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含教學反思(全冊共128頁).doc
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共128頁)目錄:第一單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2.水沸騰了3.水結冰了4.冰融化了5.水能溶解多少物質6.加快溶解7.混合與分離8.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第二單元:空氣1.感受空氣2.空氣能占據空間嗎3.壓縮空氣4.空氣有質量嗎5.一袋空氣的質量是多少6.我們來做 “熱氣球”7.風的成因8.空氣和我們的生活第三單元:天氣1.我們關心天氣2.認識氣溫計3.測量氣溫4.測量降水量5.觀測風6.觀察云7.整理我們的天氣日歷8.天氣預報是怎樣制作出來的1水水是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液體,也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種物質,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本單元共有8課,以“水”為探究主題,引導學生探究物質狀態之間的變化。第14課從觀察水的蒸發現象開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騰、結冰以及冰融化現象,比較三種形態的水的特點。第5、6課引導學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質以及怎樣加快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認識水與其他物質混合后發生的變化以及影響這種變化的因素。第7課引導學生探究分離混合物,從而知道某些變化是可逆的。第8課引導學生探究與水的三態變化類似的一些物質變化,幫助學生理解這種變化只是物質的狀態發生了變化,但組成物質的成分并沒有改變,總結并提升學生對變化和水這種特殊物質的認識。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與水相關的認知經驗,他們知道水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可以喝,可以用來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質,在加熱時會冒氣泡這些知識生動有趣且與生活情境直接相關,但同時也是碎片化的。學生剛進入三年級學習,思維還處于以直觀性、具體性、形象性為主的階段,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經歷“現象解釋”“尋找證據”“數據采集”“比較分析”等理性科學學習過程,同時要兼顧“理”和“趣”。因此,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將與水相關的感性認識向科學概念轉化。1圍繞科學概念,強化基礎教學。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設計者“必須將事實性知識置于學習者的概念框架中”,科學概念具有很強的遷移性,圍繞科學概念進行教學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層理解和遷移應用,有助于他們用概念完善認識框架。在本單元中,通過觀察水的各種狀態,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發、凝結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初步建立起“物質是不斷變化的”概念;通過對食鹽和沙混合物的分離實驗,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質循環”和“變化可逆”的概念。2組織科學活動,注重方法教學。本單元各課都有大量的觀察活動和實驗活動,活動材料的準備是關鍵,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指導學生實驗,引導學生交流研討,并將觀察到的現象和實驗得到的數據合理地遷移,形成相應概念。第5課“水能溶解多少物質”實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比實驗,教材中雖然沒有提到“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法,但在實驗過程中要有所滲透。3開展科學探究,規范科學表述。本單元的實驗涉及一些科學儀器,如酒精燈、過濾裝置等。其中個別實驗耗時較長,在指導實驗操作時可以借助微視頻教學節省課堂時間,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探究和研討的時間。同時要引導學生注重表述,可以借助一些匯報格式來培養學生的表述習慣。本單元涉及一些科學詞匯,如“融化”“溶解”“凝結”“過濾”等,學生在書寫時容易混淆,在教學時還需要注意引導。第1課水到哪里去了(教材P24)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水到哪里去了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2.知道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科學探究目標初步經歷“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動。科學態度目標1.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解釋生活中的現象。2.形成在實驗觀察活動中認真、細致的態度,意識到細致的觀察能獲得更多的發現。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意識到水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水的蒸發現象。難點:通過觀察和分析,理解水和水蒸氣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透明杯子、透明塑料薄膜、橡皮筋、透明塑料盒、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一杯清水,同時,用抹布蘸清水板書“水”。)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你們能說說水有哪些特點嗎?(預設:水是液體;會流動;無色無味;沒有固定的形狀;)2.追問:我們已經知道,水是一種液體,有一定的體積,但沒有固定的形態。你們知道水的其他形態嗎?(預設:還有固態和氣態。)3.揭題:(教學提示:指向黑板上用清水板書“水”字的位置。)大家看,黑板上的“水”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水到哪里去了。(板書:水到哪里去了)【設計意圖】先讓學生回顧和描述生活中常見的水的特征,并將這些特征進行梳理,為后面的環節中將水和水蒸氣進行對比做鋪墊。再通過用抹布蘸清水在黑板上寫“水”字,使學生注意到“水”字消失的現象,從而引出課題“水到哪里去了”。探索與研討探索一:水到哪里去了1.提問:黑板上的水是真的消失了嗎?(預設:不是。)那它跑到哪里去了呢?(預設:它跑到空氣中去了。)探索與研討2.追問:我們為什么看不見跑到空氣中的水呢?(預設:因為水變成了水蒸氣,而水蒸氣是看不見的。)3.講解:像水變成水蒸氣這樣,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就叫作蒸發。因為水蒸氣微粒太小了,所以我們無法用肉眼看見它。4.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水的蒸發:將水滴到手上,不一會兒水就“消失”了。探索二:生活中的蒸發現象1.提問:我們在生活中還遇到過哪些類似現象?(預設:灑在地上的水變干了;洗干凈的杯子上的水珠消失;)2.交流:出示教材P3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并分組討論圖中的蒸發現象。組內研討幫助卡主持人:請你們解釋圖中的現象。學生1:地上的水慢慢蒸發到空氣中,坑中的水較多,未蒸發完,就形成了水洼。學生2:煮食物時,水燒開經歷了水水蒸氣白氣的過程。學生3:濕衣服上的水是液體,將衣服晾起來,待水蒸發完,衣服就變干了。主持人匯總大家的發言。3.講解:(教學提示:出示燒開水的圖片或微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壺嘴與“白氣”之間的部分。)水蒸氣是看不見的,所以“白氣”不是水蒸氣。從壺嘴冒出的水蒸氣溫度較高,在遇到周圍溫度較低的空氣時,會凝結成小水珠。這些小水珠非常小,懸浮在空氣中,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白氣”。探索三:用實驗證明水的蒸發1.提問: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水蒸發了呢?(預設:可以通過實驗證明。)跑到空氣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預設:能。)2.布置任務: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探索與研討3.交流:指導學生進行組內討論。組內研討幫助卡主持人:怎樣解釋實驗一中兩個杯子出現的不同現象?學生1:敞口的杯子里的水跑到空氣中去了,蓋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過程中被塑料薄膜攔住了。主持人:這樣解釋的依據是什么?學生1:蓋上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沒有變少,敞口的杯子里面的水變少了。主持人:你們在實驗二的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它們是什么?學生2:我看到了小水珠,我認為它們是水蒸氣凝結而成的液態水。主持人匯總大家的發言。4.研討匯報。集體匯報幫助卡主持人:請各小組代表依次匯報你們組的實驗現象及結論。小組1:實驗一中沒有蓋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變少了,說明水跑到空氣中去了;蓋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面的水沒有變少,說明水在跑出去的過程中被攔住了。實驗二中,我們發現塑料盒中出現了水珠,我們認為是地面上的水先蒸發后凝結形成的小水珠。所以,我們認為杯中的水會蒸發到空氣中,空氣中的水會回到盒子里。探索與研討4.主持人:大家對小組1的匯報有什么疑問或補充嗎?小組2:我們有疑問。水蒸氣也是水嗎?主持人:哪個小組來說一說你們的看法?小組3:水蒸氣不是水,因為它看上去跟水不一樣。主持人:謝謝大家的發言,匯報活動結束。【設計意圖】在本環節中,首先引出蒸發的概念,接著讓學生親身體驗水蒸發的過程,再通過出示“水洼”“煮食物”“晾衣服”圖片,引導學生嘗試多角度、多方式地解釋生活中的蒸發現象,尤其是“煮食物”現象,要讓學生明白“白氣”不是水蒸氣,這是本節課的關鍵,同時,將學生對水的認識逐漸轉移到水蒸氣上。最后安排兩個針對水蒸氣的探究實驗,一是為了讓學生觀察水的蒸發現象,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氣的特點。探索四:比較水和水蒸氣的相同點與不同點1.過渡:在剛才的實驗中,大家觀察得很仔細,對現象的解釋都很合理,小組2提出的問題也非常好。水蒸氣到底是不是水呢?它和水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2.布置任務: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完成活動幫助卡。3.交流:指導學生組內討論。組內研討幫助卡主持人:水和水蒸氣有什么相同點?學生1:都是無色、無味、透明的。學生2:都沒有固定形狀,都可以流動。主持人:水和水蒸氣有什么不同點?學生3:水是液體,看得見、摸得著,有固定體積;水蒸氣是氣體,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固定體積。主持人匯總大家的發言。探索與研討4.小結:液態水和水蒸氣都是水,它們是水的不同形態,它們有相同點,也有各自的特點。水是液體,看得見、摸得著,有固定體積;水蒸氣是氣體,看不見、摸不著,沒有固定體積。它們都是無色、透明、無固定形狀、會流動的物質,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設計意圖】生活中學生會認為水和水蒸氣是兩種不同的物質,通過探索實驗及研討交流將學生的前概念和實際觀察到的結果進行比較,使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最后得出水蒸氣其實也是水,它是水的另一種狀態的結論,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拓展與小結1.小結:水蒸發變成水蒸氣。水蒸氣是氣態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水是液態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水和水蒸氣都是水,它們是水的不同存在狀態。2.提問:水蒸氣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教學提示:提前布置學生課外通過各種途徑去搜集信息。)3.拓展:課件出示人出汗的圖片,引導學生了解人體生理活動中的蒸發現象。【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讓學生意識到水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建立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板書設計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并解釋蒸發現象,理解水和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的兩種不同狀態。因此,水和水蒸氣既有不同點,也有相同點,實現水轉化為水蒸氣的過程是蒸發。課前,比較多的學生認為水蒸氣不是水,水蒸氣是由水變成的。水蒸發成水蒸氣是看不見的。于是,本課設計了實驗,讓學生能夠間接地觀察到水蒸發的過程。但學生在“煮食物”圖片中觀察到“白氣”,會錯誤地認為“白氣”就是水蒸氣,對正確認識水蒸氣造成了困難。因此,可以補充“用水壺燒開水”現象,通過展示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觀察水壺燒開水時壺嘴與“白氣”之間的現象,使學生認識到該部位的氣體就是水蒸氣,是無色透明的,從而將水與水蒸氣區分開來。課后作業第2課水沸騰了(教材P56)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水沸騰了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知道沸騰是水受熱超過一定溫度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沸騰過程中水的溫度不再發生變化。科學探究目標1.探究活動中,能通過猜測、觀察、實驗、研討等發現事實,發展思維。2.學會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實驗現象,并對結果進行分析。3.通過探究活動發展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表達能力。科學態度目標1.形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2.發展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的學習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資源,形成保護水、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重難點重點:掌握溫度計和酒精燈的使用方法,觀察并記錄水在加熱和沸騰過程中的現象。難點:對沸騰現象進行分析,對蒸發和沸騰現象進行比較。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三腳架、石棉網、燒杯、酒精燈、溫度計、硬紙蓋、水、計時器、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漏斗、塑料袋、教學課件。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提問:你們在家燒過開水嗎?(預設:燒過。)你們仔細觀察過燒水的過程嗎?(預設:只聽到過燒水的聲音,沒觀察過燒水的過程。)如果我們不停地給水壺里的水加熱,會出現什么情況?(預設:水會越來越熱,最后翻滾、冒泡,同時還會冒“白氣”。)2.講解:大家所說的水翻滾、冒泡在科學上被稱作沸騰,當液體受熱達到一定溫度時就會沸騰。3.揭題:上一課在水的蒸發現象中出現了“白氣”,而水沸騰時也有“白氣”,它們之間有怎樣的區別與聯系呢?今天讓我們來研究一下水的沸騰。(板書:水沸騰了)【設計意圖】水沸騰現象在生活中較為常見,很多同學燒過開水,但沒有仔細觀察過水沸騰的現象。因此,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討論,進而引出一系列的問題,并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后面的探索環節中對水沸騰的過程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從而發展思維。探索與研討探索一:不停地給水加熱會怎樣1.布置任務:如果我們不停地給杯子里的水加熱,會出現什么情況?說一說或畫一畫你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2.小結:不停地給杯子里的水加熱,水面會產生“白氣”,杯中會冒氣泡,最后水會沸騰。探索二:給燒杯里的水加熱1.過渡:給水加熱時,我們可以觀察哪些方面的現象?(預設:溫度的變化;產生氣泡的變化;水的多少;聲音的大小;)2.提問:要完成給水加熱的實驗,需要哪些器材?(預設:需要燒杯、酒精燈)如何給水加熱呢?(預設:用酒精燈給裝水的燒杯加熱。)3.展示:展示實驗裝置,介紹實驗器材的名稱及作用。(1)實驗器材:燒杯、石棉網、三腳架、酒精燈。(2)器材作用:燒杯盛水;石棉網使燒杯均勻受熱;三腳架固定燒杯;酒精燈加熱。4.播放:播放微視頻和圖片,介紹酒精燈的結構與使用方法。(1)酒精燈的結構:燈壺、燈芯、燈芯管和燈帽。(2)酒精燈的火焰:外焰、內焰和焰心。外焰溫度最高,常用外焰加熱物體。(3)點燃酒精燈:用火柴點燃,不能用燃著的酒精燈點燃其他酒精燈。(4) 熄滅酒精燈:用燈帽蓋滅(蓋兩次),不能用嘴吹。探索與研討5.講解:出示溫度計,講解測量水溫的方法。(教學提示:邊講邊演示。)(1)手拿溫度計的上端。(2)將溫度計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與壁。(3)視線與溫度計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時讀數(測量持續變化的溫度時除外)。(5)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的水。6.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探索與研討7.交流:指導學生組內討論。組內研討幫助卡主持人:給水加熱時,水的溫度是怎么變化的?水在達到什么溫度時沸騰?學生1:水的溫度先不斷升高,后保持不變。水在溫度達到100 時沸騰。主持人:水在加熱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你們在水沸騰的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學生2:沸騰前,水的溫度不斷升高,氣泡由大變小,水面上方有少量“白氣”;沸騰后,水的溫度不變,氣泡由小變大,在水面處破裂,水面上方有大量“白氣”。主持人:水變成水蒸氣后體積是怎么變化的?學生3:水變成水蒸氣后體積變大。主持人匯總大家的發言。8.研討匯報。集體匯報幫助卡主持人:請各小組代表依次匯報你們組的發現。小組1:我們組發現給水加熱時,水的溫度一開始不斷上升,達到100 時開始沸騰,沸騰后水溫不再變化。在加熱至沸騰的過程中,水面上方的“白氣”也逐漸變多。主持人:其他小組有什么補充的嗎?小組2:我們組還發現水在加熱過程中有氣泡產生,且沸騰前氣泡由大變小,沸騰后氣泡由小變大,到水面處破裂。水變成水蒸氣后體積會變大。小組3:我們組還發現水越多,給水加熱至沸騰的時間越長。主持人:謝謝大家的發言,匯報活動結束。【設計意圖】在探索環節,先引導學生對“不停地給水加熱,會出現什么現象?”進行猜測,并記錄自己的看法,再親自體驗給水加熱,通過仔細觀察水沸騰的過程來認識水沸騰的現象。同時,通過對水溫的測量,讓學生知道水沸騰前后溫度的變化規律,并通過對水沸騰前后不同的現象和數據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表達能力。拓展與小結1.講解:其實在不同的地方,水燒開時的溫度不都是100 。我們平時所說的水沸騰時的溫度為100 是在正常大氣壓下測得的。2.拓展:請大家課后查閱資料,看看分別在高山的山頂和山腳燒水,水沸騰時的溫度是不是一樣。拓展與小結【設計意圖】通過布置拓展任務引導學生明白水沸騰時的溫度不一定都是100,從而培養學生敢于對已有的科學結論提出質疑,敢于發現真理的品質,引導學生獲得“很多科學規律需要在一定條件下才能成立”的感悟。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課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對學生的觀察方法進行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有序、全面地觀察。如觀察水沸騰時,從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三個角度進行觀察。同時,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對學生表達能力和歸納能力的培養。如在觀察水沸騰前后的溫度變化時,學生比較容易觀察到水沸騰時的溫度是100,并且在沸騰過程中一直保持100的現象,但他們容易忽略水沸騰時的溫度跟大氣壓有關。因此在描述現象時,要適當引導學生注意實驗條件,明確水沸騰時的溫度為100,是在正常大氣壓下測得的,所以我們說水沸騰時的溫度通常是100,而不是說水沸騰時的溫度就是100。課后作業五、路路利用實驗探究了水沸騰時發生的變化,請回答下列問題。1.下列測量水溫的操作是否正確?正確的在中打“”,不正確的打“”。2.水沸騰時,水中和水面都有________產生。3.通過實驗我們可以知道,給水加熱時,水的溫度變化特點是()。A.沸騰前溫度升高,沸騰后溫度不變B.沸騰前后溫度都一直升高C.沸騰前溫度升高,沸騰后溫度下降4.沸騰后水面會產生大量“白氣”,這些“白氣”是()。A.水蒸氣B小水珠C水蒸氣和小水珠的混合物參考答案五、1. 2.氣泡3.A4.B第3課水結冰了(教材P79)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水結冰了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當環境溫度低于0 ,水的溫度下降到0 時,水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固體狀態。2.知道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科學探究目標1.能觀察并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2.能觀察并比較水和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科學態度目標1.初步感受、體驗物質狀態的變化。2.樂于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理解在自然環境中,水與冰可以相互轉化。教學重難點重點:觀察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難點:測量水結冰時的溫度;初步形成水的形態變化與熱量變化有關系的認識。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試管、清水、碎冰、溫度計、燒杯、食鹽、小勺、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各種冰的圖片、熱水、教學課件。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冬天屋檐下的冰柱、水面的冰的圖片。)我們在什么時候能見到這樣的場景?(預設:冬天,寒冷的時候能看到屋檐下的冰柱和水面結冰。)到了冬天,水容易結冰,原因是什么?(預設:冬天的時候,天氣比較寒冷,溫度比較低,水容易結冰。)2.追問:(教學提示:出示一支裝有水的試管。)如果一直讓試管里的水的溫度下降,會出現什么情況?(預設:試管里的水會結冰。)3.揭題:怎么知道水會不會結冰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來探索這個問題。(板書:水結冰了)【設計意圖】從學生熟知的冬天水結冰的情景切入,調動學生的前認知。從學生樂于探索未知的角度出發,設計水降溫結冰的實驗,從而引出課題。探索與研討探索一:水結冰的過程1.提問:要使水結冰,需要使水的溫度降低。如果想親眼看見水結冰的全過程,我們可以怎么做實驗?(預設:可以把水倒進水杯,然后放到冰箱里面,過一段時間再去看看;可以將裝了水的杯子放到大量冰塊中。)探索與研討2.提問:(教學提示:出示試管、清水、碎冰、食鹽、溫度計。)你們能利用這些材料使試管中的水的溫度變得越來越低嗎?(預設:在試管里加入適量清水,在碎冰里加入食鹽,把裝有清水的試管插入碎冰中,持續測量水溫,直到水結冰。)3.布置任務:分發材料,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完成實驗幫助卡。4.交流:指導學生組內討論。組內研討幫助卡主持人:水在什么條件下會結冰?學生1:水在溫度下降到0 時會結冰。主持人:水結冰后有哪些變化?學生2:液態的水變成了固態的冰,體積變大。主持人匯總大家的發言。5.小結:當環境溫度低于0 ,水的溫度下降到0 時,水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固體狀態。水在結冰過程中,會向周圍放出熱量,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會長時間保持在0 。結冰之后冰所占據的空間比水的大。【設計意圖】在制訂實驗方案和進行實驗的過程中,通過記錄水結冰的具體溫度以及用打“”的形式記錄結冰過程中水的變化,引導學生討論水結冰的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及水和冰之間狀態的轉變,從而總結出當環境溫度低于0 ,水的溫度下降到0 時,水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固體狀態。探索與研討探索二:水和冰的相同點與不同點1.提問:水和冰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預設:冰是固體,水是液體,它們都是無色、無味、透明的。)冰還是水嗎?(預設:冰還是水,只是狀態不同。)2.布置任務:引導學生從外觀、味道等方面觀察、比較水與冰。小組討論并完成活動幫助卡。3.研討匯報。集體匯報幫助卡主持人:請各組代表依次匯報你們組的發現。小組1:從外觀上看,水和冰都是無色、透明的。用味覺器官來感受,可知兩者都是無味的。兩者的形態有區別,水是液體,能流動,沒有固定形狀;冰是固體,不會流動,有固定形狀。主持人:其他小組有需要補充的嗎?小組2:我們有補充。我們組發現從觸覺上感受,水很柔軟,而冰是堅硬的,還很涼。主持人:謝謝大家的發言,匯報活動結束。拓展與小結1.小結:冰和水是同種物質,冰是固態的水。水通過向周圍放出熱量使溫度不斷下降,當溫度下降到0 時便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固體狀態。2.提問:水結冰的現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和不便?(預設:好處是可以看到美麗的冰雕,吃到爽口的冰激凌等,但是冬天路上結冰,會給人們出行帶來不便。)【設計意圖】拓展環節旨在將水結冰的現象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分別從利和弊兩個角度對水結冰的現象進行分析,從而讓學生養成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以及應用書本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在上一節課觀察“給燒杯里的水加熱”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之后,我們繼續從另一個角度研究水的變化,觀察水的溫度降低時有什么現象。讓水向周圍放熱,溫度一直下降,且下降到足夠低時,水開始結冰。冰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物體,他們大多數都有過接觸冰塊的經歷。因此,我們在聚焦環節,從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的前認知,引出要探究的問題,以提升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探索環節,通過觀察、記錄、比較等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物質狀態的變化,培養他們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在研討環節,通過研討交流,梳理結論,使學生對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形成全面的認識,知道水和冰是同一種物質,從而達成本課各項教學目標。課后作課后作業五、下面是成成所在的實驗小組探究水結冰的實驗記錄。2.實驗時,在碎冰中加入食鹽的目的是()。A.讓碎冰結成塊B獲取更低的溫度C消毒3.第10分鐘時,試管中為冰水混合物,溫度保持在0 不變,要想讓水完全結冰,此時()。A.不需要吸收熱量 B需要吸收熱量 C需要放出熱量4.第14分鐘時,水已經完全結冰了,此時會發現冰柱的高度()原來水面的高度。A.高于 B低于 C等于參考答案五、2.B3.C4.A第4課冰融化了(教材P1011)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冰融化了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當環境溫度高于0 時,冰開始融化。2.知道冰在融化過程中,要從周圍吸收熱量,熱量是使水的狀態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科學探究目標1.給冰塊加熱,觀察冰塊的變化。2.觀察并記錄冰融化成水的變化過程。科學態度目標1.初步感受、體驗物質狀態變化的可逆性。2.形成在實驗觀察活動中認真、細致的態度,意識到細致的觀察能獲得更多的發現。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理解在自然環境里,水蒸氣、水、冰三態共存,水的三態之間可以互相轉化。教學重難點重點:觀察冰融化成水過程中的現象。難點:感知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的關系,理解水的三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冰塊、吸管、結冰的試管、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播放:(教學提示:播放一段春暖花開,小河邊冰雪消融的視頻。)厚厚的冰雪是在什么時候融化成水的呢?為什么會融化呢?(預設:太陽出來后冰雪融化成水,因為此時冰能吸收熱量。)2.提問:(教學提示:出示一塊冰。)如果我們給冰加熱,會看到什么現象?(預設:冰會慢慢融化,變成水,如果一直加熱,水還可能會沸騰。)3.揭題:這節課我們繼續探究水的變化。(板書:冰融化了)【設計意圖】聚焦環節,先通過播放春暖花開,小河邊冰雪消融的視頻,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歷來感受冰雪的融化,引發學生共鳴。在美麗的景色中,再提出“冰融化了,我們會看到什么現象”的問題,進而引出課題,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增強了學生探索的興趣。探索與研討探索一:冰融化的過程1.講解:科學研究表明,當環境溫度高于0 時,冰就會開始融化。2.提問: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加快冰塊的融化?(預設:放在手里、熱水里;讓太陽曬。)如果給你們一臺吹風機,你們會怎么做?(預設:用吹風機對著冰塊吹熱風。)如果給你們一根吸管呢?(預設:通過吸管用嘴對著冰塊吹氣。)探索與研討3.活動:指導學生體驗用吸管吹熱氣讓冰融化。(教學提示:提醒學生要對著冰塊的某一個部位不斷吹氣。)4.提問:你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預設:冰被吹熱氣的部位融化得快。)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預設:說明增加熱量,可以加快冰塊的融化速度。因為熱氣能讓冰塊吸收更多熱量。)5.追問:你們知道冰融化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嗎?我們可以怎么設計實驗進行檢驗?(預設:冰融化會變成水。我們可以取一小塊冰放在手里使它融化,或放在燒杯中,讓它慢慢融化。)6.提問:(教學提示:出示結冰的試管、燒杯、熱水、記號筆、溫度計。)怎么利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預設:可以將結冰的試管放到裝有熱水的燒杯中,然后觀察冰塊融化的現象。)7.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幫助卡。8.交流:指導學生組內討論。組內研討幫助卡主持人: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你們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學生1: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給冰加熱,冰吸收了熱量。判斷的依據是在熱水中,冰融化得很快。主持人:冰在融化過程中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2:融化前是固態,融化中是固液混合狀態,融化后是液態。主持人匯總大家的發言。【設計意圖】在探索“冰融化成水”之前,先引導學生針對實驗方案的設計提出想法,以鼓勵學生多思考,提高他們實驗的積極性。然后出示實驗材料,給學生提示或啟發,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并在交流討論中總結出冰融化成水的原因及發生的變化。探索與研討探索二:比較水、水蒸氣和冰1.過渡:通過對實驗“冰融化成水”的觀察,再結合前面幾課的學習,你們發現了水、水蒸氣和冰之間有哪些異同點嗎?它們之間有何轉化關系?2.布置任務: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完成活動幫助卡。3.研討匯報。集體匯報幫助卡主持人:水、水蒸氣和冰之間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小組1:水、水蒸氣和冰都是透明、無色、無味的物質,但是水是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有一定的體積;水蒸氣是氣體,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冰是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主持人:水、水蒸氣和冰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嗎?怎樣轉化?小組2:水、水蒸氣和冰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水在溫度不斷降低的情況下最后會凝結成冰,冰受熱會融化成水,水受熱會變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冷會變回水。主持人:謝謝大家的發言,匯報活動結束。4.小結:水、水蒸氣和冰的狀態不同,水是液態的,水蒸氣是氣態的,冰是固態的,但是它們都屬于同一種物質水,并且可以相互轉化:水遇冷可以變成冰,受熱可以變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冰受熱也可以變成水。拓展與小結1.過渡:你們喜歡吃冰激凌嗎?(預設:喜歡)我們知道,在不同的條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那么在相同的條件下,冰和冰激凌哪個融化得更快一些呢?2.拓展: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設計實驗進行研究,下次課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研究成果。【設計意圖】由“你們喜歡吃冰激凌嗎?”這一問題引出最后的拓展環節。如何研究冰激凌的融化過程?在本環節中,特地給出了“在相同的條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個融化得更快一些?”的提問,是在間接地提示學生在設計實驗時要注意思考哪些條件應該相同,相同的條件如何設置,進一步引導學生課后自行設計實驗進行研究。板書設計1.4冰融化了冰水教學反思在上一課的學習中,學生觀察了水結冰的變化過程,了解到結冰是液態的水變成了固態的冰,同時也產生了繼續探究水的變化的興趣,由此自然地開展繼續觀察水變化的探究活動。所以,本課的教學從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的前認知,引出要探究的問題。繼而進行“吹冰塊”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促使冰塊快速融化的重要因素是熱量。然后觀察冰融化成水的過程,使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冰融化成水后體積減小。再通過比較三種形態的水之間的異同來梳理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系統地整理所學知識,對水形成較系統的認識。最后通過研討交流,達成共識,總結探究過程,進一步認識水的三態變化,從而圓滿地達成了本課的各項教學目標。課后作業二、判斷題。1.冰、水和水蒸氣都是同一種物質,它們可以互相轉化。()2.剛從冰箱里取出的冰塊的溫度一定都是0 。()3.易錯題把一小塊正在融化的冰放入一大杯0 的水中,水會結冰。()參考答案 二、1.2.3.第5課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教材P1214)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水能溶解多少物質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2.知道同樣多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是不同的。科學探究目標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多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2.能用攪拌的方法使水中的物質充分溶解。科學態度目標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教學重難點重點: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難點:學會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相應的問題。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食鹽20克,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克,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2克劑量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透明杯2個,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據匯總表。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教學課件。流程教學設計二次備課聚焦1.引入:播放食鹽在水中慢慢溶解的視頻。2.提問:生活中我們經常把食鹽放入水中,食鹽會溶解在水中。你們說說看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中?(預設:白糖、味精、紅糖等。)3.揭題:(教學提示:出示一杯清水和食鹽、小蘇打。)家庭廚房中常見的小蘇打也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我們把它們不斷地加入這杯水中,它們能一直溶解下去嗎?今天我們就來探究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板書:水能溶解多少物質)【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入,喚起學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并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無限的嗎?激發學生對“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興趣。探索與研討探索:水能溶解多少物質1.提問: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哪一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強?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實驗?2.講解:要比較食鹽和小蘇打的溶解能力,就要做對比實驗。我們可以通過向兩杯等量的水中,分別加入食鹽和小蘇打來比較它們的溶解能力。探索與研討3.引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實驗方案。(1)對比實驗應該設置哪些實驗條件?(預設:設置不同條件,如食鹽和小蘇打;設置相同條件,如取同樣多的水、水的溫度相同、都進行攪拌、每次加入食鹽和小蘇打的量相同等。)(2)怎樣取同樣多的水?水為什么要一樣多?(預設:用量筒量取50毫升水倒入透明杯中;如果水量不一樣,則無法進行比較。)(3)怎樣加入食鹽和小蘇打?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預設:將食鹽和小蘇打分成若干份,每份約為2克或一勺,先加一份,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4)什么時候停止加入食鹽和小蘇打?(預設:當食鹽和小蘇打不能繼續溶解時,停止加入。)(5)怎樣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完全溶解了?(預設:透明杯底部沒有剩余的白色固體或粉末時就是完全溶解了。)(6)若某一份沒有全部溶解,份數如何計算?(預設:沒有全部溶解,不算一份。)4.交流:組織學生交流,匯總學生的回答,并引導學生明確和完善實驗方案。【設計意圖】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直接設計對比實驗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設計實驗時教師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做可以使對比更明顯。明白了對比實驗的重點和難點,可以為后續規范地進行對比實驗打好基礎。5.布置任務: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幫助卡。探索與研討6.交流:指導學生組內討論。組內研討幫助卡主持人:50毫升水中分別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和小蘇打?學生1:50毫升水中分別溶解了7份食鹽和2份小蘇打。主持人: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嗎?依據是什么?學生2:不同,依據是同樣多的水,食鹽溶解的份數多,小蘇打溶解的份數少。主持人:為什么我們在做上面實驗的時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學生3:一份一份地加入可以清楚地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能夠溶解的份數。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