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下生物11.3《皮膚與汗液分泌》教案(吳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第3節皮膚與汗液分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說出皮膚的結構和功能。2.說明汗液的形成以及對人體的意義。過程與方法目標1.運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皮膚的結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2.通過學習切實體會皮膚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教學重點皮膚的結構和功能。教學難點汗液的分泌與排出。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導入1:出示視頻及有關電子皮膚的圖片,引出課題。導入2:回顧代謝廢物排出的途徑,明確皮膚是器官。引導學生對皮膚結構和功能的探究。二、問題引導,探究新知(一)皮膚的結構1.組織學生用放大鏡觀察皮膚,結合課本67頁皮膚的結構示意圖,初步認識皮膚的結構。2.教師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皮膚永久裝片,小組內討論、然后識別皮膚的結構。3.指導學生完成豬皮和紙的實驗,識別皮膚的結構。4.體驗冰水與溫水的實驗,說出感覺。5.觀看視頻,全面認識皮膚的結構。6.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1)皮膚常年暴露在外,阻擋病菌侵入人體的是什么結構?(2)為什么皮膚有皮屑脫落而皮膚卻沒有因此變薄?(3)為什么皮膚被受傷,有時候流血,有時候不會流血?(4)為什么經常皮膚曬太陽的人皮膚更黑一些?(5)臉上的“青春痘”是怎么回事?(6)小朋友問什么會出痱子?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皮膚的結構。(二)汗液的分泌與排出1.出示皮膚結構圖, 請學生思考汗液是如何形成的?2.通過小組內部討論,學生能夠明確形成汗液的部位、汗腺的分布和結構、汗液分泌與排出的過程。3.視頻引導學生總結排汗的意義。備注4.難點突破皮膚的調節體溫功能:(1)引導學生觀看視頻。(2)請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皮膚的功能。最后師生明確:皮膚的功能:保護、排泄、調節體溫、感受刺激。備注三、總結收獲,形成體系通過師生交流,學生交流,互相補充,對本節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板書)第3節 皮膚與汗液分泌1、皮膚的結構表皮、真皮附屬結構:毛發、指甲、趾甲、汗腺、皮脂腺2、汗液的形成與排出3、皮膚的功能保護、分泌與排泄、調節體溫、感受刺激四、當堂演練,課時鞏固1、下列不屬于皮膚附屬物的是( )A 毛發 B 汗腺 C 指甲 D 皮屑2、與皮膚散失熱量有直接關系的結構是( )A 皮脂腺和毛發 B 感覺神經末梢C 汗腺和血管 D 脂肪組織3、經常干活的人手上通常會長一些“老繭”,這是由于( )增生所致。A 表皮層 B 生發層 C 真皮層 D 角質層4、人的頭發可分為油性、中性和干性頭發,這是由皮膚中的( )結構決定的。A 汗腺 B 皮脂腺 C 血管 D毛囊課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