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下生物10.2《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教案(尤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第2節 人體細胞獲得氧氣的過程(第2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描述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的過程;解釋呼吸運動實現肺通氣的原因。2.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模型模擬探究的方法;通過演示呼吸運動的模型,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推進式問題的思考,體驗“刨根問底”的科學思維過程。【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已明白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了解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具備了一定的小組合作能力,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存在前概念認知錯誤,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重點難點】1. 教學重點呼吸與胸廓容積變化的關系;呼吸時胸廓容積變化的原因。2. 教學難點通過探究活動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認識呼吸運動完成肺通氣的原理。【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組織學生活動:吹氣球比賽引導學生思考:(1)吸進肺的氣體和呼出肺的氣體成分一樣嗎?(生回答不一樣)(2)哪里不一樣?(生回答吸進去的氣體氧氣含量比呼出氣體高,呼出氣體二氧化碳含量比吸進氣體高)(3)吸進的氧氣為什么會減少?到哪里去了?二氧化碳為什么會變多?(生回答呼吸作用)(4)呼吸作用不斷進行著,所以不斷利用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為什么能不斷進出肺呢?引出課題。活動2【講授】二、小組合作探究1、肺的位置與結構氣體入肺,肺要擴張,氣體出肺,肺會縮小,這擴張和縮小是肺主動完成的嗎?(引導學生思考)提示: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學生立刻想到需要發達的肌肉組織才能完成,繼續提問:肺是這樣的結構嗎?引導學生回顧肺的結構,并出示肺泡模型。明確肺不能自主收縮舒張,再引導回憶肺在人體的位置,肺位于胸腔,胸腔是由什么圍城的呢?從而引出胸廓。2、介紹胸廓胸廓圍城的區域是胸腔,胸廓有哪些組成部分呢?氣體進出肺跟胸廓有沒有關系呢?活動3【活動】二、小組合作探究探究一:感受呼吸,教師帶全體學生進行深呼吸,體會深吸氣時,胸廓擴大,深呼氣時,胸廓縮小。提問:是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后使胸廓擴大?注射器模擬氣壓實驗:實驗1:堵住針孔端,抽拉活塞端,使密閉空間增大,松開活塞,觀察現象。實驗2:堵住針孔端,按壓活塞端,使密閉空間減小,松開活塞,觀察現象。實驗3:堵住針孔端,按壓活塞端,使密閉空間減小,同時松開活塞端和針孔端,聽聲音。實驗歸納總結:密閉空間,容積變大,內部氣壓變小,容積變小,內部氣壓變大,氣壓和體積成反比例關系。探究二:空氣中存在大氣壓,肺內有氣體,因此存在肺內氣壓,引導學生思考:氣體要想進出肺,其實就是大氣壓和肺內壓存在氣壓差。當大氣壓大于肺內壓,進行吸氣,當大氣壓小于肺內壓,進行呼氣。大氣壓不容易改變,所以要通過改變肺內壓來實現。進一步引導:改變肺內壓就要從肺的容積入手,肺不能主動改變容積,因此將問題聚焦到改變胸廓容積來改變肺內壓。提問:怎樣使胸廓擴大或縮小?方法一:學生自制的呼吸模型,模擬膈肌的運動。引導學生指出模型的各部分代表的相應部分。小組合作討論,教師演示,得出結論:下拉膈肌,胸廓擴大,胸腔和肺的容積變大,胸腔和肺內氣壓變小,肺內氣壓小于大氣壓,氣體入肺;上推膈肌,胸廓縮小,胸腔和肺的容積變小,胸腔和肺內氣壓變大,肺內氣壓大于大氣壓,氣體出肺。方法二:紙盒模型教師自制教具模擬演示肋間肌與胸廓容積的變化關系。總結:肋間肌收縮,肋骨抬升,胸廓容積增大,肺擴張,肺內壓小,吸氣;肋間肌舒張,肋骨下降,胸廓容積減小,肺縮小,肺內壓大,呼氣。活動4【講授】總結歸納肋間肌 收縮 舒張 呼吸肌縮舒產生膈肌叫胸廓 擴大 縮小 呼吸運動實現肺內壓 減小 增大 叫氣體 入肺 出肺 肺通氣課外拓展:肺活量、人工呼吸活動5【課堂練習】1人體內與呼吸有關的主要肌肉是()A胸部的肌肉 B腹部的肌肉C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 D背部的肌肉2. 呼氣時,肋間肌和膈肌的運動狀態分別是什么? ( ) A.收縮、收縮B.收縮、舒張C.舒張、收縮D.舒張、舒張3胸廓容積擴大時,肺內的變化是( )A肺內氣壓降低,空氣從外界進入肺泡 B肺內氣壓升高,空氣從外界進入肺泡C肺內氣壓降低,肺泡內部分氣體排出 D肺內氣壓升高,肺泡內部分氣體排出活動6【教學反思】本課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串來將難點逐一突破,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將看似很簡單的問題氣體為什么能進出肺,巧妙的解決。由肺的結構不能主動使氣體進出引出胸廓,由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后使胸廓擴大引出氣壓,用注射器實驗講解氣壓與容積的關系,把問題聚焦到肺內壓和大氣壓之間存在的氣壓差上,通過改變肺內壓來實現氣壓差,而通過改變胸廓容積使肺內壓改變,最后通過兩個模型模擬呼吸肌收縮舒張來改變胸廓容積,最后找到問題的根源。真正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本課注重模型探究法,在教材自帶的圖10-6呼吸運動模型1的啟發下,進行了實驗創新與改進,更加形象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