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秋詞(其一)教案(嚴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
課外古詩詞誦讀教學設計以秋詞(其一)、夜雨寄北為例教學目標1.借助課內注釋和賞析理解詩歌大意;2.通過品味詩句領悟詩歌意蘊和情懷;3.整合兩首詩歌的共性拓展思維廣度。教學重難點品味詩句,領悟意蘊和情懷。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一 讀準落實字音,劃分節奏,反復朗讀。 落實字音,劃分節奏,反復朗讀。 二 讀順1.落實重點詞,解釋句意(學案)。2.梳理結構圖,圈點勾畫賞析的相關內容。明確:能夠從賞析中圈畫“悲”、“愛”、“明朗剛健(明麗)”、“豪邁(愈挫愈奮、豪壯)”等詞,完成結構圖。以上的詞語均能從賞析內容中圈畫得出,相近意思的詞可以多積累,為以后的學習做好準備。小結:課外古詩詞較之課內古詩詞,多了一段詩詞的賞析,充分利用賞析內容,梳理結構圖,能夠讓我們快速讀順詩詞。1.落實重點詞,解釋句意(學案)。2.梳理結構圖,圈點勾畫賞析的相關內容。提示:利用秋詞結構圖的梳理方法,完成上圖。明確: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填入“孤獨凄清”、“虛實結合”、“想象虛景”、“剪燭西窗”、“幸福歡樂”等內容。最后可以順勢推出眼前實景的特點是秋雨綿綿,濕冷;想象虛景是溫馨美好,溫暖。三 讀透1.提問:詩中何處可見明朗剛健的景?明確:晴空一鶴排云上。2.主活動: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把這句詩用文字具體描繪出來,比一比,誰的內容最豐富、最恰當。提示:(天氣)_______,______的天空下,________鶴______(如何)推開_____云朵,_______(如何)上_______(到哪里)設置意圖:活動比較常規,但是給學生搭建了一個支架,保留了原詩句中的“空”“鶴”“云”等意象,在“排”“上”等動態前加上“如何”進一步提示,讓學生著眼于固定意象后,盡情發揮想象,探索詩句背后更廣闊的的天地。過程:需要填繪的七分部分,大部分內容學生的思考是趨同的,比如天氣是晴朗的,蔚藍的天空廣闊無垠,鶴奮力朵朵白云,直沖九霄之外;但是對“鶴”的描述,可能會陷入“一只”與“一群”的爭論中,學生容易選擇“一群”,從視覺和力量上來看,一群鶴的沖擊力更強,氣勢更磅礴。為了彌補學生認知的局限性,應該采用“知人論世”的詩歌賞析方法進行引導,理解鶴這個意象是詩人的化身:一鶴是一只鶴。知人論世公元805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時年34歲,本應春風得意卻仕途不順??少F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他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意象積累鶴雌雄相隨,步行規矩,情篤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鶴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慣用鶴翔或鶴鳴來喻人生大志的,所謂“鶴鳴九皋”、“沖天一鶴”。落實:明麗的色彩、剛健的動作、廣闊的胸襟、高遠的目標,積極向上的心境。3.小結:借景抒情,豪情豪景豪人。師生分層次朗讀,體驗“豪”(師)自古逢秋悲寂寥,(女生)我言/秋日勝春朝。(男生)我言/秋日勝春朝。(合)我言/秋日勝春朝。(合)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師)我言(合)秋日勝春朝。1.提問:面對同樣的景色“巴山夜雨”, 詩人的心情為何有如此大的變化?前者是君問歸卻不得歸,一人獨看夜雨;后者是與君相聚共剪燭,兩人卻話夜雨。知識卡片:剪燭西窗(古代用燭燈來照明,蠟燭燃燒久了,露出的燭芯會變長且容易分岔,所以需要剪掉多余的燭芯來維持明亮的照明。剪燭西窗表示親友長夜相談。)2.主活動:請同學們與同桌分別代入角色,一人扮演丈夫,另一人扮演妻子,仿照“問”的例子,補白“話”詩句的內容。例子君“問”歸期未有期妻:夫君幾時歸?久不見了。夫:歸期遙遙,對不起我妻。妻:夫可安好?家中一切好。夫:巴山今夜雨大漲滿秋池。我對妻的思念填滿心池。妻:妻在同念君安,愿團聚。夫:此時孤身一人未免凄涼。愿他日能與妻共剪西窗。任務卻“話”巴山夜雨時夫:終與妻團聚,妻:設置意圖:找準話題,輔助學生進入一種假設的時空當中,代入一種假設的真實生活之中,讓學生成為“詩人”,自行走一遍詩人的經歷,走進詩人的內心。過程:引導學生圍繞“巴山夜雨”之景,展開聯想和想象,揣摩夫妻二人的心情。落實:相同的景色,因時空的不同,有了不一樣的心境。眼前景:秋雨綿綿,濕冷情:思念妻子之情想象景:溫馨美好,溫暖情:渴望早日團聚之情3.小結:借景抒情,思念妻子、渴望團聚。師生集體朗讀,體驗思念之情。君問/ 歸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漲秋池。何當/ 共剪/ 西窗燭,卻話/ 巴山/ 夜雨時。四 讀寬1.比較兩詩的異同。同:秋景。異:劉詩選景“晴空一鶴排云上”,樂觀積極,豪邁詩情;李詩選景“巴山夜雨”,思念深情,渴望團聚。2.理解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詞中的景物,都是為抒發情感服務。通過景物特點的分析,景物意境的探究,能夠讓我們融入詩人的情感世界,產生共鳴,真正讀透詩歌。3.整合寫秋景的詩句,落實積累的方式。4.布置作業。作業:以下是七上教材中描寫到秋景的古詩詞,同是秋景,景物特點和情感抒發卻不一樣。參考這些詩歌的課堂筆記,填寫下表,并預習潼關。出處詩句景物特點情感抒發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生機勃勃遼闊壯美驚訝、贊美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萬物蕭條冷落凄涼寂寞痛苦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秋高氣爽月色清明憧憬、喜悅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孤寂凄涼惜花思鄉渴望和平秋詞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明麗剛健積極樂觀斗志昂揚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秋雨綿綿濕冷孤獨凄涼思念妻子潼關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潼關雄偉孤城寂寥與遼遠意氣風發備注:斜體字表格空著,讓學生自己整理,老師可根據區的復習用書學與教的語文點滴積累小冊子內容,課外古詩詞可以多采納賞析段落的詞語,給學生提供參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