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科學7《找空氣》教案(楊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科學找空氣一、【教學目標】1、通過找空氣,感知空氣的存在與性質。2、初步確立做前思、多試試才知道的科學意識。二、【教學準備】1、塑料袋若干:數量多于學生數,透明度越高越好,事先應至少打開過一次、水盆,人手一個杯子。2、教具:水杯、海綿或紙巾。三、【教學時間】一課時四、【教學過程】(一)、猜猜、說說,引發認知沖突。1、猜謎語2、 用言行吸引學生的注意和參與。教師拿出一個塑料袋,自顧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張開袋口朝里看當學生忍不住要問時,拋出問題:袋子里面有東西嗎?(一般情況下,絕大部分孩子會回答“沒有”,極個別的孩子會說“有”,是“氣”“空氣”。)3、回應學生。教師一邊問“到底有沒有”。一邊慢慢收緊袋口,讓學生判斷。(剛才回答“沒有”的孩子會出現分化,他們中的大多數會改變初衷,相信袋子里有東西。)4、針對學生不同的看法,教師采用不同的回應。比如,讓還是認為袋子里沒有東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著的袋子;讓認為有東西的孩子說說“里面是什么”。5、揭示詞語:空氣。(至此,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氣的存在與“空氣是看不見的”這性質,他們的認知沖突得以解決。)(二)、空氣無處不在1.請學生每人拿一玻璃杯,讓他們看看杯子里有東西嗎?(杯子里沒有東西,杯子是空的)2.請學生將海綿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觀察發生了什么現象?鼓勵學生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3.討論:海綿為什么沒有濕?水為什么進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東西不讓水進去呢?4.請學生將海綿放入杯底,然后將杯子傾斜著放入水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同時提醒學生觀察海綿的變化,并鼓勵學生大膽講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5.討論:第一次海綿為什么沒濕?第二次海綿為什么濕了呢?6、還有哪有空氣?(粉筆放水中,會有泡泡說明有空氣,衣服、包里都有空氣)五、看看、說說,用孩子的語言表達對空氣的認識。結合二維圖,師生一起看看、說說,共同完成詩歌神奇的空氣。空氣空氣,我看不見你,空氣空氣,你在哪里?(以開火車方式讓孩子接)我在桌子下,我在空調前,我在窗臺上,我在空氣空氣,我看不見你,空氣空氣,我要抓住你,(師幼一起邊做邊說)一不小心,你又跑了。這次我要抓緊、抓緊、再抓緊哈哈,你跑不掉啦!(教師帶幼兒拍著鼓鼓的袋子,由輕拍、稍重拍,到用力拍。)嘭!袋子“炸”破啦。六、【小結】:空氣無處不在七、【教學活動】現在每人拿一個塑料袋,在教室找空氣。再到外面找空氣去!八、【板書】空氣無處不在9、 布置作業科學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