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文學部落》教案(孫老師公開課獲獎設計).docx
我們一起讀古詩初中古詩詞中的意象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意象”這一概念,學會賞析詩歌中的意象。2、使學生能區分“物象”和“意象”教學重難點1.意象的內涵2.意象與感情語言的聯系3.意象、意境、感情的聯系教學設想授課班級為初一年級,初一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詩歌鑒賞的知識,但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思維,對意象的概念,不理解或不了解,讓初一學生運用意象來鑒賞詩歌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遵循由易到難,由書本到生活的教學原則,分為幾個板塊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教學過程一.激趣。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同學們,從小學到初中,我們學過的古詩詞比較多,同時鑒賞詩的方法也多。可是談到考試中的詩歌鑒賞,大家的感受是“眾里學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題還在一片迷茫處”,面對考試,我們該怎么辦?這一節課,我們就從詩歌意象入手,去學習一點詩歌鑒賞的方法。二、授新。“尋月憶詩”1、首先讓我們看看幻燈片上的圖片,(圓月圖片等)大家說說:你能聯想到那首古詩?靜夜思等-2、明月曾勾起許多古代詩人的創作情思,寫下許多名篇佳作,同學們還能聯想到那些與月相關的詩句?男女生比賽。“探月究情”3、詩人借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以李白的靜夜思和李煜的相見歡為例兩種月、兩種情月圓(團圓思念親人)月缺(殘缺人缺分離凄涼孤單寂寞)-依月定意師: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常借助于像月一樣的景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詩歌中,作者用來傳達自己情感的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板書)而賞析詩歌的第一步,就可以從詩歌的意象入手,來分析把握詩歌的情感。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例如,中秋節,假如有一個華人在美國和他的外國朋友賞月。外國朋友看著天上的月亮,贊嘆了一聲:“今晚的月亮真圓啊!”華人一聽,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是啊,今晚的月亮真圓啊!”從字面上來看,兩個人說的話意思應該是一樣的,但是兩個人所表達的感情一樣嗎?很明顯是不一樣的。外國朋友的話只是對月圓這一客觀事實的贊嘆,而華人的話卻有著言外之意:月圓人不圓啊!所以,同樣的月亮,在外國友人看來,只是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一顆星球而已,但是在華人眼中,它還寄托著一股深深的思鄉之情。所以,在外國朋友的那句話里,月亮只是一種物象,而在華人的那句話里,月亮就成了意象,因為它不但是一種事物,還融合了作者的思鄉之情。4、望月常用來抒思鄉之情,折柳相送多為分別之時,意象是作者抒發情感的載體,如果我們能了解常見意向的含義,這對鑒賞詩歌作品的內涵、思想感情有很大幫助,那么,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有哪些呢?請看大屏幕:(1)常見意象:菊花、蓮花、楊柳、月光、落葉、春風、浮云、落日、冬雪、秋雨、鴻雁、流水、大漠、曠野、落花、美酒、紅豆、竹林、孤燈、秋蟲、故鄉、歸燕、枯藤、古琴等等。(2)依據這些意象,你聯想到了哪些古詩?詩人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根據自己搜集組內交流,背一背;各組選擇某一物象,全班交流,回顧背誦有關詩句。多媒體逐一展示)(3)口訣:松梅竹菊寓高潔,借月托雁寄鄉思,杜鵑猿猴啼凄凄,落花流水傳愁緒,別時長亭柳依依,草木仍在人事移。5、古詩中的意象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應牢記,從應考角度,意象也是詩歌考查的熱點,老師這有幾道考題,請看大屏幕;(1)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一詩中,“浮云”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困難、挫折、障礙等)(2)閱讀下面這首古詩春日(宋)晃沖之陰陰溪曲綠交加,小雨翻萍上淺沙。鵝鴨不知春去盡,爭隨流水趁桃花。【注釋】陰陰:草木陰陰。趁:追逐。(1)這首詩通過描繪、細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構成了一幅優美而完整的畫面。(2)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小題1:小溪陰陰、細雨翻萍、鵝鴨戲水(意思對即可)小題2:通過描寫小溪中鵝鴨逐春的情景,流露了作者愛春(或惜春)之情。(3)天凈沙.秋思中通過這些豐富密集的意象,渲染了-的氣氛,抒發了詩人極其-的情感。(蕭瑟蒼涼,孤寂愁苦的思鄉)-暢所欲言(4)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知識依托】古典詩歌的基本知識,古代有關文化常識,如首先要了解“折柳”是一種樂府曲調,也叫“折楊柳”,多寫傷懷離別之情。【參考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三、背背自己喜歡的詩,找找其中的意象,說說表達的情感。四、結束語:時間過得真快,下課的鈴聲即將敲響,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啊”啊。希望這節課的學習能讓同學們更加熱愛咱們中國的古典文學。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