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下生物10.4《人體內的氣體交換》教案(馮老師公開課作品).docx
人體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人體內的氣體交換是蘇教版七年級(下)第十章第四節的內容,包括肺泡內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既是上節內容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深化,又是學習下節內容人體內的能量供給的基礎.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氣體擴散作用,這三項內容都抽象微觀。教學中,借助血液循環知識,加上動畫演示等直觀教學手段,來學習肺泡內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兩個過程。二、教學目標:1、探究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2、體驗氣體交換的原理擴散作用;3、描述肺泡內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4、能通過小組討論與合作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三、教學過程:1創情景,引出實驗。展示澄清的石灰水,向里面吹氣。叫學生注意觀察,會出現神奇的變化。石灰水變渾濁后,叫學生討論說明原因。帶著好奇,觀察現象。現象出現后,小組討論代表舉手發言。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答案,直至說出呼出氣體中較多的二氧化碳引起的。過渡 呼出的氣體與吸入的氣體相比,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樣嗎?我們進行實驗探究學生4人一組,積極準備。2探究實驗大屏幕展示必要的探究指導外,老師巡視指導。確定探究方案后,小組成員分工,動手操作。過渡 引出課題通過剛才的探究,知道了我們呼出的氣體中,含較多的二氧化碳。氧氣也多嗎?請看大屏幕,展示吸入氣與呼出氣比較圖。引導學生看圖得出: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加了而氧氣減少了。這是體內氣體交換的結果。板書課題,屏幕展示教學目標。在老師的引問下,看圖:3擴散作用體內氣體的交換,離不開擴散作用。什么是擴散作用呢?我們現在就體驗,在講臺上噴灑空氣清新劑。體驗結果:前面的先聞到,接著是中間,后面的最后聞到。利用擴散作用的特點,解析此現象。過渡 人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也是擴散作用,大家閱讀課本中,肺泡內氣體交換的內容。并思考:肺泡內氣體交換是哪兩種氣體的交換?閱讀課本,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4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學生回答上述問題時,及時板書肺泡 血液播放動畫“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同位之間相互講解。2分鐘后,男女各一人自愿站起來,對全班講解。完成后,引導學生看動畫回答:經過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血液中的氧氣增加還是減少?學生看圖,過渡含氧較多的血液,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全身的組織細胞,進行組織的氣體交換。閱讀課本,思考問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發生在哪兩者之間?5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大家閱讀課本中,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的內容。仿黑板上肺泡內氣體交換的樣式,寫出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找一學生到黑板上寫好后,播放動畫“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同位之間相互講解。2分鐘后,男女各一人自愿站起來,對全班講解。完成后,引導學生看動畫回答:經過組織里的氣體交換,血液里的氧增多還是減少?看圖片,寫出:血液 組織細胞過渡外界空氣中的氧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后。是怎樣到達終極目的地組織細胞的呢?組織細胞消耗了得到的氧氣,同時又產生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曲折到達肺部的呢?請看動畫圖片:6學生談收獲,做課堂小結這節課學習的體內氣體交換與上節課肺與外界氣體交換,都屬于人的呼吸。那么,呼吸全過程包括哪四個環節?看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第一個環節,剩下的先討論后個別回答。7 課堂檢測:針對本節重難點知識,精選少量試題印在紙上。學生先做后討論,老師最后點評。四、教學體會:本節教學通過吹渾濁澄清石灰水創設情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引出分組實驗“探究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進而由實驗結論引出課題“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圖片,借助多媒體動畫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相互描述肺內氣體交換與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得到充分體現。最后用呼吸全過程簡圖做課堂小結,明了易懂,效果良好