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下生物8.1《人類的食物》教案(陳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人類的食物教案學情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于食物營養的知識,并且在七年級上冊做過的“探究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的實驗中,已初步學會了檢測水、無機鹽、淀粉、脂肪的方法,這為本節課探究實驗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教材內容分析本節是七年級下冊的開篇章節,從內容上改變了以往從結構入手的編排方式,意在引發興趣,培養學生用科學研究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通過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首先了解食物中各種營養成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然后通過實驗進一步探究不同食物中營養成分的差異,最后通過建議活動引導學生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能記敘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成分,并能舉例說明各種營養成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學會收集、整理、積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關注、關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難點1、重點說明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2、難點用化學方法檢測蛋白質和維生素C。蛋白質和維生素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教學用具多媒體、食品標簽、蛋白質的檢測、維生素C、雙縮脲試劑、蛋白質、滴管、試管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展示食物圖片,通過食品標簽分析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引導學生討論,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1、設置問題:你喜歡的食物是哪一種?對于你所喜歡的食物,它主要含有什么營養成分?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A、 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B、 不同食物所含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是否相同?通過比較、歸納,得出結論。 在教師指導下與同學交流,舉出含糖類較多的食物及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2、師生共同回顧水,無機鹽,脂肪的檢測方法。3、演示實驗:“淀粉的檢測”,“維生素C的檢測”教師演示淀粉,維生素C的檢測過程,學生仔細觀察實驗中出現的現象討論、交流 并歸納得出結論。4、學生實驗:“蛋白質的檢測”小結:雙縮脲試劑與蛋白質呈現紫色反應。通過以上實驗,同學們知道了檢測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方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對食物的營養成分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5、猜一猜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營養成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食品營養成分作出假設,填入表格。6、指導學生自學教材的內容,利用多媒體講解各種營養成分的食物來源和主要功能。水:約占人的體重60%70%,是細胞達到重要組成成分。體內的養分等都必須溶解在水里才能運輸到身體各個部分。無機鹽:無機鹽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能源物質。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常見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D。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營養成分,這些成分對我們的身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體缺乏某些營養成分,就會表現出相應的缺乏癥狀。板書設計第一節 人類的食物一、食物中的營養成分1、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檢測2、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三大產熱營養素:糖類、脂肪、蛋白質)二、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作用1、水:是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2、無機鹽:含鐵、含磷的無機鹽是構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3、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能源物質。4、蛋白質:是構成廠細胞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的供能物質。5、脂肪:也是人體重要的供能和儲存能量的物質。6、維生素:可分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后記本節課采用閱讀、實驗活動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教學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