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下生物9.2《血液循環》教案(蔣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課堂教學設計表章節名稱血管血液流動的通道學時1學習目標課程標準: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部分 一、1.2.4;二、知識1.2;能力1.2.3;情感價值觀3.4 第三部分 一、科學探究1.(1).(3);2.(2)四、教材編寫建議(一)1.2.4;(二)1.2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已融合于如下三點)1通過對血管結構、功能的學習,學會認識和區分三種血管。2通過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及交流合作能力。3通過描述血管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特征七年級學生已學習了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知道血液是在一定的管道血管中流動,但不了解血管不是都一樣的。學生已有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基礎知識,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能力,本節課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血管,認識血管的種類、分布、結構、功能等,進一步地認識血管對人體的作用,樹立生物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學習目標描述知識點編 號學習目標具 體 描 述 語 句區分、認識三種血管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描述血管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學生觀看血液在動脈、靜脈、毛細血管流動視頻,觀察、比較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管壁厚薄、彈性、管內徑大小等)、管內血液流速等。通過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描述血液在不同類型的血管中流動的情況,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觀察及交流合作能力。通過比較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認識血管種類、分布、結構、功能等,進一步地認識血管對人體的作用,樹立生物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項 目內 容解 決 措 施教學重點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觀看血液在動脈、靜脈、毛細血管流動視頻、實驗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比較三種血管的管壁厚薄、彈性、管內徑、管內血液流速等,理解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教學難點區分三種血管讓學生觀察動脈管壁厚,彈性大,管內血流速快;靜脈管壁較薄,彈性小,管腔大,管內血流速慢;毛細血管管壁極薄,管內徑極小,管內血流速最慢。班 教學媒體(資源)的選擇知識點編 號學習目標媒體類型媒體內容要點教學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結論占用時間媒體來源區分、認識三種血管實驗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描述血管結構和生理功能投影,視頻,音畫多媒體;PPT文字顯示。投影,視頻,音畫多媒體PPT文字顯示;多媒體PPT文字顯示;PPT文字顯示血液在動脈、靜脈、毛細血管流動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實驗操作要點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管壁、管內徑,靜脈管腔內的靜脈瓣BA EBA EDEDEFJFJFJF JAHDEEFJFJBHE直觀了解血液在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流速、管壁、管內徑大小等特點掌握小魚尾鰭的血液流動實驗操作步驟三種血管的管壁厚薄、彈性、管內徑、管內血液流速等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分、秒01:2604:2406:1010:2804:2406:1904:13視頻資料來自教材配套光盤;圖片、音樂來自百度;全套課件為自制。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分為:A.提供事實,建立經驗;B.創設情境,引發動機;C.舉例驗證,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確操作;E.呈現過程,形成表象;F.演繹原理,啟發思維;G.設難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開闊視野;I.欣賞審美,陶冶情操;J.歸納總結,復習鞏固;K.自定義。媒體的使用方式包括:A.設疑播放講解;B.設疑播放討論;C.講解播放概括;D.講解播放舉例;E.播放提問講解;F.播放討論總結;G.邊播放、邊講解;H. 邊播放、邊議論;I.學習者自己操作媒體進行學習;J.自定義。板書設計血管血液流通的管道動脈 毛細血管 靜脈 心臟板書說明:用于輔助教學,根據教學內容, PPT投影與板書相互配合。課堂教學過程結構的設計教學模式:實驗探究式 教學過程結構:課題:血管血液流動的通道(一課時)一情境導入情境導入,病人入院打針、輸液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PPT標題:血管血液流動的通道上課二展示目標教師語言引導PPT展示本課目標。三觀看視頻教師強調血液流速播放血管視頻。學生形成認識。成共識四實驗探究教師語言提示。展示小魚尾鰭實驗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實驗探究教師強調紗布包裹魚鰓蓋及尾部。學生完成知識生成教師啟發引導點撥。展示實驗操作過程。五描述血管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學生默讀教材、思考、回答。ppt展示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結構圖教師啟發、誘導、點撥。對血管的區分認識看圖、教材思考回答。三種血管結構特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展示血管結構知識教師語言提示、促進。學生認識產生升華六拓展延伸傷及不同血管,如何急救?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啟發思考教師語言促進促進展示急救過程學生思考回答七解決問題小組討論、交流、回答教師總結、提煉、升華。輸液扎針部位媒體的應 用教師進行邏輯判斷學生的活 動教學內容和教師的活動課堂教學過程結構的設計八總結反思展示總結反思項目從知識、思想、方法上反思總結。及時點評形成認識,內化知識、能力。展示總結項目。九課堂反饋展示課堂作業。教師肯定、鼓勵性評價知識運用,思維、方法訓練下課形成性練習知識點編 號學習目標練 習 題 目 內 容區分、認識三種血管。實驗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描述描述血管結構和生理功能(實驗探究、小組討論交流、總結相結合)觀看概括1.聽看視頻閱讀教材,簡述三種血管的不同。2.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是什么?實驗探究1.如何根據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點,區分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2.紅細胞是怎樣在毛細血管中運行的?討論總結1.動脈的結構特點是什么?2.靜脈內的靜脈瓣對其血流速較慢有何意義?3.紅細胞在毛細血管中單行通過對于血液循環有何影響?拓展延伸生活中傷及不同血管措施:1.動脈出血如何處理?2.靜脈出血如何處理?形成性評價通過“聽看概括”環節(聽看視頻閱讀),學生能夠簡述出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不同;能從血流速度、管壁、內徑大小直觀地進行區分三種血管。通過“實驗探究”環節,通過老師指導學生實驗觀察小魚尾鰭血液流動,學生學會正確的實驗方法;探究不同類型的血管;觀察描述血液在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中流動情況。通過“討論總結”環節,學生學習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理解不同的血管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拓展延伸”環節,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血管破裂出血,學會采取一定的方法止血包扎。教學反思本課是實驗探究課,因此,本課以“實驗觀察”和“探究”為重點,從生活常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觀察、實驗探究,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螺旋上升的過程中。教學過程中,盡量做到尊重學生的認知,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尊重學生的發現,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課“討論總結”環節,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通過討論交流,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突破血管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知識難點。本課教學注重思維訓練,學生互動時間較多。怎樣使課堂更高效,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