鹽后,一般不會關注其他物質的“溶解度”情況,通過將糖溶解在水里,思考其他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量也有所不同,鼓勵學生用所學的實驗方法探究“如何讓沉在杯底無法溶解的鹽或者糖繼續溶解”,為以后學習“飽和溶液”做鋪墊。第五部分分離水中的不溶物和溶解物,過濾和蒸發是混合物分離的兩種基本方法,這里主要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知道:用過濾的方法可以分離水中不易溶解物質,用蒸發的方法可以分離水中的易溶解物質。【學情分析】在一二年級科學學中,已經知道有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里,如食鹽和白糖等; 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里,如沙子和食用油等。三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同樣積累了相關的生活經驗,比如水中加入更多的糖,水會變得更甜等。但學生對于“混合物”的概念比較模糊,還不能意識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同時學生尚不具備獨立設計對比實驗的能力,但能對實驗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測,能夠根據教師的引導制定切實可行的探究實驗方案。【教學目標】探究影響鹽等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學習對比實驗的方法 ;能測量一定量的鹽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況。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水中的不溶物,用蒸發的方法分離水中的溶解物。【教學重難點】重點探究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難點知道物質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教學準備】第一課時:分組材料:燒杯2個、玻璃棒1根、沙子、鹽;冷水、熱水、燒杯3個、鹽、1克量勺、玻璃棒1根。實驗記錄單、課件(死海視頻)第二課時:演示材料:燒杯3個、鹽、糖、電子稱分組材料:礦泉水瓶、剪刀、打孔器、脫脂棉、沙子(干凈)、小石子(干凈)、燒杯3個、毛筆(小刷子)、黑色卡紙【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比較把沙子、鹽放入水里的不同現象1.教師復習導入,提出問題。提問:上一節課,我們一起研究將固體混合與分離,今天我們將一起研究一下將固體放入水里,如果將沙子、鹽放水中,可能會有什么現象?2.學生猜測并說明理由。3.教師指導學生用玻璃棒進行攪拌的正確方法。(攪拌時,注意玻璃棒不能接觸燒杯發出聲音,同時為后面溶解實驗做好準備。4.學生活動,將沙子、鹽放入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攪拌。觀察實驗現象。5.學生匯報6.師生總結:鹽可以溶解到水里;沙子不能溶解到水里。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觀察將沙子和鹽放水中的現象,因為學生已經有了一定前概念,很容易引出溶解與不溶解的現象,為下一個活動“探究影響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做鋪墊。(二)探究影響鹽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1.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剛才我注意到有同學的鹽很快就溶解到水里了,而有的同學的鹽還有一些沒有完全溶解在水里。同學們,你能提出哪些問題?(鹽溶解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2.學生提出猜測。可能與水的溫度有關,可能與攪拌的快慢有關3.教師與學生一起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方案包括問題、假設、實驗步驟、實驗結論等部分; 實驗前強調注意事項(熱水避免燙傷等);制定方案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用相同體積的水和相同質量的鹽。4.學生活動,教師巡視。5.學生交流匯報。設計意圖“鹽溶解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是典型的對比實驗,從這里開始學生將學習用定量的方法來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重點涉及到根據探究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的步驟、控制實驗中的“不變因素”和“可變因素”等技能的學習。對于學生提出的猜測,教師應該提供指導與幫助,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假設進行探究。(三)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鹽1.通過現象,提出問題。我這里有兩杯鹽水,其中一杯水里有5克鹽,一杯水里有10的鹽,你覺得100毫升的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鹽?2.學生提出猜測。可能是15克、100克等3.教師與學生一起制定實驗方案。教師通過“怎樣放鹽、每次放多少鹽、什么時候停止放鹽、怎樣記錄”等問題引導學生完善實驗方案。實驗前強調好注意事項(如玻璃棒的使用、每次加相同量的鹽、溶解慢時一次加1克、無法再溶解的鹽不計結果等)。4.學生活動、教師巡視。5.學生交流匯報。設計意圖“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質”,這是溶解概念的進一步延伸,是“溶解性”、“飽和溶液”等概念學習的必要的科學經驗積累,學生在低年級學習了溶解現象和本課研究了影響溶解速度因素后,以“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鹽”為載體,讓學生在設計實驗和動手操作中,進一步訓練他們思維和實驗的嚴謹性、科學性。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師生總結。2.播放視頻:死海3.布置作業:準備一杯鹽水和一杯淡水,將雞蛋放到里面,觀察會有什么現象?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對本課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整理,死海視頻的呈現讓學生理解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將雞蛋放入鹽水中,也是對死海視頻的解釋,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概念。第二課時(一)探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糖1.通過比較,提出問題。上節課我們一起研究了 100毫升的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鹽,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10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36克鹽,那100毫升水里可以溶解相同多的糖嗎?2.學生提出猜測。3.教師進行演示實驗。 4.觀察現象,交流匯報。把鹽和糖的結果進行比較,讓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物質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質在相同體積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5.怎樣才能讓沉在杯底無法溶解的鹽或者糖繼續溶解?6.學生交流匯報。學生提出加熱方法,教師需要引導和幫助學生正確加熱溶液,可以用水浴法或者直接用酒精燈加熱溶液。學生提出加快攪拌,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玻璃棒進行攪拌。設計意圖學生在認識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鹽后,一般不會關注其他物質的“溶解度”情況,也就不能真正建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質”這一概念。這里通過討論,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其他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量是否不同,鼓勵學生用所學的實驗方法探究,在些基礎上討論“如何讓沉在杯底無法溶解的鹽或糖繼續溶解”,為以后學習“飽和溶液”作鋪墊。(二)分離水中的不溶物1.出示沙水與水的混合物,提出問題。我們學習了固體的混合與分離,上節課老師將沙子放到水里,現在誰能想方法將沙子與水分離?2.學生交流匯報。3.自制過濾裝置,過濾水中的不溶物,比較過濾前后的水。學生分組按教材提示的方法和步驟自制過濾器,并比較過濾前后的水。活動前要強調活動注意事項(如用剪刀要注意安全、剪下瓶口時要把邊修平整,避免劃傷等)。4.播放視頻:自來水廠工作的過程。5.師生總結。分離水中不易溶解的物質,可以用過濾或者沉淀的方法。設計意圖出示上節課沙子與水的混合物,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起用科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一理念,同時自來水廠工作的視頻有利學生構建起具體的科學概念,即通過過濾的方法可以分離不中的不易溶解的物質。(三)分離水中的溶解物1.出示鹽水,提出問題。這是上節課,我們將鹽放入水中形成的鹽水,我現在想把水里的鹽“拿”出來,你有什么好辦法?2.學生交流匯報。3.用蒸發的方法分離水中的溶解物。把鹽水刷在黑色卡紙上,用蒸發的方法分離出鹽。用黑紙因為它吸熱快,能加快水分的蒸發,同時也便于觀察上面白色的食鹽顆粒。為了效果明顯,可使用高濃度鹽水。4.播放視頻:海水曬鹽。5.師生總結。分離水中易溶解的物質,可以用蒸發的方法。設計意圖出示上節課制作的飽和鹽水,再讓學生將鹽分離出來,這樣科學概念的學習會有連續性,將鹽水刷在黑紙上,為了讓學生方便觀察到白色的食鹽顆粒,讓分離出來的固體顯性化,易于觀察。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知道了通過蒸發的方法可以分離水中的易溶解的物質。(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師生總結。2.布置作業:將一根無葉樹枝浸泡在一杯高濃度鹽水里,制作一棵結晶樹。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對本課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整理,課后作業提煉出鹽的結晶體,科學課的結束不代表著科學探究活動的結束,讓學生帶著興趣離開課堂比帶著知識離開課堂更有意義。【教學后記】17

注意事項

本文(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教案共4課.doc)為本站會員(備課啦)主動上傳,叮當云教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叮當云教育(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經營許可證編號:魯ICP備09030270號-2   魯公網安備 37011602000151號 copyright@ 2019-2022

網站大部分作品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站整理編輯的作品外,版權歸上傳者所有,如您發現上傳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權,請立刻聯系我們并提供證據,我們將在3個工作日內予以改正。

1
收起
展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班玛县| 青神县| 石景山区| 新建县| 晋宁县| 尼勒克县| 屯门区| 泾阳县| 汶川县| 襄城县| 永定县| 新平| 卫辉市| 太仆寺旗| 泸西县| 延寿县| 沛县| 琼结县| 宁化县| 青河县| 萝北县| 安顺市| 和平区| 盘山县| 凤凰县| 拉孜县| 个旧市| 永靖县| 大安市| 仙游县| 邵武市| 卓尼县| 临夏市| 中宁县| 贺兰县| 湟源县| 桂平市| 泰安市| 定南县|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