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第二單元《研究土壤》教案共4課.doc
第二單元 研究土壤4土壤的成分【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成分。土壤由水分、空氣、沙、黏土和枯樹葉等構成。通過采集、觀察和研究土壤一系列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實驗中形成有關土壤的認知結構。本課教材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讓學生在大人的陪同下去不同的地方尋找、采集土壤,通過觀察新鮮的土壤引導學生思考土壤里究竟有什么。第二部分,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比較采集來的土壤,學生借助工具觀察發(fā)現(xiàn)土壤里有沙礫、枯樹葉、小蟲等。第三部分,學生動手實驗,通過將土壤用紙包住使勁握一握以及土壤沉積實驗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土壤中既有肉眼看得見的物質(zhì),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zhì),如水和空氣等。最終通過學習知道土壤是沙、黏土、枯樹葉、水和空氣等物質(zhì)的混合物。【學情分析】學生熟悉土壤,但對土壤中的物質(zhì)是比較陌生的,他們?nèi)狈ν寥赖纳羁陶J識。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對土壤進行直觀的觀察認識,再經(jīng)過進一步的實驗探討,有利于讓學生知道土壤的組成。本節(jié)課涉及較多的實驗,在教學中全面開放式的自主設計驗證土壤中有水和空氣方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團隊合作意識。教師不僅要注重實驗的效果,更要從實驗的設計、實驗的規(guī)范操作以及觀察和描述實驗現(xiàn)象等方面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教學目標】知道土壤中有沙、黏土、枯樹葉、水、空氣等;學習采集土樣,經(jīng)歷實驗研究土壤成分的探究過程;能夠運用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觀察、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愿意親近土壤,意識到動植物的生活離不開土壤。【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難點學習用科學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土壤中的成分。【教學準備】野外金屬取土器、透明塑料瓶、放大鏡每小組各一;課堂學生采集的土壤、玻璃杯、放大鏡、水、盤子、勺子、木棒、吸水紙等每小組各一;教師土壤的圖片和視頻、課件等。【教學過程】什么是土壤?(一)圖片導入,認識土壤。1.師出示自然風光圖片,學生交流感受。2.師:我們知道大多數(shù)的花、草、樹木等植物都生長在土壤里。有了土壤,大地才成為萬物之母;有了土壤,大地才變得郁郁蔥蔥。那么,什么是土壤?3.揭示概念,板書課題。土壤是覆蓋在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物質(zhì),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夠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zhì)。設計意圖 出示有關大自然中動植物的圖片 ,引導學生聚焦土壤,明白土壤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意義。哪里有土壤?(二)野外考查,采集土壤。1.引導學生怎樣采集土壤。 師:為了更好地觀察、研究土壤,我們可以采集一些土壤樣本。采集時,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強調(diào):必須有大人陪同才能靠近水邊,采集時不要傷害土壤里面的動植物。)2.分組采集不同地方的土壤。師:哪里有土壤?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交流。預設:草地、菜地、花圃、田野、池塘、山坡把學生分成三個組,教師親自帶領學生去戶外分別選取田野、花圃和池塘邊等不同地方采集土壤樣本。3.交流野外采集中的發(fā)現(xiàn)。師:我們到大自然去實地觀察和采集了土壤,下面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小組在觀察采集土壤的過程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交流并出示采集的土壤樣本。設計意圖 帶領學生采集土壤,讓學生對土壤有一定的實感, 這對學生特別是城市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采集時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尊重生命的教育。土壤里有什么?(三)觀察實驗,研究土壤。1.根據(jù)土壤與動植物的密切關系,猜想土壤里有什么。師:剛才,我們每個小組都到不同的地方采集了土壤。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生猜想并說出理由。2.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采集來的土壤里有什么。(1)師:現(xiàn)在我們把裝有土壤的塑料瓶放在桌上,將土壤倒在盤子中,用木棒把土壤顆粒分開,一起來看看土壤里究竟有什么。比一比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哪個小組的發(fā)現(xiàn)最多,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及時記錄在活動手冊上。(2)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記錄后匯報、交流。3.驗證土壤中含有水。(1)師:一些預測中出現(xiàn)的物體如水和空氣等,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觀察到,是不是我們預測錯誤呢? 大家認為土壤中有水,你能通過實驗證明隱藏在土壤中的水分嗎?(2)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討論,設計驗證方案。如:用塑料袋裝著土壤放在太陽下曬,用試管裝著土壤放在酒精燈上加熱等。(3)師引導學生:能不能利用桌上現(xiàn)有的實驗器材進行設計并進行驗證得出結論?(4)學生用吸水紙包住土壤,使勁握一握,然后攤開紙巾,觀察、分析并匯報發(fā)現(xiàn)。4.驗證土壤中含有空氣。(1)師引導學生設計驗證土壤中有空氣的方案。(2)學生邊演示邊匯報方法:把土壤倒進裝有水的玻璃杯里,不攪動,發(fā)現(xiàn)有氣泡冒出來。證明土壤里面有空氣。5.分離土壤。學生分組實驗:一只手扶著杯口,另一只手拿著木棒,順著一個方向攪,讓土壤與水一起旋轉起來。最后把木棒取出來,靜置十分鐘左右,觀察發(fā)現(xiàn),水面上漂浮著枯枝爛葉和植物的根等,下面沉下去的土壤分成兩層。上層是顏色較淺、顆粒細膩的黏土,下層是顏色較深、顆粒較粗的砂質(zhì)土。6.師小結: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體,我們把土壤里的這些東西水、空氣、黏土、沙石、枯樹葉等叫做土壤的成分。只有了解了土壤的成分,我們才能想辦法讓植物更好得生長。設計意圖學生考察時往往對土壤里的小蟲、動植物殘體感興趣,而對土壤里的其他成分不太注意。巧妙設計教學,通過讓學生動腦筋想辦法來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又讓學生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把土壤的成分分開,很好地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四)拓展延伸,總結評價。1.想一想:土壤里的這些成分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作用呢?2.整理器材,將土壤樣本交給老師保存。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思考土壤的成分對植物生長所起的作用,可以鞏固對土壤成分的深刻認識,同時使學生意識到土壤的重要性。土壤樣本為下節(jié)課研究土壤的類型作準備。【教學后記】5.土壤的類型【教材分析】本課研究各種類型的土壤是如何影響植物生長的。在第二單元教學中,本課既是對第一課時內(nèi)容的深入,又是為下一課時肥沃的土壤的教學做鋪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教材首先給出了三類土壤的分類標準,指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學會認識不同類型的土壤;然后,通過各種方法觀察、比較不同類型土壤的特點,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接著重點指導學生探究土壤的滲水狀況,讓學生在實驗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通過閱讀資料了解不同類型的土壤可以滿足不同植物的生長需求,學生通過閱讀有關植物生長習性的卡片,判斷它們分別適合在哪種土壤里生長。本課教學中,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根據(jù)分類標準給土壤分類。這樣降低了歸類活動的難度,更適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學實際。【學情分析】在前一課的學習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對認識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與經(jīng)驗,會利用各種感官去認識研究對象。但要他們學會鑒別土壤的類型存在一定的困難。通過對比實驗區(qū)分三種類型的土壤的性質(zhì),對于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學目標】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不同方法鑒別土壤中的沙粒、黏土成分的多少,并學會根據(jù)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土壤進行分類;利用對比實驗,了解三類土壤在保水、滲水等方面的不同性質(zhì);樂于用所學科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重難點】重點鑒別土壤類型。難點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了解三類土壤的性質(zhì)。【教學準備】學具事先采集的三種土壤樣本每組一份,白紙、放大鏡、小塑料湯匙、玻璃棒、標簽、燒杯、水、滲水性實驗裝置、抹布等每組各一。教具PPT課件。【教學過程】土壤有哪些類型?(一)認識土壤分類的標準。1.師:同學們,“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基礎,不同類型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植物。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土壤的作用,今天我們來研究土壤的類型。2.關于土壤的類型,你知道有哪些?學生簡單匯報。3.談話交流,明確分類標準:土壤怎樣分類,是否與土壤中的成分有關? 4.老師將三類土壤標本分發(fā)給各組學生。引導學生觀察: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匯報交流。5.揭示:土壤的類型是根據(jù)沙和黏土的含量來劃分的。土壤中有大顆粒的沙粒、中等顆粒的粉粒和細小顆粒的黏粒。人們根據(jù)三種顆粒含量的不同,將土壤分為三類:沙粒含量較多的叫作沙質(zhì)土,黏粒含量較多的叫作黏質(zhì)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作壤土。引導學生討論: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預設:學生可結合上節(jié)課的土壤沉積實驗匯報,也可能說用篩子篩等辦法。設計意圖在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土壤的分類標準,為后面的實驗探究活動提供理論依據(jù)。“有什么辦法鑒別土壤中沙和黏粒的含量”這一問題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在平時的探究活動中善于總結并靈活運用自己的研究方法,讓學生明白研究事物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且要能靈活地從多角度地去研究,結論才能更全面。不同類型的土壤有什么特點?(二)探究不同類型土壤的特點。1.觀察干的沙質(zhì)土、黏質(zhì)土和壤土。活動過程:讓學生取每一種土樣的一小堆放在白紙上,引導學生使用多感官進行檢測。(1)捻一捻:用手捻一捻,比較有什么不同的感覺。(2)學生觀察后匯報交流,鼓勵學生描述:關于沙質(zhì)土、黏質(zhì)土和壤土你知道些什么?它們看上去和感覺上有什么不同? (3)思考:你認為沙質(zhì)土、黏質(zhì)土和壤土分別來自哪里?你為什么這樣認為?它們?yōu)槭裁床煌?2觀察濕的沙質(zhì)土、黏質(zhì)土和壤土。 師引導學生觀察體驗:如果弄濕每一種土樣,你們又會有哪些發(fā)現(xiàn)? 活動過程:(1)握一握:和點水握一握,比較哪一種能夠握成團。(2)搓一搓:讓學生滾動、搓揉每一種土樣,看是否能把它們制成一個球或是一根長條。讓學生把制成的球或長條放在展區(qū)的報紙上。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學生匯報交流:描述濕的沙質(zhì)土、黏質(zhì)土和壤土的感覺和外形。(4)想一想:如果制作泥塑的話,你會選擇哪一種土壤,為什么?3.比較不同土壤的滲水性能。 (1)猜一猜:如果下雨時,這三種土壤保水性能、滲水性能是什么樣的?猜一猜,并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做出自己的猜想。 (2)師:你有什么方法證明嗎?(3)學生討論并設計分組對比實驗。活動過程:指導學生設計實驗,討論需要控制哪些條件。討論交流后明確:實驗裝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在此基礎讓學生預測,當水倒入土壤以后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 學生領取材料實驗。讓小組學生描述看到的現(xiàn)象,比較盛水的容器里經(jīng)過土壤過濾后水的數(shù)量。思考:為什么滲出來的水不一樣多呢?討論后揭示:滲出來的水多說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滲水性能好;水少則相反。4.了解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的影響。(1)學生根據(jù)剛才實驗的情況,交流想法。(2)小結:通過以上對比實驗可以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保水性能、透氣性能和滲水性能,能滿足不同植物的生長需求。砂質(zhì)土滲水快,保水性差;粘質(zhì)土滲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滲水性與保水性居中。土壤的滲水性與保水性是相聯(lián)系的,滲水快的保水性差;滲水慢的保水性好。土壤的滲水性與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顆粒大小決定的。土壤顆粒大的,滲水快,保水性差;土壤顆粒小的,則相反。5.討論:是否還有其它方法來認識三種土壤的特點。 設計意圖這一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通過讓學生捻一捻、握一握、搓一搓等多角度去觀察比較三種類型的土壤,進一步深刻認識土壤的不同性質(zhì)。滲水性能實驗環(huán)節(jié)是對比實驗,在實驗中引導學生把握好對比實驗的公平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驗習慣,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植物需要什么類型的土壤?(四)制作“土壤與植物”卡片活動過程:1.讀一讀:閱讀卡片,了解仙人掌和水稻的生長習性,你認為它們分別適合生長在什么樣的土壤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分享他們的研究。2.做一做:上網(wǎng)搜索有關西瓜、荷花、玫瑰的生活習性,結合自己的資料和經(jīng)驗想一想這些植物適合生長在什么樣的土壤里?并在活動手冊上制作“土壤與植物”卡片。3.全班集體展示交流。設計意圖 大膽開拓學生的信息渠道,讓學生根據(jù)植物的生長習性選擇合適的土壤,這一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也使學生學會了科學管理和使用土壤,學習變得更有意義。(五)拓展實踐。嘗試選擇土壤類型,種植一些植物。 設計意圖 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社會綜合實踐能力。【教學后記】6.肥沃的土壤【教材分析】本課通過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讓學生知道死了的動植物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質(zhì)是由腐爛的動植物遺體分解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質(zhì)”的概念。同時,知道在這一變化過程中蚯蚓等小動物的作用,確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關的意識。讓學生親歷“制作肥料袋”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持久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從而達到“堅持長期持久觀察,在科學學習中克服困難,善始善終,關愛生命”的目標。【學情分析】這一課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是腐殖質(zhì)是如何形成的。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土壤的常見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長植物、土壤里有枯樹葉、土壤里生活著蚯蚓和螞蟻等小動物。土壤里面能夠長出各種各樣的植物,在三年級孩子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組成物質(zhì)腐殖質(zhì),就成為本課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知道土壤的重要組成物質(zhì)是腐殖質(zhì),腐殖質(zhì)是由腐爛的動植物遺體變成的;會制作肥料袋,能夠堅持長期觀察;意識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關,愿意親近土壤,關愛生命。【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腐殖質(zhì)的形成過程及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難點連續(xù)五星期觀察腐殖質(zhì)的形成過程。【教學準備】分組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水、攪拌棍、果皮、蔬菜葉等。【教學過程】土壤為什么肥沃?(一)觀察比較土壤的顏色,探究表層土的形成。1.師出示土層剖面圖:仔細觀察土壤的表層和下層,你發(fā)現(xiàn)有什么不同?(學生發(fā)現(xiàn)表層土和下層土顏色不同。)表層土為什么比下層土的顏色黑呢?2.學生猜想,形成假設。3.老師帶學生到指定地點,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落葉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顏色的?4.師出示落葉腐爛過程的圖片,小結:長年累月的落葉積攢下來,加上雨水的作用,壓在最下面的落葉會慢慢腐爛掉,變成土壤的一部分,使得土壤發(fā)生改變。5.明確“腐殖質(zhì)”的概念:動植物遺體在土壤中腐爛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質(zhì)。腐殖質(zhì)是供植物生長的肥料。腐殖質(zhì)越多,土壤顏色越深,越肥沃。設計意圖用畫面導入,提出問題,目標明確,激起學生的認知興趣。孩子愿意親近自然,讓他們走出教室去看一看,挖一挖,再根據(jù)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實際情況推測表層土形成的原因,這樣容易形成對土壤豐富的感性認識,從中體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二)觀看視頻,探究動物的生活對土壤肥力的影響。1.師:除了落葉,土壤中的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它們的這些活動對土壤的改變有影響嗎?學生猜想、匯報。2.觀看視頻,了解一些常見的土壤動物。3.師小結:土壤中生活著許多小動物,科學家通過辛勤工作,迄今已經(jīng)從土壤中發(fā)現(xiàn)1000多種不同的土壤動物。它們?yōu)樾纬筛迟|(zhì)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在土壤中打洞,幫助土壤通氣;通過吞吃和排泄食物,增加土壤的肥力;通過身體的活動,促進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與土壤顆粒的混合它們是植物生長的好幫手。設計意圖 通過視頻,引導學生探究土壤中生活的小動物對土壤的影響,充分展現(xiàn)他們對問題的思索。讓學生從觀察中學會推理,從推理中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視頻資料為學生的學習打開視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親近自然、探究自然的興趣。怎樣使土壤變肥沃?(三)觀察家鄉(xiāng)貧瘠土壤照片,學習改良土壤。1.師出示家鄉(xiāng)某山區(qū)土壤照片:這些土地肥沃嗎?學生匯報。2.介紹家鄉(xiāng)某地區(qū)土壤的特點,并分析原因:不是所有的表層土都是肥沃的,如山體的表層土就因經(jīng)常受雨水的沖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較貧瘠。3.土壤經(jīng)過改良才能適應多種植物的生長,你知道人們是怎么改良土壤的嗎?學生匯報。如:施肥、換土、埋樹葉、翻地等辦法。4.小結:人們常用種植綠肥、施農(nóng)家肥和收集落葉漚肥等方法改良貧瘠的土壤。我們家鄉(xiāng)的綠化來之不易,是多少人辛勒耕耘的結果,我們要愛護家園,保護土壤。設計意圖結合本地狀況,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社會、大自然中的多種資源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中,可以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的體驗,豐富他們的學習經(jīng)歷,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愛自然的情感,并且從小樹立環(huán)保意識。我要讓土壤變肥沃!(四)制作肥料袋,堅持觀察記錄。1.師:想不想親自觀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會怎么變化,這可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得到結果的,要持續(xù)幾個星期才行,能堅持下來嗎?2.教師結合課本P19插圖,講解做肥料袋的方法。師:在做肥料袋中還需要注意什么問題呢?3.學生討論、匯報。如:選擇香蕉皮、韭菜葉等容易腐爛的植物,并要記錄好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尋、對照。4.給學生分發(fā)透明塑料袋、土壤,學生拿出實驗器材制作肥料袋。(1)學生將土壤和自己帶來的一些果皮、菜葉等裝進塑料袋。(2)用小棒將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3)往肥料袋里均勻灑一點水,扎好塑料袋。(4)填寫好標簽內(nèi)容,并在肥料袋上貼上自己的標簽。(5)將肥料袋放在陰暗的地方。5.師巡視、指導。6.小結:肥料袋制作好了,同學們要記得經(jīng)常翻動肥料袋,并堅持觀察五個星期,同時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活動手冊上。設計意圖這一過程可以讓學生親眼看到腐殖質(zhì)的形成過程,從而驗證假設。因此在動手前要給學生留出思考討論的時間,看做這項活動要注意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考慮周全,這樣才能把事情做成功。老師反復強調(diào)要堅持長時間觀察和記錄,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持久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教學后記】7.保護土壤【教材分析】本課教學,學生將進一步探究土壤和人類的關系,認識土壤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類活動對土壤產(chǎn)生的影響,使學生明白“砍伐森林、開窯燒磚”等行為是對土壤的極度破壞,從而激發(fā)學生保護土壤的行為和意識。通過設計模擬實驗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現(xiàn)象,并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這一課的難點。本課教材主要安排了四個部分的內(nèi)容。第一部分:討論交流,了解土壤對動植物和人類的貢獻,課文以圖文相結合的形式闡述了土壤對人類以及生命的意義,使學生感受到土壤的偉大;第二部分:閱讀資料,了解土壤形成的過程非常緩慢,但土壤受到了很嚴重的威脅,讓學生產(chǎn)生緊迫感;第三部分:模擬實驗,通過一組對比模擬實驗認識植被遭破壞后對土壤蓄水能力的侵害,并拓展認識到保護土壤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共同探討,了解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研究人類應該怎樣保護土壤,激發(fā)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積極參與環(huán)保活動。 【學情分析】通過前面幾課時的學習,孩子對于土壤比較熟悉,對于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對土壤的破壞現(xiàn)象都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為了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土壤與人類的關系,了解土壤所遭受的人為破壞,自發(fā)地參與保護土壤的活動中去,課前可以給學生時間作準備工作,讓他們通過去圖書館、上網(wǎng)查資料或請教父母等方式圍繞“土壤為我們提供了什么”、“我們對土壤做了什么”和“我國土地資源現(xiàn)狀”這三個主題展開調(diào)查,并指導他們用各種方式(文字、圖片、攝像等)記錄調(diào)查結果。【教學目標】知道土壤為人類所作的貢獻,也知道人類對土壤的破壞行為;會做水土流失的對比試驗;意識到保護土壤及環(huán)境的重要性,愿意為保護土壤出一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人類應該怎樣保護土壤。難點掌握好水土流失對比實驗中的條件。【教學準備】學生土壤、草皮、鏟子、灑水壺、水、木塊每組各一,大托盤每組各二。教師PPT課件。【教學過程】土壤對人類有哪些貢獻?(一)了解土壤為人們做了什么。1.學生根據(jù)收集的資料及已有經(jīng)驗進行探討:土壤里生長的哪些直接提供給我們?nèi)祟悾客寥览锏哪男┍粍游飩兝昧耍课覀兩钪械哪男┊a(chǎn)品來自土壤?你還知道哪些動植物及人類離不開土壤的事例?小組討論: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資料,分小組討論并匯報結果。2.顯示課文插圖,介紹糧食生產(chǎn)、動物安家等與土壤的關系。3.小結: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養(yǎng)料、水分,為動物生存提供棲息地。土壤與人類生存所需要的糧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關。設計意圖通過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使學生深切感受到土壤的重要性,感受土壤母親的偉大,并與下面破壞土壤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以此來觸動學生心靈,激發(fā)學生對土壤的熱愛與感激之情。土壤遭受哪些威脅?(二)了解土壤荒漠化的現(xiàn)象。1.學生看圖,思考:為什么有的地方會出現(xiàn)土壤流失、土地沙化的現(xiàn)象?學生交流意見或猜想。2.師:補充土地荒漠化的資料。土壤的形成過程非常緩慢,幾厘米厚的土壤層要經(jīng)歷上千萬年的時間。今天,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脅。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自己所了解的破壞土壤的一些情況自由猜想、分析土壤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原因,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土壤為什么會流失?(三)模擬實驗:了解植被對土壤蓄水能力的作用。1.想一想,當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壞后,土壤的蓄水能力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2.學生討論,猜想假設。3.制定小組實驗方案與材料準備:土壤、草皮、鏟子、水壺、托盤、木塊。4.溫馨提示:(1)注意實驗的公平性: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托盤一端墊起的高度都要一樣;不同的是一個有草皮,一個沒有草皮。(2)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水流沖過以后,土層的變化和流水經(jīng)過的痕跡。5.小組實驗并及時記錄實驗現(xiàn)象。6.小組討論并解釋實驗現(xiàn)象,證實猜想,明辨是非,小組得出實驗結論并全班交流。7.引導學生思考:8.小組討論:認真思考,大膽想象。9.展示交流,師小結。設計意圖 水土流失是自然災害當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通過對比試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討水土流失原因的情境和研究問題的氣氛,幫助學生認識水土流失,對影響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產(chǎn)生理性的認識,完成難點突破。同時,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大膽想象“假如沒有了土壤,地球?qū)⑹窃鯓拥那榫?”使學生產(chǎn)生緊迫感、危機感,意識到保護土壤是當前迫在眉睫的大事,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人類該如何保護土壤?(四)了解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1.出示課本四幅插圖,提出問題:(1)這些活動會破壞土壤么?應該怎么做才對?(2)你認為還有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2.學生看圖,認真思考后展示交流。3.學生拓展補充人類破壞土壤的例子和資料。師:我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現(xiàn)在幾百萬平方千米的土地被白白流失,面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能做些什么?學生觀看、學習,提高對保護土壤重要性的認識。4.討論:大家討論一下,我們可以為保護土壤做些什么?根據(jù)你手中有關土壤破壞的資料,給幾點保護土壤的建議?5.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匯報。6.師小結:我們能做的就是植樹造林,垃圾分類回收,搞好環(huán)保宣傳工作等。7.學生寫保護土壤的宣傳建議,完成在活動手冊第5頁的表格中。設計意圖 對人為破壞環(huán)境的資料進行展示,使學生對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有形象的了解。而活動的重點是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保護土壤的行動中的態(tài)度教育,體現(xiàn)了科學走向生活的教育新理念。在四幅圖例之后,教材提出 “我們可以為保護家鄉(xiāng)的土壤做些什么”的問題,其中的“還能”說明要學生思考、交流的是其他的保護土壤的方法和途徑。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與同學充分交流,并用寫或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學生現(xiàn)在雖然不能對破壞土壤的行為和決策作出改變,但他們能夠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家庭,影響社會,讓大家共同來保護土壤,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教學后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