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共79頁).docx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案(全冊,共79頁)目錄:第一單元 認識空氣1 空氣占據空間嗎2 空氣有質量嗎3 熱空氣和冷空氣第二單元 研究土壤4 土壤的成分5 土壤的類型6 肥沃的土壤7 保護土壤第三單元 固體和液體8 認識固體9 認識液體10 固體的混合與分離11 把鹽放到水里第四單元 地球上的水資源12 河流與湖泊13 地下水14 海洋15 珍惜水資源第五單元 人的呼吸和消化16 人的呼吸17 運動和呼吸18 食物的旅行19 食物與營養專項學習 像工程師那樣1.空氣占據空間嗎【教材分析】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空氣的第1課,本單元學生將圍繞水和空氣的存在和特征開展探究。 本節課 “空氣占據空間嗎”這個主要問題,包含了“什么叫占據空間” “怎樣觀察到空氣是否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形狀會變化嗎”這三個小問題。由于空氣無色無味的特性,所以不能直接觀察到它是否占據空間,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提供給學生豐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逐漸感知空氣占據空間的事實,并通過小活動,觀察空氣占據空間大小和形狀的變化。【學情分析】由于學生在低年級已經了解空氣的存在及顏色、狀態、氣味等特征,因此空氣對學生來講是一種非常熟悉的物質。本課帶領學生認識空氣不易察覺的性質占據空間。學生對“空間”這個詞很陌生,更缺乏理解。本課要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和“物體占據空間”的概念。【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空氣占據空間。2.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可以改變,壓縮空氣具有彈性。科學探究目標1. 會用實驗證實空氣占據空間和發現壓縮空氣具有彈性;2.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科學態度目標1.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探究意識2.愿意交流自己的探究結果,分享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感受壓縮空氣的用途。【教學重難點】重點:探究空氣占據空間;探究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有彈性。難點:理解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具有彈性。【教學準備】小組實驗材料:氣球2X6=12個,飲料瓶12個(6個完好,6個有洞的),透明塑料杯、紙巾、水槽、注射器24個、實驗記錄單6份、毛巾。演示實驗材料:一盒粉筆、一杯水,氣球2個,飲料瓶2個,1套“流不下去的水裝置” (小口瓶、燒杯、漏斗、橡皮泥)。【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視頻欣賞烏鴉喝水的動畫片。2設問:故事中聰明的烏鴉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呢?3生:(烏鴉銜來許多小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面不斷上升,于是它就喝到了水。因為石子有一定的體積,扔下去的時候,小石子占據了水的位置空間,所以水沒位置了,就升上來了。我們把物體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間”。)4師舉例:(展示圖片)粉筆占據粉筆盒的空間,水占據了杯子的空間。生舉例:同學們和桌椅占據了教室的空間等。師:這是一滿杯水,水占據杯子的空間。隨后師去倒掉水,問:現在杯中有什么?(空氣,也就是說空氣占據了杯子的空間)5設問:空氣,它是否像水、石子那樣占據空間呢?生預測。師板書課題。二、初步探究:空氣占據空間嗎1空氣看不見摸不著,怎樣才能用實驗證明空氣占據空間呢?同學們可以想出一些辦法來驗證一下嗎?請同學們相互交流討論,討論出一種辦法來證明。如果有困難,可以看下教材,也可以舉手示意邀請老師一起參加你們的設計。(將問題留給學生交流,給出時間,從交流中引發問題。)2初步驗證:“大力士”都吹不大的小氣球。事先準備:取兩個相同的氣球,其中一個氣球放入裝有水的瓶中,用球嘴套住瓶口。挑一名瘦弱的女生吹氣球;挑一名身體高大強壯的男生用力吹瓶中的氣球。其他學生觀察并思考。癟癟的氣球為什么在小女孩的手中變大了呢?為什么瘦弱的小女孩都能將氣球吹得大大的,“大力士”卻不能吹大瓶中的氣球呢?生解釋:水占據了空間。過渡:倒掉水,再吹氣球。每組選兩名學生吹氣球,另外兩名做好觀察。學生分組實驗:吹不大的氣球。觀察并記錄,在記錄單1上作出對現象的解釋。解釋:空氣占據了空間。三、二次探究,自主實驗 1魔術實驗“紙的奇遇”。師:將一張紙扔進水里。生:發現紙很快就濕了。師:我能讓紙放到水里不濕。你們信嗎?(1)師演示實驗:把一團紙巾放在杯子的底部,然后將杯子豎直倒扣在水中,請生預測一下,紙巾會被水浸濕嗎?為什么?(將一張紙扔進水里,發現紙很快就濕了。但老師卻說,能讓紙放到水里不濕,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比讓他們直接做實驗更具有意義。)PPT展示實驗要求:紙要塞緊,不要掉下來。杯子要豎直倒扣在水中。豎直取出杯子后用干紙巾擦凈杯口的水。(2)生分組實驗,觀察并記錄。(3)小組匯報:在剛才的活動中你們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還有哪個小組想補充?(紙沒有濕,說明杯子里有空氣,空氣占據了杯中的空間,水就進不去了)實驗失敗的小組反思:為什么紙濕了?(傾斜,有氣泡)(4)小結:這種現象說明了空氣可以占據空間。2“流不下去的水”“漏斗”變“漏堵”。事先準備:將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封住小口瓶。(1)預測:水會漏下去嗎?為什么?(2)演示實驗:快速向漏斗里倒水。(這個實驗老師要幫學生準備好材料和裝置,不然學生在短時間內封好橡皮泥,難度很大。但是一定要提醒學生是快速倒入水,但是不宜漫過漏斗。)(3)小組討論:水漏下去了嗎?為什么?橡皮泥在這里的用處是什么呢?(水不會漏下去,因為空氣占據空間;橡皮泥的用處是堵住瓶口,不讓空氣跑出來。)(4)實驗失敗反思:為什么水漏下去了?(密封不嚴實,倒水的速度慢了。)過渡:做完了“漏斗”變“漏堵”的奇趣實驗,大家覺得科學課好不好玩呀?想不想繼續實驗探究啊?那就用你端正的坐姿和好奇的眼神告訴我吧! 過渡:空氣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確確實實地存在,并且大家都用自己的實驗證明了空氣和水、石頭等物體一樣,可以占據空間。那么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可不可以改變呢?壓縮后的空氣會不會像彈簧那樣被壓縮呢?四、再次探究:壓縮空氣具有彈性1師出示注射器,介紹各部分名稱(筒身、刻度和活塞)。一會兒我們就擠壓注射器里的空氣。實驗之前我們來明白一下實驗要求。2PPT展示實驗要求:(1)把注射器的活塞向后拉一段距離,記下活塞的位置,將針口頂住橡皮。(2)推動活塞,記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觀察活塞有什么變化;然后用大一點的力推動活塞,再松手,觀察活塞又有什么變化。(注意一定不能讓空氣跑出來。)3分組實驗,并記錄現象。4小組匯報:空氣可以被壓縮嗎?你還有什么發現?(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具有彈性。)五、學以致用: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用途1出示:充足了氣的球,我們再用打氣筒能向里面打些氣嗎?它會繼續增大嗎?里面的空氣會怎樣?2其實,空氣可以被壓縮的性質在生活中還有著廣泛的應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體應用了空氣可以被壓縮的性質嗎?(充氣床墊、射釘槍、足球、噴水壺、車輪胎等)【板書設計】1空氣占據空間嗎粉筆、水實驗知道“占據空間”漏斗實驗紙團實驗 空氣占據空間吹氣球實驗擠壓注射器空氣可以被壓縮,壓縮空氣具有彈性壓縮空氣的應用2空氣有質量嗎【教材分析】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空氣”的第2課,通過本節課的內容,讓學生認識到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都具有質量,從而意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對物質有一定的質量的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這將是學生關于空氣概念發展的一次提升。本節課有三部分內容:一、用電子天平來證實空氣是有質量的。二、用電子天平稱量皮球的質量來證明空氣是否有質量。三、了解人類認識空氣有質量的歷程。【學情分析】學生已經認識了空氣確實存在,對空氣的特性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前一課的學習也了解到空氣占據空間,學生對空氣這種物質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學生潛意識中對空氣是否有質量,認知可能存在誤區,“重量和質量”等概念模糊。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科學學科不久,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因此,在教學中要以興趣來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用實驗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空氣有一定的質量。2了解電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能用電子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科學探究目標1 基于已有經驗,對空氣是否有質量提出猜想。2 能設計簡單的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利用電子天平證明空氣有質量。3 在稱量的過程中,了解一些因素可能會影響稱量結果,產生誤差,學習準確稱量。科學態度目標1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及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能以事實為依據,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并意識到運用合適的工具可以更好地滿足我們的需求。【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設計、操作實驗和分析數據得出空氣是否有質量的結論。難點:能借助電子天平動手操作來驗證空氣有質量。【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黑色塑料袋2個、打氣筒一個、皮球一個、紙杯一個,電子天平一臺、課件、視頻等。學生準備:透明的塑料袋、石頭、1升的礦泉水、氣球、繩子、鐵架臺、木棍、打氣筒、皮球、記錄表等。【教學過程】一、情境導課,提出問題1師:同學們喜歡玩蹺蹺板嗎?森林里的小動物們也喜歡起玩蹺蹺板,咱們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兒童卡通片:小孩子與小動物們玩蹺蹺板)師:兔寶貝也想玩,可小孩子不能把兩個小動物蹺起來,為什么呢? 生:兩個小動物比小孩子重。師:加了一桶沙子就能把兩個小動物蹺起來了,說明沙子有生:重量。師:你們有重量嗎?(板書:重量)多重呢?師:生活中我們常說的“重量”多少斤,多少千克,科學上應該說成“質量”(板書:質量),這兩個量在科學上不是一回事。(播放視頻:重量和質量)師:所以我們應該說沙子有質量。2出示兩個黑色塑料袋(其中一袋比較重,另一袋是空而鼓的),讓一個學生嘗試提一下,說說感受。猜猜塑料袋里是什么?打開看到重的塑料袋里是一個皮球,輕的塑料袋里空空的,引導說出里面有空氣。師:剛才你的感覺是裝有皮球的塑料袋比裝有空氣的塑料袋要重,說明皮球有生:質量。師:那空氣呢?有質量嗎?(板書課題)。二、用平衡桿來證實空氣是有質量的。1師:小朋友們,你們覺得空氣有質量嗎?學生猜測,說說各自理由。2師:你們能想到哪些方法可以證明我們的猜測呢?學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1)拿個塑料袋裝空氣,然后用彈簧秤稱;(2)用塑料袋裝了空氣后感覺一下有沒有質量;(3)拿個塑料袋裝空氣,放在電子秤上,如果有顯示讀數就說明空氣有質量;等等。師:掂一掂空塑料袋和裝滿空氣的塑料袋,說一說能否感知出空氣是否有質量?生師:有什么更好的辦法證明空氣有質量?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這樣一個類似蹺蹺板的裝置,叫平衡桿。(展示)老師在兩邊各掛了一個回形針。回形針上面做了一個鉤子,可以用來掛東西。再掛上夾子。這個夾子可以夾緊物體。除了這些材料,我還給每個組準備了氣球和打氣筒。利用這些材料你們能設計一個方法來證明空氣是否有質量嗎?接下來就請大家分小組討論一下,把你們想到的方法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3小組成員談論交流,并畫下實驗的方法。4匯報交流實驗方法。一邊匯報一邊教師演示。5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和收獲。6匯報交流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空氣有質量。7師:如果在吹大氣球這邊不動的情況下,怎么使平衡桿再達到平衡呢?引導學生在癟氣球這邊加重物,把大米粒放入癟氣球中,再次使平衡桿再達到平衡。體會到打入氣球中空氣的質量至少有十幾粒大米粒那么重。三、用電子天平測量皮球里空氣的質量。1(出示充滿氣的皮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空氣是有質量的,那么這個球里的空氣到底有多重呢?你有辦法知道嗎? 生2(出示電子天平)今天我們來認識一種能精確測量物體質量的工具電子天平,它的精確度很高,可以精確到0.1克。學習電子秤的使用方法:(1)將電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開電源。(3)按“歸零”按鈕,確保在稱量之前顯示數字為“0”。(3. 將要稱的物體放在電子天平上,讀取顯示數字即可。3演示實驗:稱量充滿氣的皮球質量(記錄在黑板上)。這個質量是什么的質量?板書:球+空氣。接下來怎樣做?請兩個學生放氣,再稱量球的質量(記錄在黑板上)。這又是什么的質量?板書:球。那這兩數之間的差是什么? (空氣的質量)4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空氣有質量。四、了解人類認識空氣有質量的歷程1閱讀:古代,人們一度認為空氣是沒有質量的。到了17 世紀,伽利略做了一個實驗:用氣泵向一個大玻璃瓶中盡可能多打些氣,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稱出瓶子的質量。然后把瓶口打開,再稱,發現瓶子的質量減少了。伽利略認為,減少的質量就是把瓶口打開后跑出來的空氣的質量,從而證明空氣是有質量的。后來,科學家用精確的實驗測得:在接近地面處,1 升空氣的質量約為1.29 克,相當于3 枚回形針的質量。2拓展:塑料袋里少量的空氣并不重,所以我們感覺不明顯。我們這樣一間普通教室容納的空氣質量大約為200千克,大約相當于多少個小朋友的體重?(一個三年級小朋友大約重30千克),而彌漫在天空和地球周圍的空氣有多重呢?請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資料。【板書設計】2.空氣有質量嗎重量 質量平衡桿電子天平的使用方法(球+空氣) - 球=空氣空氣有質量3熱空氣和冷空氣【教材簡析】熱空氣和冷空氣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認識空氣第3課的內容。在一年級的學習中,學生認識了空氣在顏色、狀態、氣味等方面的特征,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空氣具有流動性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從空氣的流動性引入空氣受熱和受冷時會怎樣流動的話題,指導學生用實驗、觀察等方法,認識到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熱空氣會上升、冷空氣會下沉,進而認識地球各個地方冷熱不同,造成空氣冷熱不均,導致了冷暖空氣的循環流動而形成風。教材安排了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供學生探究,第一,認識熱空氣是怎樣流動;第二,觀察冷熱空氣的對流,研究熱空氣上升的原因;第三,制作觀察空氣流動的簡易裝置;第四,解釋現象,推想風的成因,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形成風的方法。【學情分析】學生是科學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必須依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把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提升到應用科學的方法認識物質性質的層面上來。通過二年的學習,三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學習科學課的基礎,也具備了一定的科學學習方法。但對于“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會上升”的性質學生難以通過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要圍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進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和分析進行認知。【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會上升。2知道當溫度有冷熱差別時,空氣就會流動。科學探究目標學會做熱空氣上升的實驗。科學態度目標1對于溫度帶給空氣的變化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動參與探究,積極分享成果。2能夠細致地觀察,如實地記錄和描述,理性地分析實驗現象。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熱空氣上升” 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感受科學和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教學重難點】重點:知道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熱空氣上升是因為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難點:通過實驗認識冷熱空氣的流動規律。【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視頻(冷熱空氣對流、風的形成)、集氣瓶、毛玻璃片、熱水、冷水等。學生準備:蠟燭、火柴、紙蛇、熱氣球袋、紙筒、線香、風的形成材料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1師:通過上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空氣的性質,空氣除了能占據空間,有質量,還具有什么性質呢?生:會流動。2師:在每個小組的實驗盤中都有一支蠟燭,大家觀察蠟燭的四周有什么?(生:空氣)3點燃蠟燭后,蠟燭周圍的空氣有什么變化?(生:變熱了)4師:蠟燭周圍的空氣被加熱了就變成了熱空氣,熱空氣會怎樣流動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內容:熱空氣和冷空氣(板書課題)。二、提出問題,合理猜測,實驗探究1師:蠟燭周圍的空氣被加熱變成了熱空氣后會怎樣流動呢?大家來猜一猜。生:向上、向下2師:要怎樣用實驗證明我們的猜測呢?請閱讀課本P7頁,小組討論,比一比哪個小組想到的方法又好又多。學生小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生1:我們小組的想法是:點燃蠟燭,在蠟燭的火焰上方撒一些很輕的碎屑狀的東西,觀察它們是怎樣運動的。生2:我們小組的想法是:點燃蠟燭,在蠟燭的火焰上方放一個會很輕的會轉動的物體。生3:我們小組的想法是:點燃蠟燭,在蠟燭的火焰上方放一個很輕的塑料,看塑料袋會不會“飛起來”。3師:大家的想法都不錯,老師這也有一個想法:點燃一支蠟燭,然后把手放在蠟燭火焰周圍的不同方位,感受熱風往哪個方向流動。4師: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想法,每個小組選擇一種方案進行實驗。實驗時請注意:不點燃蠟燭前,先將實驗物品放到蠟燭上方,觀察現象,并進行記錄;組員做好分工,密切合作;認真觀察,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方式如實記錄實驗現象;注意安全,準備一塊濕毛巾,發生意外時迅速將濕毛巾蓋在火焰上,然后遠離燃燒物,不要傷到自己或引燃其他物品。5學生進行實驗:紙蛇轉動的實驗、感受熱風流動的實驗。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實驗中進行指導。6教師演示:模擬熱氣球上升的實驗。7師:通過剛才的實驗你們發現什么?(學生匯報)生1:我們發現不點燃蠟燭時,紙蛇不會轉,點燃蠟燭后,紙蛇就轉動起來了,說明熱空氣往上流動。生2:我們發現不點燃蠟燭時,塑料袋是癟的,點燃蠟燭后塑料袋慢慢鼓起來,然后就飛起來了,說明熱空氣往上流動。生3:我們發現不點燃蠟燭時,將手放在蠟燭周圍,沒有什么感覺,點燃蠟燭后,我們在火焰上方感受到了熱風吹到手上的感覺,說明熱空氣往上流動。8師:剛才我們通過觀察紙蛇和塑料袋的運動,推測出了空氣受熱后會上升,我們能用眼睛看到熱空氣向上流動嗎?(生:不能)為什么?(生:因為空氣是透明的)9分組實驗:將點燃的蠟燭放在屏幕前,用強光電筒照射火焰,這時,就會看到火焰上方空氣的影子在不停的向上運動,這進一步說明了空氣受熱后會向上升。第二課時三、觀察冷熱空氣的對流1師:同學們,當熱空氣和冷空氣相遇后會怎么樣呢?請看課本P8頁的實驗,思考將冷瓶倒放在有煙的熱瓶上,抽掉玻璃片,煙會怎樣流動?這說明了什么?將冷瓶與熱瓶的位置上下對調后又會出現什么現象呢?為什么?2師:我們通過一段錄制好的實驗視頻來觀察冷熱空氣的對流(播放多媒體視頻)。3師:看到了什么現象呢?生:我們看到熱瓶內的煙向上流動,冷瓶內的煙向下流動,形成一個循環了。4師:觀察得很仔細,將熱瓶放在冷瓶上面又是怎樣的現象呢?生:熱瓶內的煙一動也不動。5師:誰來解釋為什么會這樣呢?生:因為熱空氣是向上流動的,不會向下流動。四、聯系生活、學以致用1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熱空氣會上升,冷空氣會下降,現在老師家要安裝暖氣片,你覺得安裝在什么位置合適呢?為什么?生:墻的下方,因為熱空氣向上流動。2師:為什么冷藏柜可以不加蓋子?生:因為冷空氣向下流動。3師:剛開始上課時,通過復習我們知道了空氣流動就會形成風,請結合第一課空氣占據空間的相關知識,根據冷空氣和熱空氣的流動規律,看課本P10頁的圖說一說大自然中的風是怎么形成的。生小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生(嘗試解釋):陽光使地表溫度升高,溫暖的地面加熱它上方的空氣,這時熱空氣就會上升,熱空氣上升后就會騰出空間,冷空氣會補充到熱空氣上升后留下的空間里,空氣的流動就形成了風。4風是我們身邊熟悉的自然現象,生活中你還可以用哪些方法制造風?試一試。(生嘗試)5師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科學無出不在,只要你有一顆好奇心,善于觀察,多動手多動腦,你們也能成為科學家。五、拓展提升閱讀課本P9頁,制作觀察空氣流動的簡易裝置,想一想實驗說明了什么?【板書設計】3 熱空氣和冷空氣下 降輕熱空氣 和 冷空氣 重空氣總是在循環流動的 空氣的流動形成風4.土壤的成分【教材分析】本課是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研究土壤的第1課,本單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類型的土壤以及保護土壤。本節課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設計了三個環節,分別是挖土壤、觀察土壤并進行記錄、最后利用幾種方式深度觀察研究土壤。在新教材中沒有提及腐殖質的概念,也沒有讓學生具體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層時那些物質到底是什么,但根據后一課的內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學生要能觀察到土壤的分層情況并描述,且發現土壤中是有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節課雖然在這一單元中處于起始位置,但與后一課的聯系不可忽略。【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還處于二年級的水平。但經歷過兩年的科學學習,他們的觀察經驗已經得到了很大的豐富,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讓他們合作觀察一份材料的話,可能會引發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發學生觀察的欲望,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課堂節奏,邏輯也要梳理清晰。【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氣、水和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科學探究目標1通過觀察土壤,記錄并描述出它們包含的肉眼可見的成分。2能利用紙巾、水、放大鏡等工具來進一步觀察,證明一些不可直接觀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觀察的方法多種多樣。科學態度目標1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方式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其中的樂趣。2能接納別人的觀點,樂于分享彼此的想法。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土壤資源,了解人類的活動可能對土壤帶來的影響。【教學重難點】重點:利用多種方法觀察土壤,并能記錄和描述看到的物質。難點:知道有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物質,可以利用間接的辦法證明它們的存在。【教學準備】教師準備:PPT、土壤等。學生準備:土壤、水、燒杯、紙巾、放大鏡、記錄單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師:老師買了花苗,這里還有個花盆,我還差些什么嗎? 圖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生:土壤。2師:土壤是什么樣的呢?里面有什么?3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土壤的成分(板書課題)。2、 觀察土壤1師:老師這兒有張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東西寫在上面嗎?生:每人寫一份,寫在橫線上(不交流)。2師:土壤里真的有這些嗎?你有辦法知道嗎?生:挖點土來觀察。3師:老師今天帶了些剛挖的土壤,這里面真的有你們寫的這些物質嗎?PPT出示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生:邊觀察邊記錄、保持桌面整潔。4師:那如果觀察的時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們該怎么辦呢?生:我們需要放大鏡來幫助我們觀察。5學生匯報。匯報時注意,先說我在土壤中發現了,這些是我沒有觀察前就猜到的,還有是我觀察后發現的,另外是我沒有看到,我猜測土壤里有(或沒有)三、土壤里的水、空氣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顆粒1師:你們在土壤里發現了這么多的物質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氣嗎?(植物的生長還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嗎?)師:可以摸一摸。2師:你能看到嗎?你有辦法借助其他物體證明它們的存在嗎?生:學生在水和空氣的驗證實驗設計單上寫下自己的方法。小組交流選出大家認為最滿意的方案進行匯報。3匯報預設。師:用紙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現象才能說明土壤里有水?生:紙巾變得潮濕了、皺了、破了師:那把土壤放進水里要觀察什么?生:看有沒有氣泡,如果有氣泡,說明土壤里有空氣。4學生活動。學生用紙巾包裹土壤,然后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將土壤放入水中觀察。匯報自己的發現。5攪拌放入土壤的水。師:看來土壤里確實有空氣,那過去了一段時間,那些小氣泡現在還有嗎?它們在哪兒呢?生:觀察自己的杯子,發現還有些小氣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師:要是我們攪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氣泡會去哪兒?師:真的是這樣嗎?除了小氣泡還可能有什么現象發生?我們來試試吧!試的時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呢?生:猜測,浮上來生:輕輕攪拌、防止水灑出來、要仔細觀察PPT展示要求:攪拌棒使用1分鐘后收回;邊觀察邊記錄;注意衛生;將發現用便簽紙貼在記錄單上。學生實驗:教師及時收回攪拌棒,并引導每組學生觀察水的分層現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四、總結師:土壤看起來很普通,里面卻含有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們通過哪些辦法發現土壤里有這些成分的呢?(固定句式:今天,我們用發現土壤里有)生:紙巾、放大鏡、放進水里(攪拌)。 【板書設計】4.土壤的成分我們用:放大鏡 紙巾 放進水里(攪拌)發現土壤里有: 枯樹枝 水 空氣草根 小顆粒土壤小石頭 大顆粒土壤5.土壤的類型【教材分析】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上第二單元研究土壤的第2課。本單元教學內容分四個部分:一、觀察土壤的外觀,發現其外形的顆粒狀特征以及顏色、顆粒等狀況,形成對土壤特征的初步認識。二、通過閱讀材料,知道可以按照土壤中沙粒、粉粒和黏粒含量的而不同,將土壤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三類。三、通過動手操作、比較三種類型的土壤,描述它們各自的特征。運用的方法有:看、捻、握和搓。四、通過閱讀材料,了解不同的土壤適宜生長不同的植物,并能舉例說出某種類型的土壤適宜生長什么樣的植物。【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學生通過上一課土壤的成分的學習,已經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知道植物要生長在土壤里面。本節課,在上一課實地考察土壤,對土壤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本課引導學生繼續深入觀察土壤。將引導學生認識土壤的基本類型,并展開一系列的對比性研究,進而了解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點。【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了解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所含顆粒大小不同。 2知道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種類型。3知道不同種類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科學探究目標1能夠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鑒別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2能利用觀察、觸摸、握團等方法比較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差異。 3能通過實驗比較不同土壤的滲水性。科學態度目標1形成探究意識,意識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具有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教學重點】知道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種類型。【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不同土壤的特點。難點:舉例說出不同類型的土壤生長著不同的植物。【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件等。學生準備:每組沙質土、黏質土、壤土各若干,每組白紙3張、放大鏡1個、漏杯3個、燒杯3個、攪拌棒1根、紙巾若干、水若干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師:同學們今天很開心,小象也很開心,因為周末大象爸爸想帶小象去植物園玩。出門旅游需要做攻略,去植物園也需要知道植物分別適合什么樣的土壤。所以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植物適合生長在什么樣的土壤里嗎?2生:仙人掌適合干旱的土壤,西瓜適合比較濕潤的土壤,荷花適合很濕潤的土壤。3師:同學們可真聰明,通過剛剛我們發現其實這些植物生長在不同的土壤里,土壤有很多種類型,那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土壤的類型吧。(板書課題)二、用多種感官了解土壤的不同1師:既然土壤有這么多的類型,那同學們,你們有什么方法可以研究這些土壤呢?2學生回答觀察方法。(用放大鏡、用手捻、加水搓一搓)3老師歸納學生的觀察方法。師:你們幫小象想出了這么多觀察土壤的方法,那老師也幫你們找了一些辦法。用放大鏡觀察,用手捻,和水握一握,加水搓一搓。4老師演示實驗,講解注意事項。5學生實驗,并填寫記錄單。6師:同學們,你們觀察完這些土壤了,那你們有什么樣的發現呢?7學生匯報實驗結果。8師:你們都做的很棒,老師其實也事先做了實驗,填寫了記錄單。(貼土壤的特點)同學們,那老師有個問題,為什么1號容易搓成團而3號不容易搓成團呢?生回答。9師小結:1號容易成團的原因是因為一號顆粒小,孔隙小,加了水之后就容易黏在一起,而3號顆粒大,孔隙大,比較疏松,所以不容易成團。10師總結:同學們,我們剛剛摸到的有大顆粒和小顆粒的土壤,它們都是有名字的,那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吧。土壤中有些大顆粒的摸起來比較粗糙的是沙粒,中等顆粒的是粉粒,而一些比較細小顆粒、摸起來比較細膩、還會沾在手上的叫做黏粒。大象爸爸為我們準備的這三種土壤也是按照他們含量的不同來進行區分的,沙粒含量特別多的是沙質土;黏粒含量特別多的是黏質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三、比較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滲水性1師:我們和小象一起了解了土壤的類型,但小象還是沒有辦法知道怎么去種植這些植物,于是小象想到了一個辦法,它把這些植物分別種植在這些土壤里,并往土壤中澆水,發生了奇怪的現象,為什么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快,而有的土壤中的水流的很慢。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嗎?流的快的是什么土?流的慢的又是什么土呢?2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和預測。3師:為了更好地驗證自己的想法。小象準備了沙質土、黏質土、壤土、等量的水和過濾器。同學們待會兒要和小象一樣來進行這個實驗。4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5匯報交流實驗情況,并將結果與剛才的預測相對照。(沙質土下面的水最多,壤土次之,黏質土下面的水最少。這說明沙質土的滲水性好,黏質土保水性好。)師:那為什么會流的比較快,而黏質土流的比較慢呢?生:沙質土,顆粒大,孔隙大;黏質土,顆粒小,孔隙小。6師:我們發現所有的土壤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那我們一起把土壤的特點讀一讀吧。7總結:這是我們研究土壤的特點。小象也把自己觀察到的土壤做成了一個小視頻,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他做的這個視頻吧。(播放視頻)四、土壤的特點1師:小象終于可以和爸爸去到夢寐以求的植物園啦,去到植物園,爸爸問小象:仙人掌耐高溫、干旱,不喜潮濕。那它適合什么樣的土壤呢?生:沙質土。2師:荷花是水生植物,停水一日,荷葉邊焦。生:黏質土。3花生需要土壤松緊適宜,有利于結果發育。生:沙質土。4蘋果樹需要排水系統良好,土質優良,陽光充沛。生:壤土。5水稻喜高溫、潮濕,對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較高。生:壤土。6教師小結: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點,能滿足不同植物的生長需求。今天我們終于幫助小象找到了適合這些植物的土壤了。謝謝同學們。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卡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點,能滿足不同植物的生長需求。【板書設計】5土壤的類型黏質土 壤土 沙質土顆粒小 顆粒中 顆粒大孔隙小 孔隙中 孔隙大 易成團 不易成團 不易成團保水性好 良好 滲水性好6.肥沃的土壤【教材分析】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上第二單元研究土壤的第3課。對植物而言,腐殖質是它們的主要營養。對學生而言,腐殖質如何形成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本課遵照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認識腐殖質及其產生的原因,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土壤。【學情分析】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土壤的常見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長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雜物,蚯蚓生活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夠長出的植物,在他們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組成物質腐殖質,就成為本課的重要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什么是腐殖質,知道腐殖質的多少影響土壤的肥力。2知道土壤貧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3. 知道土壤動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科學探究目標1能夠制作肥料袋。2能夠堅持長期觀察,并了解腐殖質的形成過程。科學態度目標1通過長期觀察,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探究態度。2意識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關,愿意親近土壤,形成環保意識。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知道土壤的肥力對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形成保護土壤的意識。2會利用廚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腐殖質的形成過程及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難點:制作肥料袋并連續5星期觀察腐殖質的形成過程。【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件、視頻等。學生準備:小鏟子、塑料袋、易腐爛的菜葉果皮、灑水壺等。【教學過程】1、 了解土壤1創設情境:我們每天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面上課,放學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噴噴的飯菜,有時還有美味的零食點心。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對于一些小朋友來說卻很遙遠。在我國西部貧困山區,有些小孩子連溫飽問題都還沒有解決。2出示西部兒童圖片: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連飯都吃不飽呢?(土壤貧瘠)3出示西部大山和東部良田圖片:你發現土壤對植物有什么影響了嗎?4引出課題: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長勢良好,糧食產量自然高,而貧瘠的土壤植物枯黃,很難茁壯成長。既然我們找到了原因,那我們今天就來幫當地的農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糧食產量,我們一起來研究肥沃的土壤。2、 了解腐殖質1過渡:在我們校園里有沒有肥沃的土壤?2采集土壤:待會兒我們去校園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帶回教室進行觀察。3注意事項:在室外活動的時候有沒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四人小組為單位,不掉隊,不傷害任何物體。選擇合適的地點,不挑揀里面的東西,采集原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