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下生物11.2《尿的形成與排出》教案(孫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尿的形成與排出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學生能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2學生能描述腎臟的結構與功能。2、學生能用生物學術語敘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二、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腎臟,使學生掌握觀察的一般方法。2、通過尿液的形成過程分析,培養學生利用數據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情感目標1、在學習腎單位的結構及功能特點的基礎上,近一步形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2、通過對腎移植事例的介紹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思想。 3關注泌尿系統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1 腎臟的結構。2 尿液的形成過程。教學難點:1 腎單位的結構與尿液形成的關系2 尿液形成過程中的物質變化重難點突破以數據分析為方法以教師引導為保證以多媒體教學為手段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情境與引入1、觀察與思考了解泌尿系統的功能和腎臟的結構 了解泌尿系統的功能了解腎臟的結構腎單位的結構2、分析與推測理解尿液的形成過程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濾過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形成過程3、應用與拓展利用所學知識解釋實際問題講述田世國捐腎救母的故事,獲得獲得情感上的升華,引發思考:為什么腎功能衰竭能導致生命危險?觀察泌尿系統圖片,了解泌尿系統組成、各結構功能,以及尿液是如何排出體外的。觀察腎臟的顏色、與腎臟相連的血管以及與腎臟相連的輸尿管。思考:流入腎臟的只有血液,而從腎臟流出的既有血液又有尿液,這說明了什么?比較血漿與尿液的的成分、了解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質。理解人為什么要排尿。觀察腎單位立體結構模式圖及結構圖,了解腎單位的組成。認識腎小球的特點是毛細血管球。觀察腎小管外毛細血管。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并記錄分析結果。發表自己的討論結果。在教師指導下以準確的生物學術語總結腎小球和腎小囊的濾過作用。學生發現原尿和尿液在成分上存在著差異,原尿中含有葡萄糖,而尿中沒有,此外其它成分的濃度也發生了改變,通過對比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學生推測原尿在腎小管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形成了尿液?表述推測結果,在教師的指導下完善、準確推測結論。在教師的啟發下討論,想到補充,相互完善。形成可行方案。加深對腎小管重吸收的理解,體驗獲取知識的成功和快樂。觀察、回顧、總結,尿的形成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的濾過作用以及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觀察腎臟病人尿檢結果進行分析,鞏固尿的形成過程,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閱讀科學技術與社會,了解血液透析和腎移植以及這兩種治療方法的局限性。展開思維,發表看法。引導學生講述上節課排泄的意義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幫助學生掌握觀察的一般方法,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出示血漿和尿液成分。演示腎單位立體結構模式圖及結構圖,引導學生觀察腎單位的組成。,讓學生認識腎小球的特點是毛細血管球。觀察腎小管外毛細血管。提出問題:流入腎小球的是血液,流出腎小球的還是血液,腎小管末端流出的是尿液,血液在流經腎小球時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對比分析血漿和原尿的成分,推測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濾過作用。在學生表述分析結果后,注意提醒學生使用準確的生物學術語,總結腎小球和腎小囊的的濾過作用。以具體數字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據測定:人體每天形成的原尿約150升,人體每天排出的尿約1.5升。看到數字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引導推測原尿在腎小管中的變化。通過多媒體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將學生的推測結果總結成準確科學的生物學結論。演示多媒體動畫,幫助學生回顧、總結。提出問題:如果一個人的腎臟出了問題,又會怎樣呢?給出某腎臟病人尿檢結果。如果腎臟無法正常形成尿液,又會怎樣呢?同學們,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今日的莘莘學子,明日的棟梁之材,假如在不久的將來你成為了一名生物科學家,你能利用先進的生物學技術,找到更好的方法嗎?板書設計尿的形成與排出一、泌尿系統的組成1、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結構的功能腎臟:形成尿液輸尿管:輸送尿液泌尿系統 膀胱:暫時貯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2、腎臟的結構皮質(1):宏觀結構: 髓質 腎盂( 2 ):微觀結構腎小球腎小體 腎單位 腎小囊腎小管二、尿的形成原尿血液尿液濾過作用 重吸收作用腎小球 腎小管三、尿的排出腎臟 輸尿管 膀胱 尿道四.泌尿系統的衛生與保健五.血液透析與腎移植教學反思教學感悟:1、體現了探究性學習,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獲得知識,掌握技能。2、課堂設計層次分明,環環緊扣,課堂效率較高。3、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宏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注重科學發現史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注意各學科間的交叉滲透。4、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5、通過分析數據,強化了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及生物學術語的表達能力。 6、能夠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達成教學目標。努力方向:1、合理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變教師“滿堂灌”為學生“主動學”,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腦、手、眼、口。同時又要防止變成教師“滿堂問”,學生隨口答。2、合理、充分、科學地使用多媒體,力爭達到課堂效果的最優化。3、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合理地進行學生評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