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科學1.8《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教案設計.docx
8.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教材簡析】本單元以“水”為探究主題,引導學生探究物質狀態之間的變化。通過觀察水的各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集中研究水在凝結、融化、蒸發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認識,同時,通過對食鹽和沙混合物的分離實驗,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質循環”“變化可逆的概念。物理變化,指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如位置、體積、形狀、溫度、壓強的變化,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間相互轉化等。物質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觀粒子(電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都是物理變化。物質的三態變化,沒有新的物質產生出來,所以屬于物理變化。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不斷地從觀察和實驗中獲取證據。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對于水的感性認識向科學概念轉化,知道了物質之間的一些變化是可逆的。而本節課將讓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進行一次反思,對水和紙、橡皮泥的變化進行對比,實際上是讓學生對物理變化本質進行對比理解。這是一次評價的機會,可以觀察到學生在單元學習后在科學概念方面的發展變化。【學情分析】通過本單元前面七課的學習,對水的有了進一步的認知,知道水結冰和冰融化需要什么條件等。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的變化已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也已經了解了很多物體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變化,也知道有些物質雖然大小、形狀發生了變化,但是原本的物質沒有發生變化,對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還沒有形成科學概念。本節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清楚地知道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來說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如氣態、液態、固態之間的相互轉化等。對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還是缺乏概念。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本節課旨在從生活中常見的折紙等活動出發,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了解物體是大小形態變化但本質沒有變化,并利用這些特點去聯系生活實際。科學概念目標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來說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如水的三態變化。科學探究目標1.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2.探究活動中,通過猜測、觀察、實驗、研討等發現事實,做出判斷,發展思維。3.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的結果,并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科學態度目標1.形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2.發展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的學習態度。科學、技術、社與環境目標認識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資源,形成保護水和空氣、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重點與難點】觀案并記錄水的三態的變化與紙、橡皮泥發生的變化,討論交流它們之間的異同點。【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水的三態變化視頻、教學課件。小組準備:橡皮泥、圓頭剪刀、白紙、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一、聚集:揭示課題(預設7分鐘)教師準備,出示課件中水的三態變化的圖片導入:天熱了冰化成水、冬天河里的水結冰等圖片。1.提問:冰融化成水,冰發生了什么變化?冬天河里的水結冰,水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預設。學生回答冰融化成水,冰從固態變成了液態的水;液態的水凝結,變成了固態的冰。)2.提問:思考媽媽在晾衣服時。衣服慢慢地變干了,衣服上的水變成了什么? (預設:衣服上的水消失了、不見了,衣服上的水變成水蒸氣,跑到了空氣中。)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補充小結:水真的不見了嗎?其實衣服上的水經過太陽的暴曬(加熱)后,水變成水蒸氣,跑到了空氣中。3.提問:水的哪些特點發生了變化?那么它還是水嗎?課件出示學生活動手冊。說明要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到活動手冊的表格上。4.課件出示紙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圖片,生活中的變化有很多,比如說紙、橡皮泥的變化,此時呈現紙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提問:圖片中的物品發生了哪些變化? (預設: 紙和橡皮泥的形狀發生改變。)5.揭示課題: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板書)。二、探索:紙和橡皮泥發生了什么變化(預設20分鐘)材料準備:各種紙6張、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動手冊等活動前課件出示:1. 活動要求: 學生能邊實驗邊在活動手冊上的表格中記錄;能在分析中得出實驗結論。2.活動問題:問題1:我們做了什么,使紙(橡皮泥)發生了變化? .問題2:請同學們說一說它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問題3:它們變化后與還是原來的物質嗎?活動一:1.教師拿出一張紙折出一個折紙模型,進行簡單的制作(注意時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2.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根據上述問題完成對活動手冊的填寫(對學生手冊填寫預設1:把紙折起來,剪一剪、撕一撕等。預設2:學生根據實驗能描述實驗現象。預設3:學生能根據自身的能力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3.交流展示環節:請學生講解自己完成的活動手冊。(預設:學生根據自己的數據分析結論:紙的形狀發生了改變,但還是原來的紙。)(展示環節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后續研討。)活動二: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讓學生用這塊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注意時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2.學生制作時認真思考三個問題,并按要求填寫到活動手冊上。3.完成后安排以小組上臺展示交流,分享成品的喜悅。(預設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預設2:顏色改變、形狀改變等。預設 3: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橡皮泥形狀預設改變,但還是橡皮泥。)(展示環節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教師提問: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還是橡皮泥嗎?紙變化后,還是紙嗎? (引出下一環節)三、研討: (預設5分鐘)1.提問:這節課我們觀察了很多變化,有沒有相同點? (預設:大小改變、形狀改變等。)教師引導:水結冰后,還是水嗎? (預設:是。)橡皮泥制作成泥人后,還是橡皮泥? (預設:是。)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最相似的相同點,請同學們說一說。(預設:它們都還是原來的物質。)2.在分析小結中得出結論: 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來說物質本身的成分卻沒有改變。然后對比橡皮泥、水、紙變化的相同處:發現物質的大小、形狀等特征的改變不影響物質的本質變化。四:回顧和拓展(預設8分鐘)1.生活中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大家還知道你們周圍有哪些事物發生了變化? (預設:酒精的揮發、劈柴等。)2.回顧溶解。教師準備溶解小實驗,請學生觀察并結合第4、5兩課所學知識說一說相關的要點。(預設: 100 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鹽,溫度越高溶解越快,顆粒小溶解快等。)3.回顧混合與分離。提問1:我們要怎樣把沙和食鹽分離?(預設:過濾等。提問2:食鹽和水又是怎樣分離的? (預設:曬太陽、加熱、蒸發等。【板書設計】8.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材料 看到了什么現象紙 形狀變化 大小變化橡皮泥 形狀變化 大小變化 顏色變化水 形態變化相同點:還是原來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