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下生物9.2《人體的消化與吸收》教案(孫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第九章 人的食物來自環境第二節 人體的消化與吸收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2.說出小腸的結構特點。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和吸收過程。(二)能力目標1.通過小腸結構的觀察活動,理解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2.形成合作學習的的意識、知識的歸納和總結能力。(三)情感目標1、通過學習,形成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2、培養熱愛生命的價值觀和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飲食觀。教學重點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2、說出小腸的結構特點。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和吸收過程。教學難點說出小腸的結構特點。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引言: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體生長發育和進行各種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能量都來自于食物。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除了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那么,食物是怎樣通過消化系統而被消化的呢?營養物質又是怎樣被吸收的呢?出示:消化系統模式圖,請同學們描述消化系統的器官組成。講述:剛才同學們按照食物的經過路線描述的消化系統的組成,我們把食物經過的通道稱之為消化道。但大分子的營養物質要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簡單的溶于水的物質才能被人體細胞吸收,而起關鍵作用的則是消化腺。提問:你知道消化道周圍有哪些消化腺嗎?它們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體上指出它們的部位嗎?小結:消化系統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肝臟分泌膽汁胰腺分泌胰液胃腺分泌胃液腸腺分泌腸液教師活動講述: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們對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出示:牙齒的模型。牙齒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牙齒。自學:書9-7圖,了解牙齒的基本結構。講述:構成牙齒的基本物質是牙本質,牙冠的牙本質外有牙釉質,白色,是最堅硬的部分,因此牙齒是最堅硬的器官。牙齒的中央有牙髓腔,內充滿著牙髓,并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我們常感到牙疼等是觸及了牙神經。講述:如果我們不注意口腔衛生,就可能患齲齒。討論:齲齒發生的可能原因。提問:你能說說齲齒形成的過程嗎?小結:口腔內的細菌能夠將糖類變成酸液,酸液會慢慢腐蝕牙齒表層的牙釉質。牙釉質受到腐蝕會逐漸變軟、變色,當腐蝕到牙釉質發展到牙本質時,會逐漸形成齲洞,最后齲洞深入到牙髓腔,引起牙痛。討論:防止齲齒進一步惡化的方案。二、食物的消化1、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A、物理性消化討論:食物入口,你口腔中的器官會對食物進行怎樣的處理?(引出物理性消化)除了口腔,你知道還有哪些器官會對食物進行物理性消化?形式:牙齒將食物切斷、撕裂和磨碎,胃腸的蠕動將食物進一不磨碎,膽汁將脂肪顆粒乳化成脂肪微粒。作用:使食物與消化液的接觸面積增大,為化學性消化奠定基礎、B、化學性消化教師:我們吃饅頭的時候,如果嚼的時間較長的話,會發現饅頭慢慢變甜了,有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什么呢。(引出化學性消化)作用:由消化液中各種消化酶將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分解成小分子的過程。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口腔中既有物理性的消化還有化學性的消化,那么,在其它的消化器官中,是不是也有這兩種消化呢、2、淀粉、蛋白質、脂肪的化學性消化過程唾液 腸液 胰液淀粉- 麥芽糖-葡萄糖口腔 小腸胃液 腸液 胰液蛋白質-氨基酸胃 小腸膽汁 腸液 胰液脂肪-脂肪微粒-甘油 + 脂肪酸小腸 小腸三、營養成分的吸收:講述:食物被消化后的營養成分將通過消化道壁進入人體的循環系統,這個過程就叫吸收。自學34-35頁內容。教師活動提問: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收功能?它們分別吸收什么物質?吸收的最主要器官是什么?提出問題:小腸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這與小腸的結構是否有關?出示:小腸結構示意圖。討論:小腸的皺襞、絨毛等結構與小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的關系。小結:小腸全長5-7米,小腸的皺襞、小腸絨毛和每個小腸絨細胞游離面上的1000-3000根微絨毛,使小腸的總吸收面積可達200m2。小腸的巨大吸收面積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提問】消化道中還有哪些器官有吸收作用?生:胃、大腸。師:胃能吸收什么?生:少量的水和酒精。師:為什么成年人喝酒會臉紅?生:胃吸收了大量的酒精。師:大腸能吸收什么?生:少量的水、無機鹽和部分的維生素。教師總結:由此可見,絕大部分營養物質通過小腸絨毛吸收,所以小腸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場所。四、小結五、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一、 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二、 食物的消化三、 營養物質的吸收教學評價與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將新課程理念貫穿于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現結論,實現教師在旁只是引導點撥,才能更好地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還要注意時間上控制和處理好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收與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