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物理4.2《樂音》教案(孫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教學基本信息課題樂音學科物理學段上年級八年級教材出版社:北師大出版社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1.緊密聯系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聲音是人們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但學生對聲音的高低、響度的強弱往往混淆不清,因此從學生比較熟悉、比較混淆的現象入手,通過學習澄清誤解,了解樂音,并最終了解樂器的發音背后依據的物理原理,感受物理的實用性。2.尊重初中學生思維規律特點,即處在有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的過程,是思維發展的轉型期,教學中注重實施途徑和實施策略,以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從生活實際入手,激發興趣。3.“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科學探究跟學習科學知識的方法一樣,都要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學生學習本章內容時,對探究活動還比較陌生,對科學探究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設計探究活動時,要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滲透探究思想。2.教學背景分析(一) 本課時教學內容的功能和地位1.聲學部分比較重要的內容之一,幫助學生全面的學習聲的知識。2.載體:為學生了解物理與生活、物理與社會發展、物理與社會進步之間的密切聯系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學生體會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對比法提供了課題(二)學生情況分析1.學生對樂音比較熟悉,感興趣,尤其是懂樂器的同學對如何改變音調有很深的體會,愿意發表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特長的需求,不懂樂器的同學也有想通過實驗探究的強烈意愿;但在聲音的高低和響度的強弱方面仍有混淆不清的現象需要辨析2.初二學生雖處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過度階段,但仍以感性思維為主,喜歡做實驗,喜歡通過實驗來探究背后的規律,但探究的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教師循序漸進的培養滲透3.教學目標(含重、難點)1學生能說出樂音的三要素:響度、音調、音色,知道聲音的音調與發聲體的頻率有關,頻率的單位是HZ,響度與發聲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等有關2.通過體驗探究“音調與頻率有關”、“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體會控制變量法、轉換法、對比法等科學方法在實驗中應用的重要性重點:學生能區分音調和響度的不同,了解音調與頻率有關,響度與振幅有關難點:通過實驗觀察分析出音調與頻率(振動快慢)有關4.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可附教學流程圖)(一)教學資源吉他、小提琴、竹笛、雙簧管、打擊樂器、鼓、音叉、試管琴、自制弦樂器等教學方法 問題啟發+小組合作式(二)教學流程圖(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為主的活動學生為主的活動設計意圖時間安排感知體驗1、上課前,播放優美的音樂引入課題樂音2、引導3位同學演奏樂器3、提出思考問題1:樂音包含哪些要素?(1)從剛才的演奏中,你聽出點什么? (2)聲音的高低和聲音大小的區別(1)3位學生分別演奏,其余同學傾聽(2)學生借助身邊的物體和嗓子發出高低、大小不同的聲音(3)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聲音高低和大小的區別1、從學生比較熟悉的音樂入手感受樂音,同時培養學生在傾聽過程中獲取信息的能力;2、在制造高低、大小不同聲音及后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兩者的區別的環節是想通過具體的活動幫助學生澄清混淆不清的現狀,為后續進一步探究掃清障礙8分鐘新課講解1. 提出思考問題2:怎樣才能使物體振動發出的聲 音更大更響? (1)借助實驗記錄表分享自己的實驗方案:我的猜想器材做法結論(2)力度不同改變的是振動的哪個角度?(3)總結:探究中,你用到了哪些物理方法?活動1:結合自己的猜想借助身邊的儀器進行驗證 活動2:分享并總結方法評價能否區分響度和音調;落實轉換法、放大法;落實響度與振幅的關系 10分鐘2.提出思考問題3:音調的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1)說出你的猜想與依據(2)按照表格進行有序探究和匯報任務:音調與 的關系器材具體做法現象結論(3)評價結論是否可靠?有什么建議?依據是? (4)改變松緊、長度、粗細,實質是改變什么?借助卡片刮梳子、齒輪實驗、鋼尺振動、示波器等實驗探究音調與振動快慢之間的關系(4) 視頻資料拓展音調與頻率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有依據的猜想,并進行討論確定其合理性根據實驗目的及給定的器材進行具體實驗探究,收集數據,并全班匯報 同學進行評價強調依據,可以調動學生去觀察實驗現象或回憶生活經驗,體會有依有據的猜想假設是得出科學結論的先導用評價幫助學生對控制變量法、對比法等在科學探究中重要方法產生足夠的認識,既保護學生探究的熱情,又循序漸進的滲透科學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從主觀上升客觀,更好的理解振動快慢、頻率 15分鐘3.提出思考問題4:猜猜“我” 是誰?(聲音提前錄好,有老師、同學、樂器聲音、由單一的樂器、有多個樂器合奏)4.資料拓展:(1)不同的樂器,音色為什么不同? 決定音色的主要是頻譜的組成,即基頻,諧波和分 音的數目,長短,相對強弱。所以也常常根據頻譜來模仿各種音色(2)音樂與樂音我們所聽到的音樂中,除了一部分是樂音以外,還包括一部分物理意義上是噪音的部分,如鑼,鼓等沒有固定音調的打擊樂器,水聲,風聲等效果聲等,當然也是音樂聲的一部分。 同學聽聲音,進行辨別,體會音色這一要素學生對于音色這一版塊還是很有直接認知,通過這一版塊使學生感受不同的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品質和特色,這就是物理學中的音色,這也是我們能分辨不同人講話、不同樂器的演奏資料拓展首尾呼應 拓展知識,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體會物理的實用性 5分鐘2分鐘5.學習效果評價設計1、過程性評估(應用觀察、提問、展示,以及小組評價、課后小結等)關注學習效果的落實2、終結性評估(正式評估題目)保障課后學習效果的落實6.教學設計特色說明與教學反思教學特色:1、本節課關注了學生的思維起點,部分學生對于音調的高低和響度的強弱混淆不清,所以在一開始借助同伴合作,用自己的體驗來加以區分,為后續深入探究掃清障礙2、采取多樣的實驗器材助推探究活動(器材有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有專業的吉他、小提琴,竹笛、有自制樂器)3、補充了豐富的資料,激發學生興趣和發展學生的認知教學反思:從松緊,長度、粗細等影響音調的主觀感受上升到頻率影響音調的高低這一客觀描述,示波器的應用效果不好,還需要在實驗器材創新上下功夫,需要創造出能直接反映出人的音調不同,振動快慢就不同的實驗器材,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