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2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教案含教學反思.docx
26*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導航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了解文章主要內容。2.通過聯系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會給課文加小標題,說出課文的中心思想。3.通過“讀水滸傳”“談碰壁”“放爆竹”“救助車夫”“關心女傭”這五件事,初步了解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熱愛勞動人民,憎恨舊社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人。教學重點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格,用小標題概括所寫的魯迅先生的幾件小事。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摘抄本;搜集寫作背景資料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1.創設情境(出示送別魯迅先生的圖片)教師:1936年的10月19日,一顆偉大的心臟永遠停止了跳動。一時間,成千上萬的人們奔走相告,來見他最后一面,來送他最后一程。這個人就是魯迅先生。(板書:魯迅,提醒學生注意“迅”的筆順)曾經說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么,在親人眼中,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板書課題,齊讀。2.從題目中分析人物之間的關系:“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說明作者是魯迅的侄女周曄。那么,作者為什么稱自己的伯父為先生呢?指名答,師生評議,小結:在中國,尤其是以前,對男人稱呼“先生”是一種尊重。作者周曄之所以稱伯父為先生,不僅表達了一種對親屬的懷念之情,還表達了對伯父的敬重之情。3.那就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的鏡頭走近魯迅先生,一起懷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課文寫了哪幾件事?可分為幾段?你是怎么知道的?2.檢查自讀情況。(1)小組交流,討論: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課文寫了哪幾件事?可分為幾部分?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主要內容:本文通過記敘魯迅生前的幾件小事,以小見大,反映了魯迅先生是個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熱愛與敬仰之情。第一部分:魯迅先生逝世后,人們沉痛地悼念。第二部分:魯迅先生教育“我”認真讀書。第三部分:魯迅先生以“碰壁”為比喻抨擊舊社會。第四部分:魯迅先生和家人放爆竹。第五部分: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車夫。第六部分:魯迅先生關心女傭阿三。(2)請同學們思考:你知道怎樣加小標題嗎?結合段意,用小標題概括各段意思。本文內容用小標題概括為:深切的懷念談讀書談碰壁放爆竹救助車夫關心女傭3.默讀課文,想想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勾畫出本文的中心句。(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三、仔細品讀,領悟中心。1.從課文中的哪些事情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2.提出自學要求:找到相關的句子勾畫出來,自由讀,結合自己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想想理由,并在旁邊用鉛筆批注。3.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個別指導。(1)“談讀書”部分:預設:學生勾畫出相關的句子,如: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伯父跟我談起水滸傳里的故事和人物。那天臨走的時候,伯父送我兩本書,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約翰。教師:第一句話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從這些語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第一句話用了語言和動作描寫。伯父的話實際上是在幽默而婉轉地批評“我”讀書太馬虎。因此,聽了這句話,“我”比挨打挨罵還難受。我從中體會到:魯迅先生善于啟發教育孩子、關心孩子,連批評孩子時都替孩子想得多。伯父送“我”兩本書,也是關心“我”,希望“我”好好讀書,多讀書。)指名讀有關語句。同桌交流:重點理解“囫圇吞棗”“張冠李戴”。教師總結:囫圇吞棗:把棗兒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張冠李戴: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弄錯了對象或弄錯了事實。(2)學習“談碰壁”這個故事。自由讀這一段課文,看看哪里不理解。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嗎?你聽說過或遇到過鼻子被墻壁碰扁的事情嗎?誰收集到了關于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資料,跟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學生沒收集到就由教師介紹)理解“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究竟包含什么意思呢?我們來看屏幕上魯迅先生的一段話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墻”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墻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聯系魯迅那個時代的情況,讀讀這段話,想一想、議議:“四周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同學們想一想,談“碰壁”與表現伯父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也有聯系嗎?教師小結: 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當時的社會一片黑暗,看不到一點兒光明,人民連一點兒民主和自由都沒有。“碰壁”是與反動勢力作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從這談笑似的話語中,可以體會到魯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懼迫害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革命的樂觀主義態度。生活在舊中國最黑暗時代的魯迅先生正因為為勞苦大眾想得多,所以他才會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橫眉冷對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爭,讓我們一起來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學到的這兩句詩(師生齊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3)“放爆竹”部分:指名讀,同桌交流討論:魯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課文哪幾句話可以體現出“我們”膽子非常小?伯父和爸爸分別是怎樣燃放煙花爆竹的?文中“我突然注意到他臉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還有額上一條條的皺紋,都現出他心底的歡笑來。”這句話主要是對人物的什么描寫?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指名讀,教師小結:這是對伯父表情的描寫。“慈祥”“愉快”“歡笑”這些都是魯迅先生發自內心的真實感情的流露,和孩子們在一起,魯迅先生是感到非常開心的;為孩子們做一點點事情,魯迅先生是非常愿意的。表現了魯迅先生在生活中也是一個非常慈愛的人。(4)“救助車夫”部分:出示: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把剩下的藥和繃帶也給了他。請同學們讀這部分文字,仔細體會這部分的細節描寫,想一想,魯迅先生的哪些動作令你感動?用筆圈出來。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動詞如:“扶、蹲、半跪、洗、敷、扎、掏、給”等。魯迅對勞動人民的關心、憐愛、同情。)教師小結:是啊,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為別人想得多!伯父在救護資助車夫以后并沒有輕松,反而變得那么嚴肅,他在想些什么呢?(魯迅可能想到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救助一個車夫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推翻舊社會才能解救勞動人民。)(5)“關心女傭”部分:指名讀,思考: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板書:關心窮苦人)女傭阿三的話講了哪兩方面的意思?(一是魯迅病得厲害還在三更半夜寫文章,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二是關心女傭阿三,勸阿三多休息。)從阿三的話中,我們分明觸摸到了先生那顆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心。齊讀最后一句: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4.學習第一部分。(1)從這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2)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魯迅先生深受愛戴?當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3)小結: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們的愛戴。(板書:深受愛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會有那么多人來吊唁他。“我”當時的心情也是十分悲痛。直到今天,魯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也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里。四、布置作業。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找出描寫人物神態、外貌、動作、心理的句子,抄到摘抄本上。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成功之處:一是調動各種課堂資源創設課文情境,激發學生感情,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二是能抓住重點詞語深入開掘,構建人物形象,并滲透寫作方法指導。不足之處:有些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不了解,所以文中所滲透的幾件事會感覺小題大做,無法深入理解。教學建議:在課前查閱魯迅去世的相關資料和時代背景資料,抓住本文的中心句,讓學生圍繞中心去自主學習,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感受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