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下生物11.2《尿的形成與排出》教案(褚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尿的形成與排出第1課時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1、教材分析:通過第一節的學習,學生了解什么是代謝廢物,同時了解了代謝廢物的排出途徑以及該活動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并知道了泌尿系統是排出代謝廢物的主要途徑,但是關于尿液是怎樣形成的,形成尿液的器官是什么,是第二節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課時主要針對“形成尿液的器官是什么”、“腎臟由什么結構與它形成尿液的功能相適應?”。腎臟的教學將結合哺乳動物的腎臟進行,學生通過觀察進而學習腎臟的結構。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感性知識的深入理解,而且也為第二課時尿液的形成過程奠定了基礎。2、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學習生物已經有半年多的時間,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基礎,他們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和討論,對于生物學這門課充滿興趣。在生活中,學生對尿的形成和排出這一生理現象雖熟悉,但對尿是怎樣在腎臟中形成還不清楚,尤其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學生更是不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和不同的學習體會,特別是在理解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個動態連續的過程時,對于七年級的部分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借助課件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說出泌尿系統的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概述腎臟的結構,并說出各部分結構特點。通過觀察腎單位結構圖,識別腎單位的結構以及各結構的特點。2、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泌尿系統的組成、腎臟的結構、腎單位的結構等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觀察新鮮豬腎,培養實驗能力及小組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腎臟的特點及功能,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的適應。通過對尿毒癥及腎移植等社會現狀的了解,能夠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關注社會、關注健康的意識。三、教學重點與難點1、 教學重點:腎臟的結構。 2、 教學難點:腎單位的結構 四、教學過程:教學步驟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教學意圖導入新課播放新聞“暴走媽媽捐腎救子”的視頻認真觀看以新聞形式引入本節的學習主題尿液的形成與排出復習人體產生的代謝廢物及其排出途徑檢查學生學案溫故知新部分學生思考、對答案。讓學生回憶上節內容,引入探究主題一。探究主題一:泌尿系統的組成展示人體泌尿系統圖,讓學生指出相應部分名稱,說出各部分功能。(1)思考并指出課件上泌尿系統的組成部分(2)說出各部分功能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能力探究主題二:腎臟的結構1、觀察腎臟的外部形態課件展示腎臟圖片和活動要求,再讓學生小組對實物進行觀察小組觀察和討論,回答學案上的問題:新鮮的腎臟是什么顏色;腎臟的外形像什么 找到并區分出與腎臟相連的三根管道,在下圖寫出它們的名稱。1. 創設爭相提問、爭相回答的探究氛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意識2. 培養小組合作能力2.觀察腎臟的內部結構1.課件展示活動要求和注意事項2.學生活動之前親自示范解剖腎臟全過程認真觀察解剖過程,小組進行解剖觀察活動,并討論學案上的問題:(1)腎臟的結構分為哪幾個部分?(2)為什么腎臟的皮質比髓質部分顏色深?1、 讓學生了解解剖腎臟的方法步驟,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2、 學生學會積極觀察思考、發揮出集體力量3.腎臟的結構和功能單位-腎單位1.認識了腎臟的宏觀結構,引出它的微觀結構2.展示腎單位結構模式圖,讓學生結合課本62頁,找出腎單位的組成部分結合課本的腎單位模式圖回答出腎單位的組成部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思考:腎單位各部分的特點讓學生閱讀課本63頁找出腎單位各部分特點閱讀課本,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堂小結課堂練習1、師生一起歸納2、設置幸運抽簽、搶答1、總結2、積極回答、搶答鞏固、升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