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科學6《鹽和糖哪兒去了》教案(呂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6.鹽和糖哪兒去了一、學習目標:1、能觀察并描述物質放進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現象。2、舉例說明有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中。3、能通過過濾的方法發展對溶解特征的認識。4、意識到溶解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性和重要性,體驗研究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二、教學重點:觀察并描述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現象。三、教學難點:能通過過濾的方法發展對溶解特征的認識。 四、教學準備:分組材料一:鹽、紅糖、沙子各1份,水3杯,攪拌棒3根、勺子。分組材料二:面粉,水2杯,攪拌棒2根、過濾裝置。演示材料:鹽水1杯(可食用),紅糖水1杯,攪拌棒1根,水1杯,課件。五、教學過程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將學生的分組材料準備好,引導學生觀察桌上有哪些實驗材料?這些材料干什么呢?導入新課。觀看材料,聚焦本節課實驗什么?怎么實驗?通過有趣的觀察活動,引導學生聚焦實驗內容,揭示學生的前概念。二、觀察并比較鹽、紅糖、沙子在水中的變化1.出示鹽、紅糖、沙子三種物質,引導學生預測:把這三種物質放入水中,會產生什么變化。2.組織學生觀察三種物質是什么樣的。3.指導學生把三種物質分別放入水中,觀察。4.指導學生充分攪拌三個杯子里的混合物,觀察。5.指導學生將三個杯子里的物質靜置3分鐘,觀察。6.請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7.引導學生思考,鹽和糖是否還在水中。8.小結:糖和鹽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預測鹽、紅糖、沙子三種物質在水中的變化。觀察并描述三種物質。觀察并記錄剛放入物質、充分攪拌后、靜置3分鐘后3個杯子中的現象。匯報觀察到的現象通過觀察顏色和嘗味道的方法,發現鹽和糖還在水中。將鹽、紅糖、沙子分別放入水中,觀察并比較它們在水中的變化,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三、觀察并比較鹽和面粉在水中的變化1引導學生思考,面粉會不會溶解在水中。 2.指導學生把面粉放入水中,攪拌并觀察。3.指導學生將鹽水和加了面粉的水分別倒在布上,進行過濾,并觀察。引導學生思考,面粉是否溶解在水中了。4.、指導學生觀察靜置后的加了面粉的水。引導學生思考,這說明了什么?根據生活經驗預測面粉會不會溶解在水中。 通過實驗,分析面粉是否能溶解在水中。實驗發現,加了面粉的水倒在布上,布上留下了少量面粉,而將鹽水倒在布上,沒有留下鹽顆粒。因此,面粉很難溶于水中。觀察發現,杯底有一些白色沉淀,說明面粉很難溶于水中。引導學生通過靜置后觀察、過濾后比較等方法,認識到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知道可以用過濾的方法判斷物質在水中是否能溶解。四、了解生活中的溶解與不溶解現象1.引導學生思考油能否溶解在水中。2.演示實驗:將油加入水中,充分攪拌,然后靜置片刻。3.鼓勵學生課后通過實驗驗證,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物質能否溶解在水中。思考油能否溶解在水中。描述現象,判斷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思考生活中更多的物質能否溶解在水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有的物質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質不能溶解。六、板書設計:鹽和糖哪兒去了鹽、糖溶解到水中了。教學反思:作為一年級的學生動手實驗操作以及觀察思考能力還很弱,課堂讓學生從觀察實驗材料入手,初步了解本節課實驗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演示實驗過程及注意事項,這樣學生的操作更規范、觀察更仔細、思考更深入,達到科學課堂的實驗效果。讓學生做中學、學中思,通過合作與探究,逐步培養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和想象力。但在實驗過程中,有些操作還有問題,尤其是用紗布過濾環節,有幾個小組的實驗效果不夠明顯,今后還需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