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14 在柏林 教案含教學反思.docx
14*在柏林教學導航教學目標1.領會文章深刻的主旨,體會文章對于殘酷戰爭的控訴。2.領會這篇微型小說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教學重點品味文本中的重點詞句,理解作者蘊含其中的感情。教學難點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致。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資料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問題引導,引出課題。同學們,如果讓你寫一篇小說來表現戰爭的殘酷,你會怎么寫呢?你是描寫戰場的刀光劍影,還是描寫戰士的慘狀?你是寫一群人在戰爭陰影下的悲慘生活,還是描寫一個家庭在戰爭陰影下凄慘生活的縮影?在柏林這篇微型小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讓我們走進柏林,去體會戰爭陰影下的人們所遭受的傷痛吧!二、初讀課文,把握情節。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并畫出不理解的生字詞,注意把課文讀通順,把握主要內容。2.檢查自學情況。三、品味語句,體會情感。1.“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兩個小姑娘“指手畫腳,不假思索地嗤笑起來”和“再次傻笑起來”說明了什么?3.從老兵所說的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他們的母親”如果改為“她”好不好?4.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處“靜”在內涵上有什么區別?5.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6.指名匯報,師生評議,小結。(1)課文第一句話的言外之意:這是一輛有氣無力的火車,就像在戰爭烏云籠罩下的國民情緒一樣低落,所以這是一輛“緩慢”的火車。戰爭使他們看不到希望,看不見生活的方向,所以火車去的方向也沒有交代。因為戰爭使很多人特別是健壯的男人都失去了生命,所以火車上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2)兩個小姑娘“指手畫腳, 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表明兩個姑娘的缺乏同情心、無知和幼稚。(3)從老兵說的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老人的無奈和傷心。不能改為“她”,因為“他們的母親”把死去的那三個兒子和這位母親成為瘋子的原因聯系起來了,讓我們體會到戰爭帶給人們深深的創傷,讓人們更加厭惡戰爭,渴望和平。(4)第一處“靜”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懾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在流血。這種靜,是因為他們由老兵的話想到了自己在戰爭中失去的親人。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此時籠罩了整個車廂,這時的“靜”是人們對戰爭無聲的控訴。四、再探文題,品味主旨。1.探究:課文敘述的是一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而課文的題目取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2.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3.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德國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許多國家的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柏林是這場戰爭的策源地。作為二戰中的侵略國的人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戰爭創傷,那些被侵略國家的人民遭受的創傷就更慘烈了。作者將文章的背景置于這列由柏林開出的列車上,可以想見,遭受到殘酷戰爭的不僅僅是列車上后備役老兵這一家,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后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只是千萬個籠罩于戰爭陰影下的家庭的縮影。以“在柏林”為題,表達了作者站在侵略國的角度對戰爭的控訴、對和平的呼吁。以此為標題還留給大家想象的空間:在柏林是這樣的,那么在戰爭陰影下的其他地方是怎樣的呢?戰爭的危害不言而喻。五、感受技法。1.這篇小說是怎樣表現戰爭災難這一主題的?鼓勵學生圍繞這一主題自主批注,組內交流研討。2.教師點撥,可以從情節的設置、人物的刻畫等方面入手探討。3.小說的結尾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勢和鋪墊,結尾時老兵滿含血淚的控訴才更顯沉重,小說設置的包袱到結尾才抖了出來。請你找一找前面有哪些鋪墊。4.例如一開始老婦人讓人難以捉摸的數數“一、二、三”,一直到小說結尾處由老兵說出她是因兒子相繼死去而變瘋的,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個兒子。還例如一開始小姑娘們的兩次“笑”,當老兵說出真相后整個車廂里的一片寂靜。當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對于文章蓄勢和鋪墊的手法學生將會比較容易地找出。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六、布置作業。根據你讀過的以反映戰爭為主題的文章或看過的電影,寫一篇小小的讀(觀)后感。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成功之處:在教學中,借助課前準備的相關資料,再自主學習課文,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及文中思想感情的把握比較到位。不足之處:這篇小說篇幅雖短,但含義深刻,不易理解,特別是對開頭老婦人的描寫,學生容易把握不準。教學建議:二戰給世界人民帶來的創傷,需要借助相關影視資料進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