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下生物11.2《尿的形成與排出》教案(呂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第2節 尿的形成與排出公開課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人與生物圈第11章第2節尿的形成與排出,本課時是第2節第二課時的內容,腎單位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是教學的難點,尿在腎單位的形成過程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對教材進行了適當處理,一是為學生創造直觀的學習情境自制簡易教具;二是科學地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如“尿形成示意圖”、小資料“血漿、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比較”等,再采用Falsh動畫模擬尿的形成過程分析尿液成分的幾項指標等。二、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對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對腎臟的結構尤其是腎單位的結構以及腎臟是怎樣形成尿液的尚不清楚。學生已經學會一些實驗操作技能,但是還不夠熟練,缺少一定的方法,對生物學實驗有興趣、充滿期待。有明顯的形象思維的痕跡,對于微觀和深奧的知識缺乏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度的經驗。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通過觀察腎單位結構圖,能夠識別腎單位的結構。(2)結合腎單位模型,理解尿液形成的過程。2、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腎臟的結構、腎單位的結構等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2)通過自制腎單位簡易模型活動,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及小組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分析尿液化驗單,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或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1)通過分析腎單位結構特點及功能,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2)通過對尿毒癥及腎移植等社會現狀的了解,能夠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關注社會、關注健康的意識。四、教學重點1、腎單位的結構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2、尿的形成過程。五、教學難點尿的形成過程。六、教法學法教法:同儕教學法、討論法、啟發式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學法:觀察法、TBL團隊合作學習法、自主學習法。七、教學課時: 2 課時八、教學過程第二課時導入新課一、 自主學習,人人參與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導學案相關內容,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二、創設情境,引發思考教學任務:課件展示:展示一張尿液化驗單。教學意圖:與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習的興趣。三、課首檢測,以學定教教學任務:課件出示課堂檢測習題,學生認真作答,正確率低于75%的題目,課尾再進行二次作答。學生活動:學生認真思考后IRS即時評測或隨機挑人作答。教學意圖:學生能思考作出回答并能聆聽別人交流,教師根據數據分析,進行教學決策,討論解釋,或進入下一 環節。四、團隊合作,研討探究教學任務:(一)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一,自制腎單位模型根據提供的材料小組自制簡易的腎單位模型 (1)做好后拍照上傳到第一區。(用一張白紙作為背景) (2)隨機挑組請23組代表上講臺介紹作品,其他組評價,最后老師點評、總結。(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二,分析尿的形成過程利用自制模型并結合課本P64頁內容與圖11-6,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1)原尿和血液在成分上有什么區別,導致這種區別的原因是什么?(2)腎小管重吸收了哪些物質? (3)尿的形成有哪兩個階段?(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同時播放相關視頻驗證學生的推測并糾正、總結。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完成學習任務,平板拍照作品上傳到第一區。教學意圖:能與組員合作完成指定任務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問題能力。而通過自己的探索、同學間的討論獲得的知識更利于記憶。五、學以致用,檢測反饋教學任務:我是小小好醫生,分析課前出示的化驗單和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生物現象,課尾檢測,隨機挑人或搶權和IRS即時評測。教學意圖:反饋教學情況,為下一節課的教學提供依據。九、板書設計第2節 尿的形成與排出一、腎單位1、腎小球2、腎小囊3、腎小管二、尿的形成過程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十、教學反思1、自制簡易教具模型。把微觀的結構宏觀化,抽象的結構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腎單位結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師生之間對模型的進一步修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對腎單位的結構形成立體的、正確的認識,這為尿的形成過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落實教學重點的效率。2、展示真實的尿液化驗單。導入新課時展示尿液化驗單,從現實生活出發,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學生擁有了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真正把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落到實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