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科學1.5《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教案設計.docx
5.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教材簡析】通過平時的生活經驗,學生知道食鹽、白糖、味精、紅糖等物體在水中能夠溶解,知道通過攪拌能加快食鹽的溶解速度。本節課將要研究比較不同物質(以食鹽和小蘇打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學生將學習到一種常用的實驗方法對比實驗。通過對比實驗的方式,對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進行比較,明白水能夠溶解的物質的數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質溶解的數量是不同的。聚焦版塊,通過提問和聯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引出本課主題“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質溶解能力一樣嗎”。探索版塊,主要編排了兩個探索活動。活動一讓學生說一說哪些物體能夠溶解在水中。活動二是讓學生通過對比實驗的方式,說明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實驗時可以采用書本上的先分別取大約20克食鹽和小蘇打,再把它們平均分為8份。這種方法在教師準備材料時需要花費較多時間,稱量好20克食鹽和小蘇打后,將它們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最后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鹽或小蘇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這種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淺會不同,還有將鹽灑出等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這是本課的主要活動,通過對比的方式對實驗現象有直觀的感受。其中活動二為本課的核心活動,為保證其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教學時可把活動一前置到聚焦環節。研討版塊,通過分析全班小組的實驗數據,分析出食鹽和小蘇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組織學生研討“為什么我們在做上面實驗的時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通過研討,讓學生認識到在實驗的過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這一實驗方法的目的和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實驗變量,防止干擾的實驗意識。拓展版塊,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物質,比如味精、紅糖、白糖等,讓這些物質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較它們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從更加廣泛的角度說明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樣的。【學情分析】 在本課開始前,學生已經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體能夠溶解在水中,知道通過攪拌能加快食鹽的溶解速度。但是對于書本中出現的小蘇打和食用堿平時接觸較少,不清楚它們的樣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時對于“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較模糊。【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2.同樣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是不同的。科學探究目標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科學態度目標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教學重難點】重點: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難點:學會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相應的問題。【教學準備】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20g、小蘇打20g、2克的勺子、尺子);2個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玻璃棒2根、白糖1份、味精1份、紅糖1份、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據匯總表。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1套【教學過程】一、 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 1小包食鹽,1小包紅糖,裝有水的燒杯1個,玻璃棒1根1.出示食鹽,提問:把它放到水里,會怎么樣? (學生根據之前的生活經驗進行預測。預設:消失了,不見了,溶解了。)2.老師將食鹽放入水中,攪拌使之溶解。3.提問:除了食鹽,你還知道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中? (學生交流,教師板書。預設:白糖,味精,紅糖等。)4.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說明紅糖,并出示紅糖。(板書:紅糖)5.提問:如果我在這杯水里不斷加入食鹽,食鹽能夠不斷溶解嗎?那紅糖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嗎? (學生進行猜測。)6.提問:那么,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一樣嗎? (學生猜測。)7.揭示課題: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板書)。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預設25分鐘)材料準備:每組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20g、小蘇打20g、2克的勺子、尺子);2個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據匯總表 (實驗時可以采用書本上的先分別取大約20克食鹽和小蘇打,再把它們平均分為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鹽或小蘇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1.提問: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這節課我們就用食鹽和小蘇打來研究這個問題,應該怎么研究? ( 預設:學生提出實驗設想。)2.根據學生意見,適時出示小組討論的提示:要知道同樣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我們打算怎么做?我們還應注意什么?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方法和注意點,教師巡視。)3.全班交流實驗設計方案,教師選擇關鍵詞進行板書。(預設: 水量一樣多;食鹽和小蘇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書:水量統一,每次加入物質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為止。 4.閱讀教材的第13和14頁,思考并交流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為什么要一樣多?怎樣加入食鹽?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時候停止加食鹽和小蘇打?怎樣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完全溶解了?5.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時要演示如何獲取2克的食鹽 ,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鹽,用尺子刮去多余的鹽。攪拌的操作規范攪拌時玻璃棒不能碰到燒杯的底和壁。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食鹽、第三份食鹽,要將食鹽溶解的份數及時記錄下來。如何判斷食鹽是否完全溶解等。)6.出示活動手冊第3頁,指導學生完成實驗記錄:先完成食鹽的溶解實驗,再完成小蘇打的溶解實驗,并根據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情況,進行記錄。當1份食鹽或小蘇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時候,在表格中打一個1,在實驗結束時,通過統計的數量來表示食鹽或小蘇打溶解的份數。7.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量。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巡視的注意點: (1) 是否按照流程進行實驗; (2) 小組內是否人人參與; (3) 是否對實驗仔細觀察并及時記錄。8.學生完成實驗后整理器材,匯總全班的數據到黑板上或者課件上。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5分鐘)材料準備:全班數據匯總表1.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匯總表,進行交流: 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 2.小結我們的發現: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鹽溶解的份數多,小蘇打溶解的份數少。3.組織討論:為什么我們在做上面實驗的時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這樣加有什么好處? (學生交流想法。 達成共識:這樣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夠清楚地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能夠溶解的份數。)四、拓展:其他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樣嗎 (預設5 分鐘)材料準備: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1.教師出示白糖、味精、紅糖,提問:如果想知道這幾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們可以怎樣研究? (學生交流實驗方法。 ) 2.回家后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課堂上的實驗方法,探究這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板書設計】5.水能溶解多少物質食鹽、小蘇打、白糖、紅糖、味精、食用堿.水量統一 每次加入物質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直到不能溶解為止【活動手冊使用說明】1.在學生研究活動過程中,根據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情況,進行記錄。當1份食鹽或小蘇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時候,在表格中打一個1,在實驗結束時,通過統計1的數量,來表示食鹽或小蘇打溶解的份數。2.在班級匯報時,可以在班級記錄表中匯總每個小組的觀察結果,通過全班數據的呈現來直觀展示一杯水中溶解食鹽或小蘇打的份數。3.在“我的發現”一欄中,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形式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水能夠溶解食鹽和小蘇打,但是溶解的數量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